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沛
古代藝術理論視域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
郭曉沛
《人民的名義》是一部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戲劇反腐”尺度最大的一部連續(xù)劇,這部52集的連續(xù)劇以蒼黃清濁有德無德的懸念,逐級建構了省部級乃至副國級貪官的可鄙形象,既具有影射性,亦具有諷喻性,同時,更對當今中國社會的大大小小的貪官,有著強烈的震懾性與警示性,而對于普通大眾則有著強烈的曉諭性與宣教性。
中國古代藝術理論已經(jīng)對于官場、官道、官德等有著細致入微的全方位的深刻規(guī)訓,這些規(guī)訓早已經(jīng)為官員提供了為官之道的諸多可資鏡鑒的可法良規(guī)。這部電視劇將觀察視角置于改革開放的30年間,即是一部以藝術化視角,對于改革開放30年垃圾的一次藝術化清掃,并且,以藝術化的視角解構了改革開放30年以來所逆向形成的官本位文化。墨子云:人性如素,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這一論斷與古代藝術理論中的“靈”的闡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亦與中國古代藝術理論中的“山本靜,水流則動”是一個道理。官場作為一種相對靜態(tài)的存在,只要經(jīng)常性的進行反貪,就能達到去腐生新的效果,而不斷地去腐生新,官場方滿盤皆活,所謂“流水不腐”如流水般鮮活起來,靈動起來,才不會滋生過度的腐敗,而一旦靜止起來很快就會變成一潭死水,各種貪污、腐敗,甚至是罪惡都將由此而呈泛濫態(tài)勢滋生起來。
《人民的名義》在其開篇即大快民心地揪出了一個小官巨貪,其貪腐行徑令人發(fā)指,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總局,針對這個國家部委某司項目處處長,這個拿個部長都不換的權力大無邊的處長,所進行的反貪頗具戲劇性,這個貪官在被抓的時候還振振有詞,“權力大小都是為人民服務,有權不可以任性”,這部電視劇中的許多大大小小的貪官們都與這個小官巨貪一樣,其最根本性的特點就在于其生活之中,沒有一種作為底色的本色基石存在。換言之,這些大大小小的貪官們完全沒有最為基本的人格底線,更遑論思想、精神、信仰?而官場中官員之間的關系亦如《人民的名義》中所講述的那樣,權力處處有真空,處處無束縛,這就使得官員的膽子越來越大,甚至國家部委手握印把子的小官“一朝權在手”即能夠瞬間變成貪腐巨無霸,這種權力所引致的“迷”,恰恰與中國古代藝術理論中的“悟”形成一種極其鮮明的反差巨大的對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先迷還是先悟,先迷于貪則貪,先悟于清則清。
從《人民的名義》中,能夠清晰地看到古代藝術理論的靈活運用,電視劇中的官場復雜關系,以既得利益為核心,形成了一種同心圓式的重重包裹著的既得利益共同體,這一既得利益共同體,將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理論中的智慧精華進行了逆向化的應用,構成了一種牢不可破的一體化的綁架式的貪腐官場生態(tài)系統(tǒng)。這種綁架式貪腐生態(tài)亦由此而更加貪婪地如影片中的反面人物一樣,以一種與人民二元對立的姿態(tài)濫用人民的權力。這部電視劇中亦不乏無奈之貪官,這樣的貪官在現(xiàn)實場景之中亦不在少數(shù),這樣的貪官實際上是已經(jīng)被整個貪腐既得利益集團綁架著上的賊船。這種既得利益集團鐵板一塊式貪腐恰恰與中國古代藝術理論中的“和”若合符節(jié),只是這種“和”卻將“和”用錯了方向顯得南轅北轍而已。既得利益集團式貪腐與綁架式貪腐的一體化融合,最終將官場攪成了不可收拾的一池混水。中國古代藝術理論中對于官場從來都是呼吁非圣不治的圣人政治,從中國近年來的鐵腕反腐觀察,恰恰在人類歷史上極其罕見地再現(xiàn)式印證了這種圣人政治的先驗性、合理性、驅策性。
中國古代藝術理論中的“道”,言淺而意深,一個“道”字道盡古今人事玄妙奧義,而僅以“道”的狹義官道而言,中國的歷朝歷代的官場均各有其為官之道。這種為官之道最早可以追溯至兩千多年以前的孔子時代,孔子以其豁達的立身處世,與其對待進退去留的隱逸姿態(tài),而為后世所稱道。而孔子對于為官之道的醒悟,還是在其與魯國權臣季氏家臣陽貨的會面上,陽貨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孔子身懷道德至寶而不為國家指點迷津,內心深處有著為官的沖動卻屢屢坐失良機。這樣樸素化的為官之道,與現(xiàn)實中過度功利化的為官之道顯然大相徑庭?!度嗣竦拿x》中大大小小的貪官們,其所秉持的卻是營營茍茍爾虞我詐的那一套為官之道,這是一套與古代藝術理論完全悖反的為官之道,這種為官之道先拼權力后拼背景,從而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圍繞著官本位官僚化思想的既得利益政治體,這種既得利益政治體的可怕性之處就在于其對于經(jīng)濟的毒瘤式的強力介入性。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中國的歷朝歷代官員的為官之道均處在清濁之間,除極少數(shù)極端特例大體上是概莫能外。中國的改革開放在短短的30年間,即創(chuàng)造了其他國家甚至是發(fā)達國家一個世紀的經(jīng)濟奇跡。在經(jīng)濟奇跡的創(chuàng)造過程之中,諸如《人民的名義》中的貪腐亂象,必然是時有發(fā)生,改革開放的30年宛如浩浩蕩蕩的洪流,將我們每個人都裹脅于其中,從古代藝術理論視域而言,為官之難難就難在清濁之間,濁者自濁易,清者自清難,而體察這種清濁之辯尤難。由此可見,為官之道的清兮濁兮,全在微妙之間。《人民的名義》以一種令人咋舌的大量擬真現(xiàn)實,令全世界的觀眾紛紛看到了,中國官道的不以其道為道的貪腐集中性與貪腐不可預測性。不僅其中的貪腐尺度沒有絲毫限制,而且其中作惡的手段亦不以人命關天為限制,這種混濁程度顯然完全超出了人民私下里的管窺蠡測,可謂是清濁魚龍混雜得猶如電視劇中所表達的那樣令人觸目驚心。
為官之道的清兮濁兮,全在微妙之間。然而,事實上,為官之道的清濁之辯更關乎著為官之道的治亂之辯。小而言之,官道乃民生之道,為官的清濁直接關乎民生,民生更是完全仰賴于官道,官道秉正,則百姓幸福,民生安穩(wěn);官道不正,則貪腐橫行,民不聊生。大而言之,官道不僅是國之至道,而且更關乎國運,民生乃是舉國之根本,一寸民心皆不可欺,一寸民意亦皆不可違。而從《人民的名義》劇情來看,當你還在枉談什么起跑線時,你就已經(jīng)輸在起跑線上了,貪官們的為官道之道的本質就是不以其道為道,這才使得原本應該按照規(guī)范操作的政務與事務全部亂了套。古代藝術理論中的“心”才是整個官場民道的治政關鍵,治亂之道亦是存乎于一“心”之間。以人民的名義而言,人民所翹首企盼著的是真正能夠了解人民疾苦的各級官員,并且真正能夠與人民同甘共苦沒有任何特殊待遇的各級官員,然而,這樣的企盼需要的不僅僅只是官場氛圍與官道作風的整體改變,還需要各級官員能夠為政以德。
官場的蒼黃易染與官道的清濁之間,已經(jīng)涵蓋了整個官場氛圍與官場行為,而作為官員個體而言,其為政的作為則更是可以見微知著的關鍵。實際上,以人民的名義而言,人民能看到的就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所代表著的就是國體政體事體,可見茲事體大。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以德是自古以來的為政金規(guī)良訓,為政以德是躋身為官員行列的最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訓,為政以德是身為官員的最為基本的道德良知?!度嗣竦拿x》深刻揭露了中國現(xiàn)代官場與官道的本質,從古代藝術理論視域而言,劇中的官場與官道的表達,完全與中國傳統(tǒng)時代的為政以德大相悖反,這種悖反無關乎口頭名義上的道德,反而直指人性的不受束縛下的作惡本質。這樣的官場、官員、官僚所組成的既得利益集團,怎能不令天下權力實有者人民大失所望,怎么能不令天下的蒼生齒寒。
古代藝術理論視域中的為政以德,重在講定力、講原則、講底線,這是“道、氣、心、靈、悟、和”這六大因素的最為直接的正確結果,也是人民的名義所期待的結果,然而,在《人民的名義》中卻恰恰看到了為政無德的種種現(xiàn)象。古代藝術理論視域中的道德,已經(jīng)在這種現(xiàn)象的解構之下,自上而下地快速滲透到了各個階層、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過程,諸如這部電視劇中的肆無忌憚的貪腐與無恥,已經(jīng)對道德二字形成了嚴重的玷污。同時,更極為嚴重地敗壞了黨和政府的本應是正面的光輝形象,由此所帶來的后果顯然極其嚴重。誠然,貪腐就如同身上綁上了一顆隨時都可能自行引爆的炸彈,老百姓貪小便宜可能只是會吃一個大虧,然而,官員貪圖小便宜,則不僅會給許多老百姓帶來滅頂之災,還必然會給這些官員們自己帶來驚天動地的大罪名。因此,官員無論大小都必須心正,唯有心正方能心安,否則必然遑遑不可終日,官員對于金錢絕對不可、不能、不敢起一絲一毫的貪戀之心,面對親友更應牢牢把握住分寸,兒女私情最易違背原則。
《人民的名義》再次印證了為政以德才是官場最可寶貴的護身符,同時亦是現(xiàn)代社會是聰明的為官之道,公生明、廉生威、德生正,秉公用權才能做到真正清廉,為政公平公正公開才能利國利民,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贏得民心,而官員最終的一身正氣的來源,則唯有為政以德方能獲得。在電視劇最后,隨著漢東省那個高喊“你以為漢東省貪官就我一個嗎”的關鍵高官的自殺,漢東省本來可以牽出更多更高級高官的線索戛然中斷。劇中極為諷刺的是,那個處處為人師長,處處備受尊敬的亦官亦師的平素經(jīng)常在電視上冠冕堂皇地宣講“我們?yōu)楣儆脵啵闹械糜袟U秤,當官別發(fā)財,發(fā)財別當官”的漢東省部級高官應聲落馬。事實證明,現(xiàn)代中國最缺乏的恰恰是以人民的名義,對人民宅心仁厚、精明能干、從善如流、為政以德、鐵腕秉政的清官,然而,恰如這部電視劇所言,“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者太少,衡量一個清官,要衡量其心里是否真正地裝著人民,是否真正地迫切地想要為人民服務。
古代藝術理論中的“道、氣、心、靈、悟、和”這六大因素在《人民的名義》中的應用,將官場、官道、官德一一進行了悖反式的解構,從而驗證了古代藝術理論的先驗性、系統(tǒng)性、成熟性。同時,亦以這種悖反,向包括全體官員在內的人民群眾釋出了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標準,尤其是這部連續(xù)劇所內建的精神主軸,更是以其犀利性而直指官場的蒼黃與官道的滄浪,同時,更現(xiàn)身說法地道出了為政以德的現(xiàn)代為官真諦。人民不只是一種口頭上的名義,人民更應被賦予廣泛監(jiān)督官高的權力,只有將中國所有的各級官員全部置于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之下,行政透明、政務透明、事務透明,才能真正地為權力冠以人民的名義。
[1]張?zhí)m芳.基于理論文獻的古代藝術風格論題研究述評[J].民族藝術研究,2016,29(3):156-165.
[2]郝春燕.王朝聞審美關系論的古代藝術理論淵源[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3):109-111.
[3]吳建民.中國古代藝術理論研究傳統(tǒng)模式的新突破——評張皓先生的《中國古代藝術理論論綱》[J].中國出版,2001(8):63.
[4]李大西.論氣在中國古代藝術理論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98-101.
[5]陳曉春.象·意象·大象——試論中國古代藝術理論中“象”的學說[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4):82-87.
郭曉沛,女,河南許昌人,長春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本文系2012長春師范大學項目:現(xiàn)代漢語名量詞的認知范疇化研究;2016吉林省教育廳項目: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語義語法范疇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