崢 嶸
文明沒有廢墟
崢 嶸
眾所周知,陶瓷是中國的文化名片之一,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之一,以致西方人把瓷器作為中國的代名詞,稱之為China。
廣西也是陶瓷之鄉(xiāng),各地均出產瓷器。有專家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其實也可稱為海上陶瓷之路。自古以來,在中國南海、北部灣揚帆遠航的那些商船,滿載著各種精美瓷器,駛向歐亞各國,瓷器成為古代中外貿易的主要商品。這已經為南海水下考古所證實。
在廣西的陶瓷文化歷史上,藤縣中和窯曾經有一段堪稱空前絕后的輝煌,是一個膾炙人口的傳奇。中和窯的瓷器質量與工藝,運銷與產量,興盛與覆滅,都給后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和探索空間。不可否認,中和窯是廣西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的佐證,也是廣西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
當然,我們現在面對的,只是一個古窯址的廢墟。
然而,文明沒有廢墟。即使年華老去,我們也不應遺忘那些文化的血脈與基因。
梧州市作家協會最近組織一批作家到藤縣中和窯采風,試圖發(fā)掘中和窯的文化底蘊,淘澄埋沒千年的歷史真相,追尋那些鐫刻在碎片上的美好,尋找遠去的西江文明。本期刊出的這些詩文,便是這些本土作家們的思考,希望這些作品喚起人們對那湮滅千年的古老文明的記憶與關注,以便更好地保護與開發(fā),研究與利用。其實文物保護部門對中和窯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息。筆者最近就偶遇一位故宮博物院的考古專家,閑談中她提到不久前就到過中和窯考察。
文明沒有廢墟。中和窯,我們能為你做些什么?你能告訴我們一些什么?
對西江文化的探索還有《西江名稱源流考》一文,該文介紹了西江名稱的由來,西江源的認定過程,能使讀者獲得對這條母親河的啟蒙式了解。
本期刊出的幾篇小說,故事性較強,透出人生的哲理,能令人掩卷回味。如《瓷心》《鼓匠對臺》《同行新傳》《莊老漢技服萬永元》,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結局出人意表,作品讓我們感受到的是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這是一些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
盡管歲月蹉跎,但文明的良知不會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