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恩
如果有人告訴你,1582年10月5日到14日這十天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這十天沒有發(fā)生過任何事情,你一定會感到這是在胡扯。事實上,這件事的的確確是真實的。
這件事要從一個天文學家和一個政治家說起。天文學家是希臘人,叫索西琴尼,沒什么名氣。但是,那位政治家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古羅馬的愷撒大帝。
眾所周知,世界通用的紀年方式是公元紀年,其前身是羅馬時期實行的《儒略歷》,儒略就是愷撒大帝。長期以來,羅馬都是西方文明的中心,但是它沒有一部統一的歷法,法國學者伏爾泰曾經諷刺說:“羅馬人打了許多勝仗,卻不知道是在哪一天打的。”愷撒稱帝后,決心改變這一現狀。
公元前46年,愷撒請索西琴尼到羅馬幫他修改歷法。最終,愷撒采納了索西琴尼的建議,以埃及的太陽歷為藍本,重新編制了歷法,即《儒略歷》。公元前45年1月1日,愷撒下令在羅馬實行這一歷法,這使得之前的混亂狀況得到了改善??墒?,這一歷法也有問題。
《儒略歷》以回歸年為基本單位,當時計算的回歸年長度是365.25日,比實際上回歸年的365.2422日長了0.0078日。起初,這不算什么問題,但是誤差累積越來越多,麻煩就越來越大。比如,《儒略歷》最初設定的每年春分在3月21日前后,但幾百年過后,春分在該歷法上的日期越來越提前,這給現實生活帶來了很多麻煩,因為農民要根據節(jié)氣種地的。此外,這對于宗教界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教會要根據春分確定復活節(jié),長此以往,耶穌究竟在哪一天“復活”的,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在教眾們看起來,這是非常不嚴肅的。
到了公元1582年,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進步,人們發(fā)現實際上春分已經提前到了3月11日,比原定的3月21日提前了十天!這該怎么辦?當時,歐洲最有地位的人是教皇,時任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感到這個情況不能再持續(xù)下去了,于是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格里高利十三世下令由天文學者和高級僧侶組成一個委員會,數學家克拉維斯任主席。
最終,委員會提出了一年有365.2425天的方案,這大大接近了回歸年的實際。但是這一方案仍有誤差,只不過兩者相差非常少,每3323年誤差還不到一天,對普通人的生活沒什么影響。不久,教皇頒行了這一歷法,這部歷法被稱為《格里高利歷》,也就是后來通稱的“公歷”。
雖然回歸年誤差的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但是差十天的問題怎么辦?克拉維斯等人想了很久也沒有想到辦法,于是干脆向教皇建議,簡單粗暴地從日歷中抹掉十天!具體來說,就是讓老百姓過完1582年10月4日后直接過10月15日。接到這個建議后,教皇也十分驚訝,但也感到沒有辦法,只得把心一橫,發(fā)布教皇訓令,將1582年10月5日至14日抹掉!這個指令下達后,盡管民間怨聲載道,但是大家只能遵照執(zhí)行。這樣誤差總算是暫時沒有了。
就這樣,教皇大筆一揮,十天就這樣離奇地消失了。但是,英國最初并不買教皇的賬,堅決反對,這導致英國的日歷與歐洲大陸各國的日歷都不一樣。英國人就這樣堅持了170年,到了最后,英國人實在是扛不住了,通過立法,同樣把多出來的這些天抹去了。
(米露薦自《知識窗》)
責編:Ester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