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鵬杰
(廣東工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體藝部, 廣東 廣州 510515)
體力活動是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縮引起的能量消耗的身體運動,主要包括職業(yè)性、交通性、日常生活體力活動及閑暇時體育鍛煉。體力活動的含義與體育鍛煉和運動的概念有所不同,前者的涵蓋范圍高于后面二者。在歐美,體育鍛煉也有別于運動,前者多指以健身為目的的身體活動,而后者則專指有嚴格規(guī)則的競技體育活動。在國內(nèi),體育鍛煉和運動的概念趨同。
隨著經(jīng)濟、科技和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生產(chǎn)自動化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直接導致的結(jié)果是體力活動不足。研究發(fā)現(xiàn),體力活動缺乏是世界范圍內(nèi)第四大致死因素[1]。人類的飲食和生活方式與長期的體重增長高度相關(guān)[2]。體力活動減少,靜坐活動增加。營養(yǎng)狀況提高,尤其是在發(fā)展中國家,糖尿病、高血壓和肥胖主宰全球,只有少數(shù)的國家開始積極行動控制肥胖[3]。最新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世界范圍內(nèi),1980至2013年,成年人BMI超過25的男性比例從28.8%升至 36.9%女性從 29.8% (29.3—30.2)達到 38.0%。在發(fā)達國家,男孩的肥胖率在 23.8%,女孩的肥胖率在22.6%;在發(fā)展中國家男童 8.1%到 12.9%,女童從 8.4%到13.4%[4]。而且,肥胖與眾多非傳染性疾病的發(fā)病率密切相關(guān)。因此,如何發(fā)揮體力活動在減肥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為眾多科研人員的研究焦點。
肥胖主要是以為機體內(nèi)長期的能量代謝失衡導致的,攝入的能量多于消耗,多余的部分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儲存起來。目前的研究已經(jīng)明確體力活動的增加可以促使更多的能量消耗,體力活動對超重與肥胖的作用存在量效關(guān)系。但體力活動減肥的機理,影響體力活動缺乏的因素以及如何運動減肥更有效率,對于肥胖人群的運動方案又有何特殊,怎樣利用藥理學的手段模擬運動的減肥效果,為不能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帶來運動減肥的益處,這些方面仍需要大量深入的研究。其中,了解體力活動缺乏的因素尤為重要。年齡、性別、自我功效、身體狀況和動機與體力活動有關(guān)。生態(tài)學的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城市計劃,交通情況,公園和路徑與體力活動缺乏有關(guān)。而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遺傳因素能夠左右人的體力活動傾向,進化因素和肥胖降低了體力活動水平。找到這些原因和決定因素,特別是在中低收入國家,可能減少體力活動缺乏帶來的影響,有益于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5]。
體力活動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骨骼肌的收縮,直接的效果的是消耗能量的升高,如動員血糖、脂肪酸的功能,燃燒脂肪。另外,在過去的幾十年,肌肉的內(nèi)分泌功能逐漸被認識到。骨骼肌可以分泌大量的肌肉因子,不僅能夠促進骨骼肌自身結(jié)構(gòu)和功能的改變,而且骨骼肌與脂肪組織、肝臟、胰腺、骨骼和腦等器官的對話機制,進而從整體上影響機體的代謝。此外,一些還未確認功能的肌肉因子可能影響癌癥細胞的生長和胰腺的功能。一些肌肉釋放的因子是要靠肌肉收縮,這可能是靜坐行為和慢性疾病的聯(lián)系機制[6]。眾多的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減少任何一種形式的靜坐時間與5到17歲兒童少年的低死亡率有關(guān),另外,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不利于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并且低靜坐時間降低了BMI[7]。
日常體力活動確實能幫助肥胖者控制體重、改善生理功能紊亂,雖然少量提高日常體力活動和運動確實能夠帶來健康益處,但體力活動和運動的量必須達到能夠引起能量負平衡的水平才能出現(xiàn)體重的下降。適當運動可以有效地預防肥胖、降低體重和預防減重后體重反彈,運動還可以有效地提高肥胖人群的心肺耐力,并且獨立于體重下降[8]。
運動減肥的原理在于:(1)影響食欲降低食物的攝入量。肥胖者進行適宜強度的運動訓練后常發(fā)生正常的食欲減低,攝食量下降,從而減少能量的攝入。(2)運動時機體耗能增加,參與運動的器官,尤其是骨骼肌、心肌,除了動用其本身貯存的脂肪外,還大量從血漿中攝取游離脂肪酸作為能源物質(zhì),進行氧化供能。從而使血漿中血脂下降。(3)脂肪動員加速。運動時,機體內(nèi)血漿胰島素水平下降,胰高血糖素、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促甲狀腺素的濃度上升。加速了體內(nèi)脂肪組織中脂肪動員,減少了體內(nèi)貯脂。 (4)運動可以抑制脂肪的合成,加速脂肪的代謝。(5)增加休息時代謝率。運動停止后機體基礎代謝率仍高于運動前水平,如足球賽后 15小時 ,參賽者氧耗仍較運動前高25 %[9]。
關(guān)于運動減肥的方案,美國運動醫(y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提出的傳統(tǒng)方案為:運動強度60%—90%HRmax或50%—85%VO2max、20—60分鐘/天,≥3天/周。上述運動方案負荷較大,肥胖者不易堅持。因此,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entral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和ACSM聯(lián)合推薦了新方案:運動強度為3—6METs、30分鐘/天、7天/周。新方案強調(diào)中低強度運動,易被肥胖者接受和堅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體重對能量攝入改變的反應是比較緩慢的,可能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脂肪含量越高要想到達效果所用的時間越長[10]。并且伴隨體力活動的增強,骨骼肌的含量升高,肌組織中的線粒體數(shù)量明顯增加,引起靜息代謝率的升高,但隨之而來的是饑餓感明顯升高,因此應結(jié)合營養(yǎng)學的研究,制定食物能量攝入的適宜推薦量。
大量研究結(jié)果無可辯駁地表明體力活動對于提高健康水平和預防慢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改變“靜坐少動”這一行為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完成體力活動指南推薦量的基礎上,鼓勵人們多進行輕體力活動和不斷減少久坐的時間。
[1]KOHL H W, III, CRAIG C L, LAMBERT E V, et al. The pandemic of physical inactivity: global action for public health [J]. Lancet, 2012, 380(9838): 294—305.
[2]MOZAFFARIAN D, HAO T, RIMM E B, et al. Changes in Diet and Lifestyle and Long—Term Weight Gain in Women and Men [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1,364(25): 2392—404.
[3]POPKIN B M, ADAIR L S, NG S W. Global nutrition transition and the pandemic of obes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Nutrition Reviews, 2012, 70(1): 3—21.
[4]NG M, FLEMING T, ROBINSON M, et al. Global,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198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J]. Lancet, 2014, 384(9945): 766—81.
[5]BAUMAN A E, REIS R S, SALLIS J F, et al.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why are some people physically active and others not? [J]. Lancet, 2012, 380(9838):258—71.
[6]PEDERSEN B K, FEBBRAIO M A. Muscles, exercise and obesity: skeletal muscle as a secretory organ [J].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2012, 8(8): 457—65.
[7]TREMBLAY M S, LEBLANC A G, KHO M E,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health indicato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yout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2011, 8.
[8]王正珍, 周譽. 運動、體力活動與慢性疾病預防 [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1(11): 69—75.
[9]劉紹生. 運動減肥機制研究進展 [J]. 體育研究與教育, 2015(02): 117—21.
[10]HALL K D, SACKS G, CHANDRAMOHAN D, et al. Obesity 3 Quantification of the effect of energy imbalance on bodyweight [J]. Lancet, 2011, 378(9793): 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