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勛和
灼灼紅軍魂
□ 胥勛和
每次走進平武縣平南羌族鄉(xiāng),我總會在三圣廟蘇維埃遺址和紅軍橋上久久盤桓,心緒不由飄向硝煙彌漫的紅軍歲月。
這些年來,我從事地方黨史工作,參與編寫《紅軍在平武》一書。查閱紙張泛黃的檔案資料,走訪一座座羌村藏寨,我們的心融入到那一段崢嶸歲月,我們的情凝注到那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里。我們在歲月的逝波里打撈,撈起的是不死的紅魂、不朽的精神和不改的忠誠。
這是被載入平武史冊的鮮亮記憶。一九三五年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挺進川西北大山深處的平武縣,貧瘠而沉寂的山區(qū)激蕩起滾滾春潮。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各級蘇維埃政權,那些千百年來受盡統(tǒng)治階層壓榨的窮苦人,第一次發(fā)出震蕩群山的吶喊,第一次當上了自己命運的主人。在畫著鐮刀鐵錘的紅旗召喚下,千萬勞苦大眾匯入革命的洪流。平武全縣有一千一百多名英雄兒女毅然參加紅軍,踏上艱苦卓絕的征程。
編寫紅軍史,我對“犧牲”一詞深懷痛感。平武上千紅軍戰(zhàn)士,僅有數(shù)十人因傷病流落而幸存下來,唯余十數(shù)人走完長征路,沐浴金秋十月的勝利曙光。每一百人僅存數(shù)人,這是多么巨大的死生比例啊!當年,那些衣衫襤褸的青年農民們,爬雪山,過草地,西征過黃河,風雪、饑餓和血戰(zhàn),每時每刻都會奪去無數(shù)生命。忠魂今何在,青山披丹霞。二0一六年,平武最后一名老紅軍離世,他的名字叫陳釗,享年九十八歲。陳釗一生戎馬倥傯,經歷大小上百次血戰(zhàn)。他生前回憶當紅軍時的戰(zhàn)斗:姐姐在北川片口的戰(zhàn)斗中被民團的子彈射穿胸膛,姐夫在千佛山戰(zhàn)斗中被國民黨軍的手榴彈炸死,多少從家鄉(xiāng)一道出發(fā)的戰(zhàn)友喋血西北高原的黃沙。他妻子的大舅名叫李廷銀,不滿十五歲參加紅軍,一去無消息。岳母在世時,每到清明,她總要在自家父母的墳前念說,大哥是紅軍,很光榮,我給你們燒的紙錢,一定記得分給大哥一些啊。其實,大舅走的時候,岳母才三歲,哪曾記得她大哥的模樣。但是,即使隔著幽深厚土,隔著不斷消磨的歲月,骨肉親情卻仍像地下的草根,緊緊盤結相連,萬難隔斷。
建國初,人民政府派出工作隊,搜集到部分紅軍名字。而今,凝視早已泛黃的薄脆紙張上那一個個褪色的姓名,我實在忍不住熱淚灑紙巾!“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正是無數(shù)英烈的壯烈犧牲,奠基了共和國的巍巍大廈。紅軍戰(zhàn)士的生命燃燒,燒旺了理想信念的耀眼光亮,照亮了華夏大地的黎明。
再有“惜疼”一詞,確如鈣質補進我的骨骼。建國初,多名革命成功的老紅軍戰(zhàn)士,撣去征衣上的硝煙,默默回到大山深處的山村,重新扛起鋤頭當農民。數(shù)十年過去,他們的生命已化作滋育草木的泥土,但他們的故事,卻仍在后代兒孫和鄉(xiāng)親們的口頭流傳。這些老紅軍戰(zhàn)士從不居功自傲,他們勤奮勞作,艱苦樸素,都是最本色的農民。我發(fā)現(xiàn),在生活中,他們都有一個十分突出的共性:惜疼糧食!在壩子鄉(xiāng)秋林村,人們形容老紅軍龔大爺愛糧愛到癡狂:“他連掉在路上的菜籽米米都要撿起來?!编l(xiāng)親幫龔大爺建房,每餐飯吃完,龔大爺收拾飯桌,總要把落在桌上的飯菜撿起來吃下,這讓那些年輕人羞紅了臉,再不敢隨意拋落食物。兒媳養(yǎng)豬多用了麥麩,他教育兒媳:“給畜生多喂青飼料就行了,省下一點麥麩,可以度饑荒呢?!笔⑾模瑑合迸率o堭t了吃壞腸胃,要倒掉。龔大爺攔住兒媳:“過草地那陣,要是有這么一碗飯菜,就能救活一個紅軍戰(zhàn)士的命啊!”說這話時,龔大爺喉頭哽動,一雙老眼盈滿淚花。另外幾位老紅軍,也都開荒種糧,飯食吃得很是儉省。拿過老紅軍這面鏡子來照一照,我深深明白,老紅軍惜疼的是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和幸福生活,而我們更應百倍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美好!
江油青林口紅軍橋 賈濤 作
我們編寫的《紅軍在平武》出版了。輕輕摩挲血紅色的封面,我能感應到書里烈士們的熱血奔涌。這是一座歷史的豐碑,也是一座精神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