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屬于法律行為的范疇,各自具有特定的內涵和外延。以德國為主的大陸法系國家,承認處分行為的無因性,實行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分離原則。本文旨在分析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關系與價值,分析該制度對我國司法實踐的意義。
關鍵詞 處分行為 負擔行為 無因性 分離原則
一、概述
(一)起源—法律行為制度
法律行為在《民法通則》中被稱為民事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法律制度起源于羅馬法,“契約構成要件”和“適法行為”成為現代法律行為制度的基礎。法國創(chuàng)立了廣義的法律行為,主要是從合同制度和遺囑制度中抽象出來的。法律行為是一個抽象概念,其設立的主要目的在于適用法定主義以外的無法全面預見的或沒有法律規(guī)則調整的社會關系。法律行為涉及諸多部門法理論,種類繁多,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是典型分類之一,區(qū)分的要點在于行為人是否負有對待給付的義務。
(二)內涵與外延
處分行為是指直接作用于某項現存權利的法律行為,如變更、轉讓某項權利,在某項權利上設定負擔,或取消某項權利。處分行為的生效要件包括處分人具有處分權;處分人具有轉移物權或債權的合意;處分人或相對人根據公示公信原則,進行登記或交付。處分行為具備以上構成要件,一般而言均可發(fā)生法律效力。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處分行為大量存在于物權法領域,但并不意味著債權法領域不存在處分行為,如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務免除。
負擔行為是指使一個人相對于另一個人(或若干人)承擔作為或不作為一定行為義務的法律行為。負擔行為首要義務即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確定某種對待給付的義務,產生某種“債務關系”。負擔行為的生效要件包括雙方當事人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不存在脅迫或欺詐的情況;負擔行為內容不違反強行法或不違背公序良俗原則。負擔行為符合以上構成要件,一般而言即可發(fā)生法律效力。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債務合同都等同于負擔行為,如債務免除、債權讓與均為處分行為。負擔行為大量存在于債法領域,并不意味著所有負擔行為均存在于債法領域內,如撫養(yǎng)合同(德國民法典第1585c條)是親屬法領域的負擔行為。
二、無因性原則與分離原則
處分行為的無因性原則適用于處分行為的有效性方面,是指處分行為的有效性不以負擔行為的有效性為轉移,負擔行為又往往是處分行為的法律上的原因,那么,處分行為的有效性就不取決于法律上原因之有無。無因性原則是19世紀德國學說匯纂法學的一項重要理論成果。設立無因性原則的目標在于保護交易安全,注重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護。如負擔行為撤銷或無效,處分行為的有效性仍不受負擔行為的有效性的影響,善意第三人仍享有權利。顯然易見,該原則有利于促進商品交易,買受人大可不必為出買人的出賣行為是否具有法律上的限制而過分擔心,可安心購買商品。
分離原則是指權利主體承擔轉移標的物的法律行為(負擔行為)與其完成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處分行為),各自具有獨立的意思表示和成立方式?!兜聡穹ǖ洹逢U述分離原則立法理由為:“以前之立法,特別是普魯士普通邦法及法國民法將債權法之規(guī)定混淆一起……此種方法未能符合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在概念上的不同,增加對法律關系本質認識之困難,并妨害法律適用?!痹诘聡穹▽W家看來,分離原則的優(yōu)點在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中體現無遺。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中債法上的合同成立生效并無附加條件,而物權法上的所有權轉讓則以“全部清償”為條件,故買賣合同與物的所有權轉讓成立時間以及其他條件不一致,有必要區(qū)別對待。因此,分離原則不僅受到立法界的青睞,并且受到法學界法學大家的認可。
三、實踐意義
《物權法》第15條規(guī)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贬槍Α段餀喾ā返?5條,目前存在兩種解釋。第一種觀點認為,該法條文義清晰,涉及糾正我國長期以來不動產交易領域的“不登記,合同不生效”的錯誤觀念,與物權變動模式無關。第二種觀點認為,該條款不僅糾正了在“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影響下所形成的錯誤觀念,還確立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相區(qū)分”為內容的物權變動模式。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12】8號)第3條第1款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钡?款規(guī)定:“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買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睆囊陨蟽煽罘l可以得出,第一,出賣人是否具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并不影響買賣合同成立生效,并不構成買賣合同無效的原因。買受人可根據合同要求買受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解除合同后承擔賠償責任。第二,買賣合同作為負擔行為僅是使雙方當事人之間負有給付與對待給付的義務,與物的所有權轉移完全就是兩回事。綜上可知,法學界承認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具有獨立性,并在法律制度下適用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分離原則。
我國的法律實務界同樣已經意識到了區(qū)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在《2010年廣東達寶公司案》中,經法院審理查明:達寶公司與中岱電訊公司、中珊公司簽訂《合作協(xié)議書》,約定三方共同對目標地塊進行房地產開發(fā),中岱電訊公司將其持有的中珊公司100%股權中的10%股權轉讓給達寶公司。隨后,達寶公司發(fā)現股權并不屬于中岱電訊公司所有,而屬于案外第三人所有。達寶公司起訴,要求確認股權轉讓合同無效。最高院提審該案,確認合同有效,判決理由如下:“股權轉讓合同中,即使雙方約定轉讓的股權系合同外的第三人所有,但只要雙方的約定只是使一方當事人負有向對方轉讓股權的義務,而沒有實際導致股權所有人的權利發(fā)生變化,就不能以出讓人對股權無處分權為由認定股權轉讓合同系無權處分合同進而無效。”根據上述觀點,最高院明確將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認定為“負擔轉讓股權的義務”,而非“股權權屬發(fā)生變動”。雖然本案中沒有明確提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概念,但明顯是將轉讓合同的效力限定在了“負擔”之上,進一步澄清了“義務負擔”與“權力變動”的區(qū)分,排除了“處分權”對合同效力的影響。從上述司法解釋和實際案例判決來看,不論是立法界還是實務界均逐漸把《物權法》第15條理解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區(qū)分”,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作者單位為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作者簡介:彭婷婷,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yè)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王澤鑒.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 徐國棟.民法總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陳衛(wèi)佐.處分行為理論之正本清源[J].政治與法律,2015(7).
[4] 楊明宇.《物權法》第15條的含義與負擔行為、處分行為為的區(qū)分——兼評最高人民法院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條[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