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原本“臭名昭著”的中藥成分馬兜鈴酸再添新罪:臺灣長庚醫(yī)院發(fā)現(xiàn),98名肝癌患者的基因中,八成帶有與馬兜鈴酸有關的突變指紋。除此以外,中國內(nèi)地 47%、東南亞 56% 的肝癌樣品,都發(fā)生過明確的“馬兜鈴酸突變”,而歐美的肝癌中只有不到 5% 和馬兜鈴酸有關。
和以往的中醫(yī)藥論戰(zhàn)不同,這回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轉化醫(yī)學》為反方站臺,它以《一種草藥的陰暗面》為標題,發(fā)表了這項研究,指出馬兜鈴酸能誘變肝癌——這已經(jīng)是馬兜鈴酸第二次上封面了,早在1993年,馬兜鈴酸的腎毒性文章就榮登封面。
因為馬兜鈴酸涉及很多常用藥,尤其是兒童用藥,以及云南特產(chǎn)魚腥草,這下科普圈、民科圈、媽媽圈都炸了窩,因為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
僅以中藥材厚樸為例,該藥早已在美國和歐盟被禁用,馬兜鈴酸含量約為每克0.001%。但在中國,它廣泛應用于許多非處方的中成藥中,比如藿香正氣口服液。據(jù)估算,中國約1億人曾服用過此藥。
比厚樸更出名的是關木通。2003年,新華社的系列報道引起軒然大波。報道中估算,中國有數(shù)十萬患者因為服用龍膽瀉肝丸而導致慢性腎衰竭。事件曝光后,原國家藥監(jiān)總局風口浪尖之下,用無毒的木通代替了含馬兜鈴酸的“關木通”,2005版的《中國藥典》則不再收載含馬兜鈴酸的“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
雖然馬兜鈴酸早在1993年就上過權威雜志封面,雖然2008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利用馬兜鈴屬植物制成的草藥列為1類致癌物,但食藥監(jiān)局至今對這種中藥成分手下留情。據(jù)統(tǒng)計,《中國藥典》中仍有89種中草藥及制劑含有此類物質(zhì),@科學未來人的一篇文章列出含有馬兜鈴酸的中成藥多達近100種。
按理說,有了2003年的前車之鑒,有關部門本應該馬上出來表態(tài),拿出應對措施來,如果報道不是事實,就澄清事實;如果報道是事實,人命關天,當然是要迅速果斷地采取措施了。
但權威部門并未發(fā)聲,中國的網(wǎng)友更是劍走偏鋒,盯上了眾矢之的百度。網(wǎng)友在百度百科搜索馬兜鈴時,百科資料顯示馬兜鈴酸具抗癌作用,這引發(fā)了“信百度不得善終”的吐槽。雖然百度百科回應,抗癌是用戶援引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在線植物志平臺資料,目前該詞條已加入“致癌”相關的說法,但與維基百科的差距已經(jīng)很明顯了。
當然,也有為馬兜鈴酸喊冤的,除去“是藥三分毒”等無力說法,科學記者魯依在三聯(lián)的平臺上發(fā)了《肝癌這口鍋,馬兜鈴先不背》一文,指出這是一項初步的小樣本的相關性研究,方法上不是沒有走捷徑的嫌疑。
即便論文真有過甚其辭的成分,但藥品的前提是有效,底線是安全?,F(xiàn)在一系列的中藥材、一大堆的中成藥被指出有重大安全風險。國家食藥監(jiān)總局下屬的國家藥典委員會,其11項職能中有10項都應該對此研究結論做出反應,但至今仍無權威聲音。
也許,最壞的結果是:馬兜鈴酸的這個鍋,讓傳統(tǒng)中醫(yī)藥給背了。很多中成藥上都寫著“不良反應罕見、不良反應不明”。只有把效果不明、損害卻很大的“毒藥”踢出藥典,讓人們對中藥不再一概而論,才能保住中成藥的聲譽。越是輿論紛擾,越需要用實際行動穩(wěn)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