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人奉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如果要評選2017年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年度金句,這句話當之無愧。它是句萬能回復,對所有令人憂慮的民生新聞都適用;它也是句萬能吐槽,人們在抱怨收入、房價、婚戀、育兒、生活環(huán)境等不能忍的問題時,都可以使用。
不能忍的小確喪和大確喪
社會心理學家卡倫·霍尼指出,有一種抑郁癥患者,他們常常會以哲人的口氣自解自慰地說些話,大意是人生的本質是悲劇性的。這種自暴自棄的癥狀,像極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小確喪——何以解憂,唯有暴富;何以暴富,唯有做夢;何以做夢,唯有睡覺。所以,暴富要靠睡覺,一睡解千愁。
2017年3月,這種小確喪再次得到加強。京東白條聯(lián)合《新周刊》進行了一項《我的生活“不能忍”調查》,接受問卷調查的5629人中有78.16%是初入職場或即將就業(yè)的90后,92.23%的受訪者月入不到7500元。一平方米的房價,可能是他們一個月工資的十倍以上,而且還在瘋漲。有段子曰:“朋友昨天看中朝陽區(qū)一套二手房,早上去談價,房東報價725萬,一直砍價砍到晚上十一點,最后以740萬成交?!?/p>
“給我生活,地方隨便”,一線城市長期高位運行的房價,已經(jīng)成為物價上漲的壓力源,迫使人們離開。據(jù)2017年2月25日公布的《北京市2016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截至2016年年底,北京的常住外來人口比2015年同期減少15.1萬,是18年來首次減少。媒體人李方撰文透露,近期已有好幾位員工向他申請調崗離開北京,理由都是北京的生活壓力太大了。
在房地產(chǎn)市場的“催谷”下,個人的小確喪正在變成大確喪。一方面,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必須買房保平安;另一方面,大部分人的收入都買不起房。一個無法反駁的中國式悖論呼之欲出:既然讀了清華北大之后依然買不起房,那為什么還要買學區(qū)房??
這種“買不起房”的焦慮越看越像黑色幽默,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年輕人對生活與生命的態(tài)度。
未待奔赴職場,年輕人就出現(xiàn)了“初老癥”,其癥狀之一便是為錢焦慮。每當看到統(tǒng)計局公布平均工資時,職場圣經(jīng)統(tǒng)統(tǒng)失靈,心靈雞湯全部白喝。囊中羞澀的年輕人卻被綁定在“996”(朝九晚九,一周工作六天)的工作崗位上,看著閃閃發(fā)光的手機屏幕里別人的藍天和大海,在灰蒙蒙的城市中默默穿行。京東白條與《新周刊》的調查顯示,53.78%的人表示不能忍受拍馬屁的同事或能力差但工資高的同事。
好的生活,不一定要那么昂貴
從京東白條和《新周刊》的調查結果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年輕人最不能忍的一件事就是借錢。
戀愛中,男人老是向女人借錢被認為是難以忍受的,超過四成的人不能接受。結婚時,35.05%的人不能忍受連買鉆戒都要分期付款。而在一地雞毛的婚姻生活中,外人來借錢可能會成為年輕夫妻家庭矛盾爆發(fā)的導火索,42.07%的人不能忍受對方的兄弟或閨蜜來借錢。
所以,年輕人更愿意直接和銀行借款。據(jù)2015年日本經(jīng)濟新聞對亞洲十國(城市)年輕人的調查,中國年輕人的信用卡持有率是亞洲最高的,達到了83%。
人們所有的努力,也就是為了生活好一點,再好一點。在中國的任意一個大城市,從CBD往東南西北方向延伸,沿途每個住滿了人的城中村都有無數(shù)個奮斗在各行各業(yè)的年輕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