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秋陽
吳曉波
秋陽是夏天里淬過火的金子,它們溫暖,它們明亮,它們乖巧,誰都想擁有。
田野里,成片的莊稼貪婪地用葉片收割這些金子,玉米用來灌漿,高粱用來抽穗,大豆用來結(jié)莢,棉花用來育鈴……它們要用這些淬過火的金子,含在嘴里慢慢消化,吐出金子一樣的金子,交給長年累月待弄它們的莊稼人。
一群群綿羊在山坡上大口大口啃著這些金子,啃著啃著,變成一片片云,和云一起飛。
一座座農(nóng)家庭院打開天窗敞開心扉,讓這些金子滿滿入住,用來驅(qū)除潮濕,用來洗刷陰暗,熨貼出一個個歡歡喜喜、紅紅火火的日子。
秋陽下,村姑娘的愛情開始升溫,嘴角的酒窩蕩漾著蜂蜜一樣的甜;母親灶臺上的火越燒越旺,父親額頭上一滴汗珠,滴出金子一樣的光。
此時的我,多么想有一輛吱吱呀呀的牛車,把這些滿坡滿地的金子運回家。
(選自《散文詩世界》2016年10期)
[陳志澤 賞析]
我們常說散文詩要寫得凝練、集中,這不但是適應形式短小的需要,更是詩性的需要,與另一方面細膩、飄逸相配合,將散文詩的文體特點體現(xiàn)到最佳的程度。
我讀吳曉波先生的《秋陽》覺得它是解說以上觀點的好例子。
《秋陽》緊緊抓住秋天給人金光燦燦印象,調(diào)動各種手段創(chuàng)造一個“金子”的大意象。
大意象的創(chuàng)造由一系列的藝術(shù)想象來進行?!俺善那f稼貪婪地用葉片收割這些金子”莊稼竟然可以“用葉片”來收割這些金子,真正的金子是堅硬的金屬是無法收割的,這里的金子是想象出來的,是秋的形象特點,這就是詩的功能了。“玉米用來灌漿,高粱用來抽穗,大豆用來結(jié)莢,棉花用來育鈴”更不可思議,但同樣因為想象而呈現(xiàn)詩美與神奇。值得注意的是想象既是神奇的同時又是準確的、合理的,金屬的金子因為想象轉(zhuǎn)化為詩的金子,這樣一個小意象多么美妙,多么令人信服并接受感染。
緊接著的想象進一步展開,連綿羊也能“大口大口啃著這些金子”,并且“變成一片片云,和云一起飛”,綿羊肥壯了,身上的羊毛長得豐厚,因此有了變成一片片云,和云一起飛的奇異景象。這實際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羊吃金子并且變成白云飛翔的意境,詩意盎然。
作品的高度凝練得益于緊扣“金子”生發(fā)與金子密切關(guān)聯(lián),與秋天緊密聯(lián)系的想象,作品一次次提及金子,如“淬過火的金子”、“金子一樣的金子”、“金子一樣的光”等等,不但不覺重復、拖沓,反而達到緊扣、抒情、詩意的效果。通過金子的想象掃描出來的圖景成為一個個小意象,這些小意象融為一體成為一個完整的大意象。
作品體現(xiàn)出另一個重要方面,即細膩與飄逸,不可忽視。例如前面的羊吃金子,白云飛翔的意境,一座座農(nóng)家庭院打開天窗敞開心扉“讓這些金子滿滿入住” (“滿滿”是十分傳神的字眼)。這些金子,“用來驅(qū)除潮濕,用來洗刷陰暗,熨貼出一個個歡歡喜喜、紅紅火火的日子”又是一個美妙的意境?!扒镪栂?,村姑娘的愛情開始升溫,嘴角的酒窩蕩漾著蜂蜜一樣的甜;母親灶臺上的火越燒越旺,父親額頭上一滴汗珠,滴出金子一樣的光”,而“我”也產(chǎn)生了一個美妙的想望:“多么想有一輛吱吱呀呀的牛車,把這些滿坡滿地的金子運回家”。這一連串的具有想象性的、有詩意的細節(jié),產(chǎn)生散文詩細膩與飄逸的藝術(shù)效果,濃濃的詩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