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方
從文化角度看,古人的旅行收益未見得少于今人,盡管他們沒有“日行千里”的交通工具,缺少標準化的賓館服務,但旅行的意義遠不止于吃喝玩樂,古人在簡約而緩慢的旅行體驗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交通方式,多種多樣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古代旅行方式也多種多樣。徒步是起源最早也最簡單的旅行方式,出自《山海經(jīng)》的神話“夸父追日”,恐怕是有關(guān)徒步旅行的最早記述。戰(zhàn)國時,縱橫家蘇秦徒步“行千里路”,《戰(zhàn)國策》說他早年背負書籍行囊,到處游歷,以至于形容枯槁,直到后來名聲大噪,“掛六國相印”,旅行條件才大為改善,當他衣錦還鄉(xiāng)時,已是車騎成群,隨從無數(shù)。事實上,古代較大規(guī)模的旅行生活大都以步行為主,杜甫詩中有“威遲哀壑低,徒旅慘不悅”的句子,就表達了行走于高山深澗的艱難。當然,徒步旅行也并非都是苦悶,賈島《送賀蘭上人》的“遠道擎空缽,深山塌落花”、溫庭筠《商山早行》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都道出了徒步偶得美景的快樂。
騎乘是徒步的“高級形式”,古人騎乘的工具包括馬、牛、驢、騾、駱駝等,如果查找旅行詩文,就能發(fā)現(xiàn)“驢”的出現(xiàn)頻率很高。最早記載騎驢的是“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史載他“騎驢到郡”,意思是他從京城洛陽騎驢到山東東平,若按里程計算,“驢”行長達千里!
乘車的歷史也不短,秦漢時期,巨商大賈“連車騎,游諸侯,因通商賈之利”,擁有“馬車百乘,牛車千輛”更是財力的象征。
至于坐轎子,傳說起源于大禹治水,后世稱為“籃輿”,它的形狀像個大號的竹籃,乘者坐于籃中,由二人抬之。但籃輿乃至轎子畢竟是特定階層的旅行工具,由于轎夫耐力有限,不適宜于長途旅行,所以古人在旅行時選用不多。
此外,我國江河繁多,正所謂“游江河者托于船,至遠道者托于乘”。在江河上旅行的最早交通工具是用竹木等物編成的“筏”,由于制作簡單、造價低廉,因此在水路上比比皆是,杜甫就有“無數(shù)涪江筏,鳴橈總發(fā)時”的詩句。隨著技術(shù)進步,人們發(fā)現(xiàn)乘舟行船比乘車騎馬更為悠閑,順風順水不僅可以“千里江陵一日還”,還不耽誤欣賞沿途風景,真可謂“江流大自在,坐穩(wěn)興悠哉”。
旅途生活,有苦有樂
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人安土重遷,外出頻率并不高,唐代詩人賈島曾感嘆“世難那堪恨旅游”。由于古代旅行多有艱險勞累,相伴而生的是離愁別緒,如果旅行之人沒有樂觀心態(tài),就難以邁出豪健的步履,更談不上完成漫漫征途。所以,古人形成了一套行旅文化思維,通過激發(fā)旅行本身的樂趣,來排遣心中的苦悶。
折柳是古代送別友人的重要儀式,西漢都城長安有一座灞橋,是通往外地的要道,人們總是在此送別親友,并以折柳相贈,來象征離別之情,比如《春夜洛城聞笛》中的名句“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觀察古人的旅行生活,可以發(fā)現(xiàn)酒是必不可少的“旅行伴侶”。在唐代,李白就寫下“目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杜甫也寫下“白日放歌需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等與酒有關(guān)的旅行詩句。除了酒,管弦絲竹之樂則是另一個慰藉旅行之人的精神食糧。
客舟題詠,驛壁題詩
古代旅行中,客舟題詠與驛壁題詩是人們抒發(fā)胸懷、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白居易貶官南下時,在沿途驛館偶見友人元稹的題詩,一時興起,作了著名的《藍橋驛站見元九詩》——“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每到驛亭先下馬,尋墻繞柱覓君詩”,后來,白居易在別處又看見元稹所作《山石榴花》的詩句,眼見朋友雖然走過相同的地方,卻時光迥異,詩句尚存卻山花凋謝,于是寫下“往來同路不同時,前后相思兩不知。行過關(guān)門三四門,榴花不見見君詩”。
陸上洗塵,水上接風
旅行抵達終點時,民間有接風的禮儀,作為旅行的結(jié)束。杜甫有詩“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歸。所向泥活話,思君令人瘦”,蘇軾也說“當門洌碧泉,洗我兩足泥”。與洗塵的陸地旅行迎接不同,接風的出現(xiàn),是因為依賴風作為運輸動力的客運帆船的興起,也就是說接風是水路旅行的迎接風俗。
經(jīng)歷一個階段的艱苦跋涉,旅行之人都希望得到理想的食宿條件,以除卻饑渴勞累、恢復體力,并順利地找到下一站的向?qū)А9糯兄鄬∪氖乘薰┙o體系,人們出行前也會做扎實的準備,以免出現(xiàn)“乞于途”的尷尬。
旅行飲食和住宿
古代旅館客舍被稱為“逆旅”?!蹲髠鳌べ夜辍酚羞@樣的內(nèi)容:“今虢為不通,保于逆旅。”《周禮·地官·遺人》有這樣的規(guī)定:“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館,侯館有積?!彼^“委”和“積”,都是為旅行者吃飯而準備的物資,“廬”則是為了迎接旅人而建設的屋舍,可見上古時期旅行住宿類的設施設備還是相對齊全的。但廬舍委積只是供給有身份的公務人員或特定階層使用,一般的旅行人士往往自身攜帶干燥、輕便、不易腐壞的食品以備旅行之用。
民間開設的逆旅,大都要提供一些簡單的食品。當然,各地逆旅也向旅行者供酒,《水滸傳》中武松過景陽岡前就在小酒館豪飲十八碗酒。
那么,旅店的伙食如何呢?南宋陸游在詩作《十一月上七蔬飯騾嶺小店》寫到自己在山中旅店享用“蔬飯”的情形:“新粳炊飯白勝玉,枯松作薪香出屋。冰蔬雪菌競登盤,瓦缽氈巾俱不俗。曉途微雨壓征塵,午店清泉帶修竹。建溪小春初出碾,一碗細乳浮銀粟。老來畏酒厭芻豢,卻喜今朝食無肉。尚嫌車馬苦縻人,會入青云騎白鹿?!鄙街行〉甑娘嬍畴m然樸素,但是似乎滿足了旅行者簡單管飽的要求。
長距離旅行必須中途歇宿,《周禮》“野廬氏”這一官職就負責建設交通線路及廬舍,“比國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樹”?!八尴ⅰ?,是指“廬”一類旅行賓客晚間停留歇宿以及白天暫時休息的處所。此外,對于旅行中途歇息來說,“井”可以提供飲水的便利,“樹”可以遮蔽驕陽和風雨。
當然,古代旅行住宿的形式也比較多?!赌绿熳觽鳌肪硪徽f,周穆王北行,到達今天山西平定的盤石,當晚“載立不舍”,也就是說,侍從人員都隨車露宿,不再另設營帳。實在找不到廬舍,只有暫借別人的或宗教場所休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多次借宿在寺廟中。最簡單的住宿方式當數(shù)“露宿”,所謂“風餐露宿”“露營野炊”都是這個意思。而乘坐舟船,休息大都于艙中。
除了官辦驛站、廬舍外,古代民間也興建了大量旅店,相對于官辦旅店“以供過客,而不受其報”的情形,民間旅店總要靠“房宿飯錢”營利,所以政府對于民間旅店經(jīng)營并不十分鼓勵。
旅行向?qū)?/p>
在信息閉塞和交通條件落后的情況下,向?qū)Ь统蔀楣糯眯兄兄匾沫h(huán)節(jié)。由于向?qū)Ф酁槭煜ぞ€路的本地人,主要負責引路指路。有歷史可查的、記錄最為詳細的向?qū)且晃幻惺瘶勍拥暮耍凇洞蟠榷魉氯胤◣焸鳌返谝痪碇校翘拼呱饰餍星蠼?jīng)于瓜州一帶的向?qū)?。玄奘為他剃度,他也就成了胡僧,由于胡僧與“猢猻”音近,石槃陀后來也成為《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數(shù)年前,一股“慢游”之風在國內(nèi)興起。發(fā)起者號召人們放棄快餐式的旅游,將自我從疲于奔命的旅行中擺脫出來,深度介入當?shù)氐奈幕?。越來越多的人也感覺到,活著是匆匆趕路,而旅行則是教我們停下來欣賞。與其對走馬觀花的觀光游作深度反省,不如回歸古代旅行方式,畢竟這其中蘊藏著豐厚的人生智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