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伍
“作物”是一個木工作坊,專門教人“玩木頭”。在這里,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如茶杯墊、鑰匙扣、勺子,大到家里的大型家具,都可以自己動手完成。在什么都可以買的今天,“作物”倡導讓人們親手一刀一鑿、專注做出一個自己喜歡的物件。
與木為伴,內心充滿淡泊寧靜
2004年7月,陳雷雨大學畢業(yè)后,順利進入上海張江從事半導體芯片制造行業(yè),朝九晚五,兩點一線,工作穩(wěn)定得沒有一絲波瀾,不安分的他總渴望能嘗試多種活法。
2014年,陳雷雨辭去穩(wěn)定的工作,跑到杭州開了一間屬于自己的酒吧。酒吧的工作雖然讓他有機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人,但是隨著新鮮感過去,陳雷雨意識到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有一天,陳雷雨覺得家里需要添置一個茶幾,他跑了很多家具店,又上網搜尋了一番,都沒有找到合適的。于是他想,不如自己動手做一個。
看似簡單的茶幾,真正動起手來才知道沒那么容易。陳雷雨買來《木工全書》,從最基礎的工序學起,弄不懂的地方就跑去作坊向木工師傅請教,由此認識了一些玩木工的朋友。
從最初自學鉆研榫眼和榫頭,到平時腦子里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變成實實在在的物件,臺燈、椅子、床頭柜、實木音箱、八音盒……陳雷雨越來越著迷,整個身心沉浸在做木工的樂趣中,幾乎把所有的周末都花在木工上。
為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木工技藝,陳雷雨報名加入設立在上海的加拿大木業(yè)協(xié)會,希望得到專業(yè)培訓,沒想到因為沒有相關行業(yè)的專業(yè)背景,連續(xù)報名三次都被拒絕了。執(zhí)著的陳雷雨并沒有因此放棄,他堅持自學,漸漸在圈子里有了名氣。
憑著獨到的技藝,2014年5月,陳雷雨被上海迪士尼樂園邀請擔任木制品藝術總監(jiān)。用他的話說,總算是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在這里,陳雷雨充分發(fā)揮自己在木藝上的天賦,用別具一格的審美眼光,為迪士尼打磨出一件又一件精致的藝術品:窗戶、門框、欄桿、扶手、桌椅、地板……
雖然擁有寬敞的工作室,又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木藝,但陳雷雨擁有一間屬于自己木工房的愿望一直從未改變。2015年5月,在迪士尼工作了一年后,陳雷雨選擇了離開。
以木為趣,動手創(chuàng)造美好事物
離開迪士尼不久,在一次木藝制品展覽會上,陳雷雨遇到兒時的好友朱力。當知道陳雷雨開木工房的想法,朱力極力贊成,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一起把愛好變成事業(yè)。
2015年6月,陳雷雨在上海寶山的“半島1919”創(chuàng)意園區(qū)里,找到一個光線充足的舊廠房,在那里成立了工作室,取名“作物”,既是自己創(chuàng)作木藝的場所,又是分享交流木藝手作的體驗空間。
經過一番打理,2015年7月,“作物”正式運營。除展示手作外,陳雷雨專門開設木工基礎課程,親自擔任授課老師,手把手教愛好者“玩木頭”。在沒有刻意宣傳的情況下,開業(yè)后不久,前來上課的愛好者逐漸多了起來。
經營三個月后,陳雷雨發(fā)現(xiàn),由于工作室遠離市中心,往往只有周末大家才有時間來玩木工。為了能讓更多人體驗到木作的樂趣,2015年12月,陳雷雨把木工房搬到市中心的上海大悅城,此舉開創(chuàng)了國內木工房進駐商場的先河。
很多人第一次走進“作物”,都不知道是做什么的。陳雷雨告訴他們,就像在家里一樣輕松,閑逛或小憩,喝喝下午茶,如果臨時興起可以學一堂木工課程。所有的工具都在那里整齊地擺放著,銼刀、刻刀、鋸子、砂紙、起子、鉗子,想制作什么隨心所欲,而自己制作的木制品可以帶回家。
在作物課堂上,陳雷雨會毫不保留地向每個對木藝感興趣的人,傳授自己的心得,并力求將原本復雜的木工步驟簡單化、標準化,讓更多零基礎的學員更快地上手,提高成就感,有信心和興趣繼續(xù)下去。
當然,考慮到參與者的水平,這一階段所學的木藝制品,大多做一些簡單的器具,如木勺、砧板、盤子等,3個多小時就可以完成。“做一些比較輕快的木工,慢慢挖掘大家的興趣?!标惱子暾f。
吳鹽勝雪是一位準媽媽,每天十點作物開門的時候,她會準時出現(xiàn)。繪圖設計,切割打磨,經常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她精心為還未出生的孩子精心準備了一個嬰兒手搖鈴,色彩繽紛的串珠與實木結合在一起,別有一番趣味。
從心出發(fā),生活因木作而不同
2016年5月,陳雷雨推出新玩法——作物會員制,可以辦理月卡、季卡和年卡。會員期限內無限制制作任意木作,設計一個屬于自己的小茶幾、小桌子,把家里的餐具都換成自己親手制作的木作,甚至可以按照需要自己動手制作一些大型家具。
成為會員前,需要接受作物的木工基礎入門課程培訓,包括“木工基礎工具介紹”、“木材特性介紹”、“車床介紹”。啟蒙課程都是真材實料,如果能順利畢業(yè),就能暢享會員的各種福利了。短期內掌握不了木藝技術也不要緊,“作物”專門把課程制成了視頻,可以自學。
為吸引更多的愛好者參與,增進感情,作物還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活動,如“作物親子活動”“說出你作物的故事” “生日派對”等。
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孩子前來,母子倆共同動手做一個勺子。這里沒有手機沒有游戲,鋸子木頭就是最好的伙伴,看著孩子專心的樣子,媽媽露出了會心的笑容。母子倆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合作,一把木勺制作完成。
另一位參與者丫子寫道:“逛街時無意逛到作物,就此結緣。做一只宮崎駿老爺子動畫里的千尋八音盒,喜歡上了當小木匠的那一份快樂,也讓我學會耐心和等待。”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作物”,把手作視為放松、休閑的娛樂方式,在傳統(tǒng)手工藝中尋找樂趣,而陳雷雨也與時俱進,將“作物”的體驗課程增加到了20多種,讓愛好者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只有在做木工時,時間是慢的,心是安靜的。”陳雷雨表示,他現(xiàn)在把主要精力放在原創(chuàng)設計上,創(chuàng)立“作物”家居品牌,讓更多的愛好者能參與并體驗到木作生活方式的趣味,做一個快樂的“木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