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紀中葉美國詩壇當之無愧的杰出代表。她一生創(chuàng)作了約1800首詩。生前雖然默默無聞,但身后大多數(shù)詩歌經(jīng)過發(fā)表,已然成為英美詩壇獨放異彩的風景線。她才華橫溢而又性格怪異,是個謎一樣的人物。但不難發(fā)現(xiàn),她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始終有著自己的堅持和信念。她為寫詩而寫詩,詩歌仿佛就是她純凈心靈世界的縮影。本文通過對艾米莉·狄金森的名作《我是無名小卒!你呢?》的分析,深刻解讀她純凈內心世界里的那份堅持,在她簡約與復雜的詩句中,直達她的內心,傾聽她的靈魂之聲。
關鍵詞:艾米莉·狄金森;詩歌;靈魂之聲
作者簡介:王翠萍(1992.6-),女,遼寧鞍山人,首都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0--02
在美國文壇史上,很少有人能像艾米莉·狄金森一樣,內心閑靜淡泊,性格與世無爭。雖然她一生與外界往來甚少,但她內心卻有自己的堅持和獨到的見解。古話曾說,詩如其人。她的詩風簡約,大多數(shù)詩歌中,都能反映出她看淡一切人際交往,看輕一切浮華名利,看低一切權貴之人的態(tài)度,她堅信唯有追求內心的純凈才是人生的真諦。詩歌《我是無名小卒!你呢?》雖然短小,但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她對生命存在價值和意義的思考,[1]11以及對當時社會那些追名逐利的“大人物”的揶揄和諷刺。
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縱觀艾米莉·狄金森一生,自成年以后,她便開始寫詩,也幾乎斷絕了與外界的往來。1858年后她閉門不出,文學史上稱她為“阿默斯特的女尼”。可能是由于從小受到正規(guī)宗教教育的原因,她思想保守,就連青少年以后的生活也單調平靜,很少外出。其實,從她的詩歌中可以看出,詩句短小,風格簡約,用詞精煉,[2]08這就側面反映出詩人心思單純,性格簡單的品性。但她的思想又極其細膩,極具創(chuàng)造性。例如:
“Faith” is a fine invention
“信仰”是個美妙的發(fā)明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ures—
“希望”是帶羽毛的東西——
以上是兩首詩的題目,她將源于人們心底抽象的“信仰”和“理想”比作“美妙的發(fā)明”和“帶羽毛的東西”。看到題目,那種渺茫,遙不可及的東西便瞬間躍然紙上,讀到這首詩的人從心底油然而生一束希望的花火,仿佛真的看到了希望,尋得了信仰。她所創(chuàng)造的詩歌即是她的所思所想,她想把一切美好都記錄下來。不受任何人、事、物的干擾,她想遠離喧囂浮華,所以她選擇隱居,閉門不出,專心創(chuàng)作。詩歌才是她避風的港灣,苦難的傾訴,靈魂的寄托。她覺得世界如此喧囂不安,她要遠離,退避到用自己的靈魂構建的小天地里。可能正是由于她孤寂隱蔽的生活,為她之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寫出直擊人類靈魂的詩句,真實,不加掩飾。例如:
I like a look of Agony,
我喜歡痛苦的表情,
Because I know its true—
因為我知道它真實——
Men do not sham Convulsion,
人不會假裝抽搐,
Nor simulate, a Throe—
或做出,劇痛的樣子——[3]258
這正是她純凈心靈的體現(xiàn)。了解過她的一生,我不禁想起了采菊東籬,歸隱田園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閑適淡泊,與世無紛爭,與人無往來。
二、小隱于野大隱于市
從題目《我是無名小卒!你呢?》中就可以看出,詩人把關注的目光從紛繁雜亂的外部世界轉向超脫世俗的內心世界,用內心的充實與富足來詮釋她所生活的大千世界。她只想做浮華亂世中的一個隱者,不問世事,世人亦不過問她。其實,狄金森生活的時代正值美國歷史上發(fā)展迅速的時期,紛繁雜亂的世態(tài)、激進的頹廢主義思想、萌動的女權主義言論無時無刻不擾亂人們的生活。身處這樣一個亂世,她絕不可能充耳不聞,但我們可以看到,在她的詩中沒有描寫動蕩的世事,而是著筆于自己的內心。“她的那個世界不是紛繁擾動、蕩人心魄的大時代的天地,而是一個更加寬闊、自由、靈動的心靈宇宙。這個宇宙中潛伏著她的人生?!盵4]02正如題目中所寫,狄金森只想做一個“無名小卒”,安安靜靜過完一生。
但同時,雖然她交際甚少,其實心底還是渴望被理解,被認可的。詩中的第一節(jié)寫道:
I'm Nobody! Who are you?
我是無名小卒!你呢?
Are you—Nobody—Too?
你——也是——無名小卒?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那咱倆是一對!
Don't tell! They'd banish us, you know.
別聲張!他們會傳出去——你知道![3]310
僅短短的四句話,也能看出詩人是在尋找知己,先詢問對方是否也是“無名小卒”,反映出她謹小慎微的性格,生怕對方不是,惹來麻煩。其實她內心是渴望被認可的,但又害怕被誤解,內心充滿矛盾,又帶有一絲惶恐。接著話鋒一轉,“別聲張!他們會傳出去——你知道”則表明詩人對外部世界的厭煩和抗拒,她討厭被宣傳,排斥世人輿論,寧可無人理解,無人傾聽,也不愿被人七嘴八舌地指點、評論。詩歌第一節(jié)中體現(xiàn)出詩人對名利的厭惡,雖然也渴望一二知己的傾聽,但更愿避于名利,隱于繁世。
同時,狄金森身上始終有著一種宗教情懷?!暗龑ψ诮痰那楦惺浅錆M矛盾的,她從沒有真正皈依任何宗教,從不上教堂做禮拜,卻常常在內心中直面上帝,與上帝直接交流與對話,聆聽他的教誨,期盼他的引領?!盵4]06所以,第一節(jié)中詩人說話的對象也可以看作是上帝,在狄金森心中,上帝可以洞察一切,超脫塵世,不沾染任何世俗之氣?;蛟S對上帝的傾訴可以減輕她內心的不安。
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詩歌的第二節(jié),詩人以揶揄,諷刺的口吻,表達出自己對名利,對權貴的蔑視。
How dreary—to be—Somebody!
多無聊——做一個——大人物!
How public—like a Frog—
多暴露——像只青蛙——
To tell your name—the livelong June—
整個六月——對一池羨慕你的泥沼——
To an admiring Bog!
把你的名字聒噪![3]310
第二節(jié)中,詩人解釋了自己為什么愿意做一個無名小卒的原因,大人物就像是青蛙,在眾人面前露臉,是何等的招搖!每天喋喋不休,又有什么好呢?即使名聲再大,聲音再響,不過是對著潮濕泥濘的池沼,又有什么好驕傲呢!可即便是這樣,人們還是愿意爭著搶著做一個大人物,得到別人的羨慕,被別人談論又是何等的風光!可詩人只會覺得這種行為很可笑,很無聊,又有什么意思呢!同時,詩中“青蛙”一詞也是對大人物的諷刺,如井底之蛙一般,目光短淺。僅滿足于眼前的名利,物質上的豐盈,他們何曾想過精神世界的空虛才是真正可怕的?燥熱的六月天,聒噪的蛙叫聲,這怎能不讓人生厭!詩人對外界的這種喧囂躁動已經(jīng)厭煩到極致,她對世人這種行為既感到可笑,又覺得可悲。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二兩個詩節(jié)以“無名小卒”和“大人物”兩個詞為中心,形成了鮮明對比,任憑世人如何爭搶,詩人就在自己構筑的小天地笑看一切。顯然,詩人已經(jīng)看淡這一切浮華,看破世間人性的虛榮。她不愿爭,也不想爭。何不就做個紛繁世界中的隱者,笑看這一切俗塵雜事。同時,雖然狄金森生活在浪漫革命的洪流中,但她似乎與同時代其他詩人不同,詩歌全完取材于自身經(jīng)歷和感受,詩歌中所表現(xiàn)出的純凈性和原創(chuàng)性也是無人可以媲美的。[5]153狄金森畢生所追求的不過是內心的寧靜。越是生活得安靜恬淡,她對生活的感知越細膩,洞察越強烈。這也是她能寫出如此多直擊心靈的詩句的原因。
在追名逐利的時代,狄金森如蓮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我們從她的詩歌中能夠讀出她對純凈、自由的向往,能夠聆聽到她心底最干凈的聲音,那便是她靈魂的聲音。而她的詩歌又何嘗不是對我們人類的一種啟迪呢,在隨波逐流成為主旋律的今天,又有幾人能始終堅守自己心底的那份純凈,傾聽自己靈魂的聲音呢?
參考文獻:
[1]秦東昕.艾米莉·迪金森詩歌中對象征再現(xiàn)的批評[M].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15.
[2]艾米麗·迪金森.王宏印選譯.迪金森詩歌精譯200首[M].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3.
[3]狄金森.周建新譯.艾米莉·狄金森詩選[M].廣州: 華南理工出版社, 2013.
[4]艾米莉·狄金森.屠岸,等譯.我知道他存在:狄金森詩歌選[M].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3.
[5]魏健.英美文學鑒賞導讀[M].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