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心田種上桃李春風
?郭靜娟
幾個朋友一起出去玩,其中一個帶上了兒子。一路上,那孩子幾乎一句話都沒有和旁人說,一臉不高興,朋友也顧不上搭理大家,基本以兒子為中心。我很奇怪,孩子既然不樂意,又何必帶上?朋友解釋,小孩一人在家,與其放任看電視玩游戲,不如帶著出來看看風景??珊⒆右呀浭且粋€初中生了,難道不可以有一點自己的安排么?另一個朋友悄悄告訴我,那孩子是個“媽寶”,從小到大,生活和學習,都被媽媽安排妥當。課外就是上興趣班,也不和同齡人去玩。
這讓我想起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許多小動物一生下來就被趕著出門接受生存訓練了。許多動物都懂的道理,人類咋就不明白?
也許,是因為太明白了,才弄錯了方向。
想起那一次邂逅。下班回家,在樓梯上遇到鄰居帶著小孫女。小女孩很活潑,以前她常很興奮地嘰嘰喳喳地告訴我又去學英語了,又去跳舞了,又去找小伙伴了。我快樂地問候小女孩最近又在學啥呢,她沒吭聲。外公嘆了一口氣,讓小女孩先回家,停在樓道里和我嘮了兩句。原來,孩子上小學了,孩子媽媽把孩子管得很緊,每天親自監(jiān)督學習,周末還帶著孩子奔跑于各個培訓班,大人小孩都不得空。說完這些,鄰居又跟了一句:等孩子上了大學就輕松了。我一下子啞然,才一年級,距離高考的路可不算近!
好像所有的人都認為,分數(shù)和才藝就等同于生存能力,每個孩子課外都在報班。前天偶遇一退休老人很自豪地告訴我,我們給小孩的可是最好的教育,四個月大時就送去早教了。早教也瘋狂!
小孩要當小貓小狗養(yǎng)著。在物質相對豐裕的現(xiàn)在,這話是不是意味著適度放養(yǎng),讓孩子留存一點自然的野性呢?一起打排球的同事云就很灑脫。她孩子讀一年級,愛人在外地工作,她很愛運動,而運動時間一般在下班前后。咋辦?云每天先接孩子放學,然后帶孩子直奔運動場,用事先準備好的點心讓孩子填下肚子,便各玩各的,之后再一起回家做飯。有人問她這樣會不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她說沒事,父母不能事事圍繞孩子轉,孩子也得學會適應大人的生活,得學會自己尋找樂趣。每次她會給孩子一些運動器械,讓她在一邊練習。小女孩在一邊練得不亦樂乎,有時候悶了,就大聲喊媽媽,這時,打排球的我們會一起打趣,讓她坐到高高的裁判席上當裁判,為哪邊加分忙得一頭勁。當這些都膩味了,她開始自創(chuàng)玩法,有一次,她把不知道哪個角落里藏著的幾張塑料凳子找出來,綁在一起,用繩子拉著繞賽場跑,一圈又一圈,唱著自己懂的歌,滿頭大汗。
童年,不就該這樣嗎?在自在的歡樂中體驗各種滋味,充滿想象力,留下各種記憶。童年,是未來生活的源頭。
臺灣作家蔣勛說過,未來的世界,最有競爭力的東西是美,是審美能力。美,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許多家長過于看重孩子的解題能力、學習能力,以為那樣才足夠對付繁復的生活。其實不是。學習能力可以在成長中慢慢增強,學習本就是一輩子的事,而與情商有關的一些能力卻更多得益于童年生活,它是對心靈的一種潤澤,是一個緩慢的很難急于求成的過程,它不像識記性知識,可以灌輸,可以強化。
看過一本很有意思的書,《萬物皆奇跡》,是五十歲的卡森和四歲的外甥羅杰一起發(fā)現(xiàn)自然的筆記。作者蕾切爾·卡森是一位卓越的博物學家,她說,“許多時候,我并沒有提到如何辨認鳥類、昆蟲、巖石、星星,當然命名這些事物的確會激發(fā)我們的興趣,但那是另一碼事,任何父母都可以憑借自己的觀察說出名字,或者買一本物美價廉的手冊來解決。我認為辨認事物的游戲到底有什么價值取決于游戲的方式,若就是為了辨認而辨認,價值并不大。”
這段文字很耐人尋味。也許,我們太看重結果了,我們圍繞在孩子身邊,送孩子去各類興趣班,為孩子完成一幅畫、寫出一篇格式化的文章、彈出一首曲子而欣喜無比,但這也許只是表象,孩子學到了技法,卻可能失去了想象力和靈感。
相反,即使不能看到什么成果,但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有所想象,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觸動,都會不自覺地在心田種下桃李春風,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這春風會讓他的人生變得豐盈,甚至會一生都葆有某種力量——
不管生活是多么煩憂,他們都能找到內心的滿足和生命的驚喜。
編輯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