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丹青
如果我們素昧平生(外一篇)
□海丹青
一場徹夜的大雨,洗去了持續(xù)一周的高溫與聒噪。傍晚的公園,也像是出水的玉石臺,光潔得一塵不染了。上秋的北風吹來,久違、沉靜,讓人毫不避諱地接納她,掀起衣襟……
余暉溫柔,少許魚鱗云緩慢移動,送著夕陽西斜……
閑行的人們,走在夜幕和白晝的邊上,樹尖上掛著金光,樹下沒有影子。很多面孔常見,很多面孔初識。他們互不打擾,卻又相互致意。這公園四季更迭,可來往的人們卻常駐不散。
1
這是一個長久不變的地方,卻也是一個每天都在變化的地方。
不變的是年年春綠秋紅,平湖秋月,變化的是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不定時地前來。
然而奇怪的是,這里,沒有世俗恐懼,這里的人們,也不會感到“是非疲勞”。
它雖不變,人們卻不厭倦,它亦改變,人們也都坦然。
沒有人,愿意接受世俗恐懼,也沒有人,能夠絕對逃避“是非疲勞”。
寂靜的飛機艙里,孩子不聽話的哭鬧聲和為人父母束手無策的責怪與制止聲;超市的收銀臺前,人們因為排隊的先后而爭執(zhí)、指責;擁擠的公交車上,爭搶座位的人們大聲爭吵讓司機無法專心開車……很多生活瑣事,和令人意想之外的不愉快,會在不經(jīng)意間擾亂人的思緒、步調(diào)、甚至生活狀態(tài)……
是不是我們無法避免這些“是非”?就像眨眼、呼吸一樣,是生活的必須?
快遞小哥被開豪車的富商打耳光、公交車司機被拒絕付錢的乘客毆打、老人遺失在座椅上的錢包被人在眾目睽睽之下堂而皇之地順走……很多社會的陰暗面會通過手機、電視、網(wǎng)絡客戶端等等現(xiàn)代化的媒體平臺向公眾的視聽襲來,人們不禁要問: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嗎?道德在利益的面前是不是真的無足輕重?
2
誠然,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當中,以禮待人、以德服人的行事作風是歷久彌新的傳統(tǒng)美德;在國外的理論體系中,馬斯洛需求理論也證實,被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階層是存在的,社會中不同層次的人們之間溝通與共生的橋梁,是相互尊重。很多時候,一個友好的眼神,一副寬容的笑容、一雙攙扶的手臂,或許,就是化解矛盾最有力的武器……
既然答案如此簡單,為什么生活中還有不和諧存在呢?
是因為一些人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逐漸脫離了道德的約束、偏離了自我鞭策的軌道、誤入了浮躁而狹隘的誤區(qū),從而讓視野變得狹窄,讓矛盾不可理喻地升級。正所謂道法自然,所謂的道,是為人之道,處世之哲學。心中無道,則處世無道,處世無道,則綱常亂、法紀失。
論國家,有綱常法紀;論家族,有禮制規(guī)矩。然而使這些綱常法紀、禮制規(guī)矩發(fā)揮作用并繼承沿用的載體,是人本身??v然有強制措施驅(qū)使人服從遵守,但人良性的主觀意識卻是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的原動力。
3
一些美國好萊塢拍攝的預言未來災難的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渲染人們在試圖逃離巨大災難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無政府主義,為搶奪車輛而相互開槍、為積累物資而大肆掠搶……巨大的災難面前,人們對于未來絕望并喪失信心,盲目而浮躁,利益戰(zhàn)勝了道德法紀,在人性的浪濤里跌宕……
這是對社會群體性喪失信仰、喪失自我意識的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也是對于社會管理的一個鮮明的警示。
4
防微杜漸。群體由數(shù)以萬計的個體組成,由此看來,個體道德意識的喪失也足以引起每個社會成員的重視。語言暴力、行為暴力、家庭暴力、以及其他的關于處理方式過激的個人行為和非道德行為,都是自我意識喪失的一種表現(xiàn)。無道德主義,如果不加以修正而任其蔓延,社會規(guī)則意識就會逐漸被淡化,社會管理機制的約束力也將隨之減弱。隨之而來的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或?qū)⒓觿。藗円矊⒉辉倌軌蛳硎艿阶陨肀緫硎艿降臋嗬c利益。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誠然,沒有人是生性邪惡的。相信浮躁的心態(tài)可以沉淀,自私的心態(tài)能夠克服,關鍵還是在于人自身,以及他所處的社會大環(huán)境的監(jiān)督與約束。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而意識形態(tài)的逐步滲透,要依靠每個社會成員對社會正能量的傳遞,以及對社會暴力矛盾最大程度地避免。這需要發(fā)揮人自身的自我控制力與外在影響力,相互感染、修身正己。
5
天地廣袤,容納蒼生。每一次遇見,幾率都微乎其微。如此說來,能夠見上一面已經(jīng)實屬不易。很多人,一生,只見過一面。很多人,也只見過寥寥幾面。這淺淡的緣分,百年后還不知會不會再來,關于輪回的科學我們還尚不可知。那么,到底是該和諧地對待這緣分,還是留一段不美的回憶在這短暫的會面當中,都由人的心態(tài)決定。
世界本就紛擾,“是非疲勞”常在,如果我們相見,大可不必大驚小怪,就當久別重逢,禮讓寬容,珍惜遇見。如果我們素昧平生,大可以在各自的軌道上自勵前行,互不干擾,共同維護和諧的美好,讓禮儀之邦的友人常駐不散。
北地的四季
沒有充足的準備與心理預期,我降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北地。那時那地,人們剛剛觸碰到流行的觸角,也剛剛明白,社會是不束縛潮流的。
于是,當我在人生中第一個叫作“家”的房子里跑進跑出的時候,耳邊回蕩的,總是朱曉琳、程琳、鄧麗君這一些歌者的聲音……沒有主觀期許,也沒有盲目跟風,只是自然而然的,聽著,聽著,就哼起來了……
兒時的記憶都是奶奶給的。
那時的影子,更多的也是奶奶留下的。陽光每每照耀在她的舞蹈鞋上,都泛起朦朧的光暈,很多年輕的少男少女,圍坐在舞蹈教室的木地板上,聽她講,現(xiàn)代芭蕾應該這樣表演……那是我接觸到舞蹈的人生第一課,當音響里流出樂曲的時候,她在陽光投影斑駁的地板上投射下優(yōu)美的身影,那影子忽而清晰,忽而模糊,時而變長,時而又縮小……一快一慢、旋轉(zhuǎn)伸展之間,讓人一時忘記了她的年齡,而此時投射在腦海及心海中的,只有每個人各自對藝術的感覺……
頓時,漫天飛舞起大片大片的雪,落在教室光滑的地板上,不一會兒就蓋過了腳面……這是存在于我心中的一種令人驚奇的體驗。多年后,在我朦朧的記憶中,雪花蕩漾在灑滿陽光的舞蹈教室,細碎、緩慢,盡管當時,并不曾真的有雪,落在那里……
那時候,也許只有生活在中國北方的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才能意會到雪的純潔與通靈,還有和雪一樣,帶著標記與烙印的鮮明的四季。就像是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性情,明明白白、直截了當。
我出生的時節(jié),桃花團團壓著枝頭。于是每年的這個時候,奶奶都要給我煮雞蛋、撈掛面。二層的小樓格局不很開闊,灶臺安置在一樓臥室的墻外,是為了能在冬日里給我燒一炕火熱的被窩。春天里天氣很是淘氣,忽冷忽熱的脾氣惹得人心慌,我甚至很多時候在想:“春心萌動”這個詞的來由,是不是從這天氣里尋來的。然而奶奶不會想那么多,這個時候她總是在灶臺邊上忙著,火苗映紅她的圓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青年。
每年夏天近了,奶奶總是喜歡去海棠山上踏青,爺爺陪著,只是腳步變得遲緩,沒有初戀時候的懵懂和莽撞了。爺爺總說,奶奶年輕時候穿裙子的樣子最好看,既書生氣又婉約,為此我還特地去翻箱倒柜地找出那張老照片,才發(fā)現(xiàn)那條神秘存在的裙子,原來只是普通的棉布縫制的,灰白色的底色甚至沒有一點點的修飾,但是,穿在奶奶身上,卻是說不出的清秀。這一段青春是那么的明亮,就像夏季的山花,爛漫到無可救藥。以至于多年以后的多年,爺爺仍然用始終深情的眼神看奶奶,里面有言語無法形容的內(nèi)容。
父親說,他上大學那年的秋天,奶奶哭了。在那條鋪滿了金色樹葉的長長的柏油路上,奶奶依傍著父親年輕的胳膊走了很久。她沒有說更多自己的事,只是一味地叮囑、再叮囑,秋風涼、秋風涼……直到奶奶離開學校的兩個月之后,父親才知道,奶奶的身體不像先前那么好了,一些病癥已經(jīng)入侵到了她身體的多個部位……說是多事之秋,也真是沒有錯,傷感的事情,總會在這時候來。醫(yī)生把爺爺叫到一邊,悄悄地說,奶奶的日子,不會超過兩個月……
一切仿佛瞬間進入了冬季。
直到現(xiàn)在,我仍然不敢觸碰這一個脆弱的記憶,眼淚是不聽使喚的,即使不愿意,它還是會任性地掉下來。從那以后,爺爺拿出很多時間陪著奶奶。灶臺的火他來執(zhí)掌,窗上的塑料他來訂,燒火用的煤泥他來挑,寒風吹開了爺爺手上的細紋,使得它們像是沖積平原上的溝壑,清晰明了。爺爺還總是指著窗上留存的皚皚積雪對奶奶說,等明年春天,我們還去踏青……奶奶哭了。
就是這個北地的冬天,奶奶奇跡般地走過了,并且自此以后,又走過了二十年。
這后來的二十年,也更像是重生的二十年。為著這段上天恩賜的第二段人生,奶奶對爺爺說:“我想看看過去……”于是爺爺便總是拿著那本老相冊,一頁一頁地翻給奶奶看,相戀時帶著氈帽的爺爺站在雪地里和奶奶堆著雪人,秋天的寒風中奶奶和父親在校園中微笑著合影,背后成片的紅楓樹像血一樣鮮明……過大年時,幼年的父親拿著鞭炮、捂著耳朵,老房子門前的門神,在火光的映襯下眉目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人生就這樣一頁一頁地翻過了,寫著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也寫著兒女情長、眷戀不舍。這北地的四季,絢爛得讓人留戀,卻也鮮明得催人落淚。正像是生活在北方土地上的人,愛便愛了,沒有那么多的借口,只是這個中的真性情,與這份熾熱的情懷,只有北地的人與靈,才能感懷。
爺爺昨天清晨醒來對我說,奶奶回來了,穿著她走時的那件紅棉襖……于是爺爺對奶奶說:“別怕,冬天過去了,春天不遠了……”
責任編輯 張明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