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
魯北站在魯北大地上,稀疏的頭發(fā)在風中招展。
黃河入海處,廣袤的鹽堿地覆蓋了不斷涌出的新國土。就是在這里,一個詩人試圖建立自己的農耕體系,在大河的尾巴上圍起一座莊園。魯北,筆名與其所棲居的地域合二為一,詩歌以獨特的方式豎起大旗。
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在80年代與寫作達成共識,30余年一以貫之,魯北的成長道路是那個理想主義時代的縮影??梢韵胂筮@樣一幅場景:80年代的魯北平原,一個年輕人騎自行車行駛在鎮(zhèn)上郵電所與鄉(xiāng)村之間,他的手里有時是一封即將發(fā)出的稿子,有時是一份雜志和報紙,“如果拿到了樣報樣刊,在路上顯得非常興奮,或高歌一曲,或把車子騎得像飛一樣……”(魯北:《我的文學情緣》)在當時中國廣袤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你能看到許多這樣的青年,他們混雜于蕓蕓眾生,有一雙銳利的眼睛,觀察世界的同時,為自己爭取文字的生存價值。
30余年,在經歷了民辦教師、公辦教師、國家干部等諸多身份之后,魯北成為地方史志部門負責人。于是,蔓延在魯北大地上的文化與地理、歷史與傳說更系統(tǒng)地進入他的視野,這也為寫作增添了文化的厚度。
魯北之詩,可以作為個人史與地方史的雜糅。就個人史而言,其詩中始終彌漫的年齡和個人際遇、家庭因素,集結成一部個人編年史;就地方史而言,魯北平原尤其是黃河三角洲的風土人情,以輕盈的方式進入詩中,那些跳躍的鄉(xiāng)村和鄉(xiāng)村之間不斷升騰的人和事,成為以地域為載體的時代的一部分。
以上兩種基本元素,其載體是詩歌的口語化??谡Z詩的命運在哪里?自然,它不應該通向口水,口水是危險的信號,也是葬送詩歌純粹性的導火索。也不能越來越狹窄,成為細碎的生活實錄,通向無意義的深淵。當然,泛口語使狹義的口語走出困境,有一定積極意義。魯北的詩,深刻體現了泛口語的魅力。這又涉及到一個問題,口語的通俗性使得詩的門檻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高度凝練的口語又越來越稀少。門檻降低意味著平庸的泛濫,此時,具有獨特個人風格的寫作就有了標本意義,是抵消平庸泛濫的一種方式。
魯北數十年的寫作,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路徑的變化以及堅守。堅持本土性、經驗性,可以看做是其寫作的基本模式。在對語言和題材駕輕就熟的基礎上,他沒有走向靈魂表面的深邃性,恰恰相反,在語言的跳躍清靈上下足功夫。查看魯北近些年的詩作,口語基礎上的自我審視,小敘事、輕敘事的不斷反復,對農耕、家庭、時間流逝等的不斷書寫,成為其具有個人標簽性的獨特表達。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黃河口詩人部落”的一員,魯北的詩與同一地域其他詩人有相通之處,亦有獨特之處。2017年5月,東營舉辦了王桂林、魯北、馬行、韓簌簌詩歌品鑒會。四位詩人代表著四種詩歌方向,如同黃河口不斷分叉的河道,呈現出詩意的各種可能性。
近些年來,魯北的詩越來越個人化、生活化,卻與之前的自我表達完全不同。此時的個人化寫作,已經帶有普遍的現實意義,具有超越個體的普遍性。他很少走出經驗寫作的范疇,沒有在非經驗領域開拓出一方天地,這一點無所謂優(yōu)劣,非經驗寫作固然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優(yōu)秀文本,而經驗寫作卻更適合詩歌表達。在經驗領域走向經典,是當下詩人面臨的普遍問題,魯北的努力,具有廣泛代表性。
當然,此處所論及的經驗寫作,已是經過現代性洗禮之后的經驗寫作,意即“看山還是山”階段的看山。沒有出走的還鄉(xiāng)是虛假的,沒有大悲之后的大喜是無所依傍的,沒有遭遇不斷的死亡,何來對生的徹骨渴望?
觀察魯北具體的詩歌文本,能看出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對童年的不斷回望。他寫蘋果,會想起小時候感冒發(fā)燒,母親變戲法似的拿出一個紅蘋果,“我攥在手里,狠狠地咬一小口\慢慢地咽下半口\那半口,一直在我嘴里\\到今天”。蘋果一直在嘴里,直到今天,那就不是具體的蘋果,而是一種過去的情感,咬噬蘋果的動作小心翼翼,直到今天仍然回味在詩人嘴中。詩歌之外我們能想到什么?是饑餓年代的普遍記憶?是,也不是;蘋果中透露的是母親的關愛,以及從歲月這頭遙望到那頭的淡淡憂傷?似乎是,也不全是。文本的簡潔沒有阻礙詩意在文本之外的傳遞,無限遐想就此開始。
童年的影子無處不在。五十歲的時候,他想把時間一點點減去,最后,“我還想減去十歲,回到我小人書的童年”;在他眼中,鄉(xiāng)村是嘴里的一塊糖,“那些藍天,那些白云,那些河流,那些莊稼,那些樹木,那些野草,那些雞鳴,那些犬吠,那些豬哼,那些羊咩,那些牛哞,那些馬嘶,那些驢咴”——都是一塊糖;那個在鄉(xiāng)村對著藍天發(fā)呆的男孩,穿越歲月無情的磨礪,人生已過中年,此時,男孩的眼睛依然掛在詩人臉上,這雙眼睛照亮了他的人生,也照亮了那些分行的文字。
評論家史揮戈說:“魯北的筆法大多可以歸于民歌體,與傳統(tǒng)詩歌源頭的《詩經》中的風雅頌的詩風有著天然的繼承關系。天真中透著靈性,樸拙中彰顯幾分哲思,在平實的表達中傳遞一種時代精神。”這個說法有些道理,《詩經》的傳統(tǒng),在我看來,一方面是恬淡的、唯美的意蘊,再就是關注時代命運,以個體通向時代的宏大命題,所謂“風雅頌”各成一體。魯北的詩更偏向前者,同時也試圖在個體的不斷描摹中,展示出一幅黃河口農耕生態(tài)圖景,以達到向更廣闊世界探索的目的?!对娊洝返膫鹘y(tǒng),在當代一些詩人身上有所體現,比如尤克利,還有詩人用詩歌對《詩經》進行詮釋,比如長征和杜立明。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
帶有歲月磨礪的童年視角,其另一張面孔即是對事物的敏感性,對人性善的不斷挖掘。詩人喚起了人們對凡俗事物的另一種觀察,這是詩人的獨特之處。魯北的詩中,對生死、父母、愛情、父女之情等的細微描述,亦有獨到之處。薩特說:“作家的功能是要使自己的作為能讓世人不對世界漠視,不要讓世人對周遭所發(fā)生的事默然無知?!濒敱钡脑姡瑸槲覀冋J識自然,認識生活提供了一種抽象而又凝練的方式。詩歌不僅通向自我的靈魂,還通向時代的靈魂。他讓詩意呈現于生活的細微之處,使薩特的觀點再次得到印證。當然,此處的“詩意”并非現實意義的詩意,而是文學史意義的詩意——不以美丑劃分二元世界,善的詩意通向光明的未來,惡的詩意通向靈魂的救贖。
魯北詩三首
一代人
爺爺嗜酒如命,每逢集日
他總會喝得酩酊大醉
忠誠的棗紅馬
馱他回家
家徒四壁
下有立錐之地,上無片瓦
屋檐下,奶奶
擇野菜、切南瓜
一雙眼睛,兩行淚花
大雨落利津
大雨落利津??h氣象部門
天天通過手機短信報告雨情
全縣八個鄉(xiāng)鎮(zhèn),我最關心汀羅鎮(zhèn)
在那兒,我的弟弟種著三十畝棉花、十畝玉米和五畝大豆
他靠著那些莊稼,養(yǎng)家糊口
童年
我常常對著藍天發(fā)呆,對著白云發(fā)呆
對著天上的飛鳥發(fā)呆,對著微風發(fā)呆
對著放學后的小書包發(fā)呆,對著割草的小鐮刀發(fā)呆
對著看不到的地方,發(fā)呆
我一直這樣,呆呆地看著這個世界
呆呆的,我對著田野喊幾聲,對著莊稼喊幾聲
對著自己喊幾聲。就是為了讓你明白
我不遠去,只為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