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客
父母也是“窩里橫”
家是孩子人際交往和情緒訓(xùn)練的第一個課堂與實驗室。如果父母本身就喜歡“窩里橫”,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從家長身上得到暗示——我們在外人面前是需要收斂情緒的,但是在家里就可以肆無忌憚,反正家人也不會把我們怎么樣。
老人無條件地寵溺孩子
朋友的媽媽對小外孫百般寵愛。晚上10點孩子該睡覺了卻要吃橘子,老人家穿上衣服就去樓下買,說什么都要讓孩子吃上。但是小外孫好像并不把姥姥當回事,對姥姥毫不尊重。家人教育孩子要尊老,姥姥卻說小孩子懂什么,然后繼續(xù)對孩子的“不尊重”甘之如飴。這就給了孩子“正面激勵”,促使孩子在自己面前橫行霸道。
孩子社交少,經(jīng)常宅在家
一些小朋友常年不下樓,突然出來玩,不敢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但是他們又很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就通過大聲地呵斥父母,和家人打鬧來引起別人的注意。這種“窩里橫”是因為孩子不懂如何融入新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畏懼心理,便將無法輸出的情緒能量反饋到家人那里。
不要“以愛之名”控制孩子
父母都愛孩子,但愛不等同于控制,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控制型父母最愛說的3句話:“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你要是不……我就……”“我都是為了你好”。
這些限制和掌控,都是給孩子積蓄“控制性”負能量的過程。積壓的多了,孩子勢必會尋找發(fā)泄的出口。不妨用其他句子替換。舉個例子,比如飯菜已經(jīng)上桌了,孩子還坐在電視機前,怎么叫也不過來。這時可以說:“怎么不過來吃飯,動畫片很好看嗎?”——共情,站在孩子角度考慮問題?!澳阋倏炊嗑??”——讓孩子自己把控時間。“這個動畫片還很長,看完飯菜都涼了怎么辦?”——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對孩子的惡劣態(tài)度說“不”
一個朋友是恩威并施的典范。她的女兒有一次因為拼不好樂高玩具,對姥姥大發(fā)雷霆。媽媽一瞪眼,嚴肅地說:“誰允許你跟姥姥這么說話的?馬上跟姥姥道歉。”
孩子道歉后,她又抱起孩子,說:“你插不好玩具是不是很生氣?但是生氣了也不能對別人發(fā)脾氣,媽媽對你發(fā)脾氣時,你不是很傷心嗎,你對姥姥發(fā)脾氣,姥姥也會傷心的?!?/p>
讓孩子學(xué)會用“焦急”“傷心”“恐懼”來形容當時的心情,幫他們找到自己暴躁行為背后的原因,鼓勵他們說出是什么樣的事情,引發(fā)了這樣的感受。
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商”
我們該怎樣對待他人?他人如何看待我們,以及我們該如何回應(yīng)?人際互動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越來越重要。
父母對家人的態(tài)度,要和在社交場合中保持一致。對老人要畢恭畢敬,對另一半要體貼有加。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要給自己最在乎的人最有愛的一面,而不是最壞的脾氣。
(摘自凱叔講故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