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每逢節(jié)日,很多人會考慮買點紅酒送人。但近日曾有媒體報道,在市場上有這樣的現象,一瓶“掃碼價”是1399元的“進口葡萄酒”,實際售價僅僅只有11.5元/瓶;宣傳是原瓶酒的“進口葡萄酒”,實際不過是散裝酒裝瓶;標榜是進口名莊酒的,其實卻是無名小莊的產品……
“掃碼價”背后的騙局
除了口感之外,消費者拿到一瓶葡萄酒最關心的莫過于它的價格了。
記者在走訪北京朝陽某葡萄酒賣場時發(fā)現,一瓶滿是英文的葡萄酒掃一掃價格為988元/支,而實際售賣價格卻是98元/支。兩個價格為何相差懸殊?相關銷售人員稱,“這都是為了面子而已”。
消費者說:這款酒掃碼價688元,拿出去倍兒有面子。
零售商說:這款葡萄酒的掃碼價格1980元,現特價一折出售。
葡萄酒小白說:這瓶酒怎么掃碼掃不出來,上面沒價格,是不是假的啊?
經銷商說:這酒掃碼才128元,怎么賣給我的客戶???
進口商說:嗯,把掃碼價調到888元,我們的經銷商好操作市場。
許多人明知這款酒沒有掃碼上的價值,但卻常利用這個價格,要么銷售,要么在酒桌上吹噓,而這不就是葡萄酒界的皇帝新衣嗎?所以,掃描二維碼出來的價格,不一定可信。
與衛(wèi)生紙、洗潔精不同,這些生活用品如果你掃描二維碼,出來的價格高了一塊兩塊,你很容易就知道實際的價格,但是葡萄酒卻完全的不同。
葡萄酒品牌何其多,數以萬計的品牌根本讓你無從了解。單從外觀看,消費者如果沒有專業(yè)背書,很難知道它確切的價值。最簡單便捷的方式,就是拿起手機,打開掃一掃功能,去掃描二維碼,第一是看看有沒有這款酒存在,沒有這款酒存在可能會覺得是不是假酒;第二是看這款酒的價格,價格越高,越覺得這款酒品質越高,價格越高,自己以十分之一的價格拿到,感覺像賺到了,價格越高,把酒帶出去應酬的時候,與吃飯的人談起來可能越有面子。
一些酒商正是利用了消費者的這點心理,隨便將價格調高。很多人會問,這些掃描軟件、微信上體現的價格,不是在市場上真正存在的零售價嗎?他們的工作人員不是號稱信息采集自超市、零售店、線上商城嗎?這你可就大錯特錯,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監(jiān)管,消費者通過一些App掃碼二維碼后,App所連結的并非是官方機構的數據庫,所以換句話說:掃描價格其實是可以自由制定的。而這樣的自由,掌握在“你查查”、“他查查”等一些公司手中。
據業(yè)內人士透露,葡萄酒市場早年就有這樣的行為:一些葡萄酒一進入市場,公司員工自行掃碼后發(fā)現價格極低,于是經銷商投訴紛至沓來,酒商方面不得不主動聯系其客服,而客服會表示,需要繳納每年一定費用的“條碼管理費”,你就可以隨意更改自己的價格。這就是第一種現象,酒商被動地繳納費用,既然繳費后可以隨意改價,就不存在酒商會按照自己的售價上報價格了,當然是報高點好;
第二種現象是酒商每有一款新的產品出售,就會主動聯系負責條碼價格的公司,標注一個888元、1980元之類的高價,這樣的高價拉開了進價與零售價的空間,有利于向下鋪貨,在一些地區(qū),特別是三四線城市,經銷商、消費者非常注重每款葡萄酒的掃碼價,其次才是品嘗口感之類;
第三種現象是一些酒商被迫上傳掃碼價格,倒不是經銷商價格空間的需求,而是怕出現“你這款酒掃一掃都掃不出來,肯定是假酒”這樣的困擾。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反正最終,這件并未真實存在的皇帝新衣就這樣出現了。
難辨原裝原瓶名莊酒
世界上的葡萄酒,有新老兩個世界。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希臘和葡萄牙的紅葡萄酒屬于“老世界”,他們通常趕在秋雨到來前采摘葡萄。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亞、美國和南非的紅葡萄酒代表“新世界”,尤其是智利種植葡萄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不少商家面對消費者的詢問,都會表示自己出售的葡萄酒都是原裝原瓶進口酒,在進口國原產地的酒莊進行灌裝。
不過,價格高的葡萄酒是不是就存在重新灌裝的可能嗎?據業(yè)內人士透露,越貴的葡萄酒越有可能被“偷梁換柱”、“把桶裝的低價葡萄酒進口到國內后灌裝到名貴的葡萄酒瓶中,‘搖身一變成為名酒?!?/p>
進口商利用國內消費者對葡萄酒了解較少的特點,進口便宜的酒汁來灌裝葡萄酒,然后交給經銷商接盤銷售。為了讓消費者產生對酒的信任,經銷商會將這些低品質酒提價銷售。
為了讓灌裝酒顯得更高大上,經銷商往往還會進行過度包裝,慣用的做法是加上禮盒、品牌名稱,在名字上打擦邊球;再一種就是進行豪華包裝,比如用上木盒、皮盒、搭配酒具,配上金屬銘牌甚至收藏證書等等,但實際上,酒并沒有發(fā)生變化。
市場快速增長是根源
葡萄酒亂象背后,是進口葡萄酒市場的快速發(fā)展。
根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統計,從2007年開始國內葡萄酒進口就進入快速發(fā)展期,2016年的中國進口葡萄酒的總量已是2010年的4.4倍,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7%。行業(yè)的高速增長帶動了大量的進入者,2007年進口葡萄酒的進口商為1172家,而到2016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5329家。事實上,每年都會有較高比例的進口酒商被淘汰,但依然有大量的進口商涌入其中。
據《酒飲商務》(the drinks business)的報道,2015年全球葡萄酒銷售增長了10%以上,而這最主要歸功于中國市場強大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葡萄酒視為身份的象征,同時,由于對葡萄酒健康功效的了解而進行購買的消費者也漸漸增加。
隨著進口葡萄酒總量的不斷增長,再加上消費者辨別能力偏弱,很多酒商本身也并不專業(yè),導致了目前存在一些亂象。主要包括部分酒企進口了差品質的酒,通過美化包裝形象等方式,反而賣出高價;也有國內企業(yè)進口劣質酒漿和好酒漿勾兌后重新灌瓶銷售,以降低單瓶成本等。
消費者要學會維護權益
面對進口葡萄酒市場的亂象,法律人士表示,如果賣家利用掃碼價誤導買家,真正讓一些不明真相的買家以高價買了低價酒,這就屬于欺詐行為。買家應該盡量保留相關票據,以備將來維權使用。
宣傳原瓶、名莊酒卻以小作坊出品以次充好的行為屬于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如果發(fā)現,消費者可要求其賠償損失,賠償的金額為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賠償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
法律人士表示,以次充好、以虛假價格為銷售噱頭屬違法行為,消費者可以依法追究商家的民事責任,也可以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