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新米、園蔬、水鮮,南北水果次第涌來……秋天也是糕餅的季節(jié)。在農村,新谷軋米磨成粉,蒸幾籠米糕犒勞一下自己。在城里呢,糕團店里的各種糕點特別香甜:赤豆糕、黃松糕、條頭糕、百果蜜糕、倫教糕、松花團、雙釀團,還有老派上海人慶生時必不可少的壽桃與松糕。對了,上海人喬遷新居,一定要買幾十只定勝糕分送芳鄰。定勝,與“定榫”諧音,像榫頭一錘敲定,寄寓著在新環(huán)境里長久居住的愿景。定勝糕喜感十足,在老字號內還能見到玫紅色的倩影,有點羞怯地躲著,作為一種禮俗而存在,是它的價值。定勝糕買回來,堆成寶塔供在桌上,有形有款。蒸軟了吃,芯子里有豆沙餡,也是甜甜蜜蜜的。
定勝糕用糯米和粳米按比例磨粉后加紅曲米制成,里面是豆沙餡,腰細而兩頭大,形狀如木匠師傅拼接木板而用的腰榫,但很少有人知道它起源于南宋的一場戰(zhàn)爭。金兀術率軍進犯蘇杭,遭到韓世忠部的沉重打擊,正在此時,敵方援軍趕到,總共十萬人馬與韓世忠部對接,殺得天昏地暗,難解難分。此時,蘇州老百姓送來糧米肉菜勞軍,其中就有一種狀如定榫的粉紅色米糕。韓世忠咬了一口,發(fā)現(xiàn)里面夾了一卷紙條,上面寫著:“金營像定榫,頭大細腰身,當中一截斷,兩頭不成形。”這不正是老百姓在獻計獻策嗎?于是韓將軍派精銳之師直插金軍“牛腩”,再各個擊破,終于大獲全勝。因“定榫”與“定勝”諧音,從此這款很好吃的糕就叫定勝糕了。
清明與太太到杭州南山祭掃父母墓,下午來到清河坊散心,看到點心鋪子的臨街柜臺在現(xiàn)蒸現(xiàn)賣定勝糕。小小的木模,每只蒸一枚,加米粉,加豆沙餡,再罩一層米粉,手腳極快,表演性很強。等師傅脫了模,我還看到底下藏著一塊有孔的鋁皮,是引導蒸汽的,煞是可愛。
高橋松糕在物資短缺時代也是得過寵的,松仁、核桃、紅棗、蜜棗、蓮心等寶貝驕傲地排列在面上接受檢閱,因為它多半是用于禮贈親友的。節(jié)日過后好幾天,糕的四周已硬如磨盤,這才上籠蒸透,切塊分食,美味如初。
在以沈大成、喬家柵、王家沙等老字號為主力陣容的上海糕團店里,百果蜜糕、赤豆糕、黃松糕、豆沙印糕等也為老百姓所喜愛,最具審美價值的是玫瑰印糕,糕身雪白,質地松軟,糕皮下面的玫瑰醬隱然可見,襯出表面的老宋體漢字,幾塊拼起來就可讀出店家的字號。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里有蘇州師傅做玫瑰印糕的場景,兩塊模板合攏的瞬間,我享受到了一種莊重的儀式感。
九九重陽節(jié)——重陽糕閃亮登場。方方正正的豆沙餡米糕上插了三角型的小彩旗,借此想念漂泊在外鄉(xiāng)的同胞及親友。后來重陽節(jié)也成了敬老節(jié),每當此時,王家沙、沈大成老字號門口買重陽糕的小青年排起長隊,一買就是小幾盒,回家孝敬父母,美意濃濃。
在古代,重陽節(jié)那天還要登高,在手臂上系上茱萸,據(jù)說可以避災解厄。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薄懊髂甏藭l處,醉把茱萸子細看?!蓖蹙S和杜甫的這兩句詩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這是有道理的。唐代的文人登高和插茱萸都要結伴而行,類似今天的秋游。到了宋代,這個風俗中又增加了吃糕的環(huán)節(jié)。小時候不知道重陽節(jié)有這么多講究,只知道解饞?,F(xiàn)在上海市民也會在這天舉行登樓活動,金茂大廈和東方明珠都成了目標,這是古代習俗的都市化體現(xiàn)。
有些酒店出品精致,應景而制的重陽糕上面會安放兩只玲瓏可愛的面塑小羊,這是“重陽”的諧音。但一定要注意啊,重陽糕上可以沒有小羊,但一定要插小旗子,有小旗子意味著有風吹來,這就是表示登高,因為只有身處高處才能明顯感覺迎面有風呼呼吹來啊。沒有小旗子,重陽糕的民俗涵義就要大打折扣。小時候在弄堂口的點心店里玩,師傅用涮鍋子的筅帚拆散后取它的竹絲做小旗子,我一時手 癢,毛遂自薦,幫他一起做。我有做風箏的經(jīng)驗,對付這玩意兒游刃有余。忙活了一上午,師傅一個勁地夸獎,完了送我兩塊剛出籠的重陽糕慰勞,我吃一塊,帶一塊回家給媽媽吃,媽媽可高興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