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劉邦為人,粗魯無文,還愛對著人洗腳。見大說客酈生時洗腳,見九江王英布時洗腳。沒事就箕踞,大岔著兩條腿。罵人也兇,動不動就“乃公于馬上取天下”,乃公者,“你老子”是也。
然而終于取天下,定漢室四百年江山,也真奇怪。
基辛格回憶說,1975年12月,鄧小平會見福特總統(tǒng)和基辛格,吐痰6次。前美國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wù)助理斯考克羅夫特相信,鄧小平的許多動作有深意:煙抽不停,提出意見后,立刻回頭對痰盂一口濃痰。鄧小平一旦罵起某些討厭的鄰國,就罵兩句,吐一口痰,聲情并茂。
有人更進一步。梁啟超寫《李鴻章傳》,說李鴻章待人高傲侮慢,尤其是外交場合,對洋人嬉笑怒罵,親狎侮弄。唐德剛先生說李鴻章學了幾句洋文,見人就耍。比如八國聯(lián)軍侵華,李鴻章去談判,對著人家大使,直愣愣地問人家太太好不好。翻譯尷尬,想以他詞修飾之,李鴻章卻大呼“瓦壺!瓦壺!”——“瓦壺”者,wife是也。說到吐痰,鄧小平好歹吐在痰盂里,李鴻章呢?直接吐地毯上——管你洋人的地毯有多名貴呢。
若說劉邦粗鄙,倒也罷了;鄧小平留學歐陸,戎馬一生;李鴻章身舉翰林,通徹中西,權(quán)變機謀,自在胸中,基本修養(yǎng)自然懂得。豈難道,是有意為之么?
這就微妙了。
組織行為學家哈羅德·沃爾茨有個理論。彬彬有禮的領(lǐng)導人,可能讓員工心情愉快,但一般決策不積極,也更傾向于得過且過。久而久之,員工們自然不易感受到壓力。反過來,粗魯些的領(lǐng)導,會有兩種結(jié)果。其一,以肢體語言主動施壓,在社交場合逼迫對方潛移默化地讓步;其二,篩選出不那么重視禮儀的手下,反過來崇奉其鐵腕強力。
韓信當年對劉邦分析其與項羽的長短,提到個細節(jié)。項羽為人仁愛,但不舍得封賞;劉邦是個流氓,但不吝封賞。張良后來說過類似的話,說有自尊的君子多歸項羽,愛利益的小人多歸劉邦。但世上君子少而小人多,所以劉邦能爭取到更多數(shù)。
您看到了,這就是粗魯?shù)牧α俊?/p>
當雙方在其他方面處于同一平臺語境時,粗魯者能占一步先機;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崇尚實利的人不在意禮儀,反而會更欣賞粗魯直接的人。這是威權(quán)之下許多人的心理:“不管你怎么粗魯,給我拿到利益就行!”
所以,自然也有聰明人,懂得利用這種粗魯直率,來爭取他的受眾。這就可以解釋,一個美國億萬富翁,為什么要擺一副粗魯姿態(tài)來競選總統(tǒng)呢?
回到劉邦。當初他以洗腳折辱桀驁的英布,然后給予厚賞。英布傲氣被折,受賞又大喜過望,從此乖乖聽話。后來劉邦征戰(zhàn)河北時,召來四將,又先大罵侮慢一番,再封官許爵,于是四將賓服。反而是會見老儒酈生時,被酈生義正辭嚴說了幾句,劉邦立刻懾衣而起,長揖謝罪。就像李鴻章奏章文辭典雅,偏在對洋人時格外粗魯,一個道理——真正聰明的人,粗魯都是選擇性使用的。 (摘自《看天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