趙青新
北京人愛吃白菜是出了名的,并將其視為冬季的“當(dāng)家菜”。除了通常的熟吃外,北京還有半生半熟地吃,或者直接生吃。半生半熟的代表是“芥末墩兒”,后者是“溫樸拌白菜心”。溫樸是一種山野果,形狀和味道都近似山楂。
芥末墩兒的做法是:先將大白菜去根和老幫子,只留里面鮮嫩的部分,再把白菜整棵橫放,切成3厘高的扁圓柱狀的白菜墩兒,然后用沸水燙一下。接著,把白菜墩兒碼入壇中,碼一層白菜墩,撒一層芥末面和白糖,最后淋上一層米醋,封嚴(yán),腌制一天即可。芥末墩兒的味道酸、甜、辣,且爽口。據(jù)說梅蘭芳當(dāng)年最好這口,下飯得很。
溫樸拌菜心做法更簡單:去掉白菜根和老幫子,其他菜葉去掉留作他用,將白菜心橫切成絲,然后澆上用白糖熬熟、帶有紅亮濃汁的溫樸,拌勻即可食用。
天南地北,白菜無處不見,各地吃法數(shù)都數(shù)不清。從烹調(diào)手法來看,炒、熘、煎、燴、扒、涮、涼拌、腌制都很常用,做湯的話可加入火腿、蝦米、香菇等。比如,把大白菜和花椒、干辣椒一起炒,這是川菜的做法。把白菜片(或條)、凍豆腐、粉條、五花肉一起燉,這是東北的吃法。用新鮮豬肉做成丸子,再加大白菜紅燒,這是河南有名的大白菜燒丸子。把白菜切塊炸后與牛奶、海米、火腿共聚一爐,文火烤之,稱作奶汁烤白菜,在廣東茶樓里經(jīng)常見到……所以,難怪白菜有“菜中之王”的美譽。
白菜古稱“菘”,一般認(rèn)為,“白菜”這種叫法是在元朝以后出現(xiàn)。不過據(jù)文史作家李開周考證,“白菜”的叫法至少在南宋中期就已被認(rèn)可并使用。在楊萬里、朱敦儒等人的詩文中都有“ 白菜”的稱呼。古代文人吃貨多,白菜入詩不算少。北宋蘇軾曾說:“白菘類羔豚,冒土出熊蹯?!蹦冒撞撕拓i羊之肉以及熊掌作比,可謂評價甚高。他的老朋友黃庭堅也曾寫下過“蔥秧青青葵甲綠,早韭晚菘羹糝熟”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