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星
寒風乍起,時序轉冬,又到了最適合吃火鍋的季節(jié)。不同湯底、食材和蘸料的組合在嚴寒徹骨的天氣里為人們提供了脈脈溫情,即使是最挑剔的舌頭也能得到滿意的慰藉。
火鍋的江湖派系復雜,既有滋味醇厚的北方涮肉,也有麻辣鮮香的川渝火鍋,既有鮮美精細的潮汕火鍋,也有劍走偏鋒的酸湯火鍋。邀上三五好友圍爐而坐,講究的美食家們可以將湯底的熬制方法、食材的搭配和下鍋時機娓娓道來;隨性的食客們則不必在意這些鍋里的玄機,銅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即可。也唯有火鍋的熱烈酣暢,才能賦予人勇氣來與冬日的寒夜和風雪對抗。火鍋以簡單和廣博的烹調技法風靡南北,它是最包容的美味,亦是最極致的團圓,烹調和食用可以同時發(fā)生,每樣食材最終都演化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tài)。鍋里乾坤,席上春風,吃火鍋吃的就是這份真實和熱鬧。
一口銅鍋煮乾坤
中國人對火鍋的熱愛古已有之?;疱?,古稱“骨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fā)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脫胎于中國古代分鼎烹煮的飲食方式,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將各種肉類放入特制的鼎中邊烹邊食,稱之為“溫鼎”?!皽囟Α彼闹苡型笟庥玫男】?,內有夾層將其分為兩部分,上層盛放湯羹肉類,下層盛放炭火燃料,并設有火門用來更換炭火,這就是火鍋的雛形。此時的“溫鼎”還是王公貴胄們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到了戰(zhàn)國時期,“溫鼎”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相應的形制也小了許多,更便于日常烹調。人們發(fā)現(xiàn)在食用“溫鼎”時蘸取些椒鹽之類的調味品滋味更佳,吃火鍋時搭配蘸料的習俗便由此形成了。
根據(jù)《魏書》的記載,現(xiàn)代意義上火鍋的創(chuàng)始人是魏文帝曹丕。魏晉時期火鍋更加盛行,人們開始重視起對火鍋湯底的研究,各種不同食材熬煮而成的湯底應運而生,火鍋器具也有了革新。相傳曹丕酷愛火鍋,吃一次火鍋要吃好幾種湯底,但一只鼎一次只能煮一種湯底,每次吃火鍋都要動用很多只鼎,既麻煩又不能盡興,他為此特意發(fā)明了“五熟釜”。所謂“五熟釜”,是指在鑄造時將鼎中的空間隔成五個部分,如此一來,一只鼎里就可以同時盛放五種湯底,類似今天的“鴛鴦鍋”和“九宮格”。
到了宋元時期,火鍋的吃法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由于之前肉切得厚,火候控制不好極易將肉煮老,人們學會了將肉切成薄片,這樣既熟得快味道又鮮美,吃的時候用筷子夾著肉片在沸湯里涮兩下即可,“涮火鍋”逐漸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吃法。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便記載了他與友人吃涮火鍋的經(jīng)歷。
真正將火鍋這項原本由王公貴族掌握的技藝擴散出去發(fā)揚光大的是蒙古人。據(jù)傳當年元朝的蒙古騎兵四處征戰(zhàn),戰(zhàn)事緊張,戰(zhàn)士們便將隨身攜帶的小鍋甚至是頭盔取下,就地支起鍋子,宰羊而烹。新鮮的羊肉片成薄片,就著鹽巴入清水涮熟。肥美的涮羊肉養(yǎng)活了勇猛的蒙古士兵,也被他們擴散到了廣闊的被征服之地上。
明清時期的火鍋吃法已經(jīng)和現(xiàn)代人所差無幾?;疱亼{借著技藝簡單和食材豐富成為南北皆愛的美食,既能登得大雅之堂成為宮廷佳肴,又是鄉(xiāng)野普通百姓打牙祭的好選擇。明代宋詡所撰《竹嶼山房·雜部·養(yǎng)生部》講述了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種是將牛肉“視橫理薄切片,用酒、醬、花椒沃片時,投寬猛火湯中速起”。
到了清朝,火鍋尤為盛行,不同地區(qū)發(fā)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火鍋派系,比如巴蜀的麻辣火鍋和北京的銅鍋涮肉等。火鍋還因為得到清朝皇室的青睞而成為“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就有“野味火鍋”的記載,康熙、乾隆二帝所舉辦的幾次規(guī)模宏大的“千叟宴”,內中就有羊肉火鍋。乾隆皇帝更是好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歷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接駕。相傳,他于嘉慶元年在宮中大擺“千叟宴”招待全國的長壽老者,全席上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嘗者多達5000余人,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西太后慈禧也是火鍋愛好者,清末火鍋在宮廷中十分流行。金易在《宮女談往錄》中記載:“每年冬天宮里都要吃上整整三個月的火鍋。從農(nóng)歷十月十五起,每一餐都會添上火鍋;直到次年正月十六,才會把鍋子撤掉。”當年,火鍋是慈禧太后在冬日賞雪時經(jīng)常享用的美食。她甚至獨創(chuàng)了一道菊花火鍋——鍋底是雞汁或肉湯,沸騰時由太監(jiān)掀起鍋蓋,慈禧親自往鍋內夾進幾片雞肉片或者魚片,再由太監(jiān)蓋上鍋蓋稍燜片刻。重新掀開鍋蓋后,放入精心處理過的金菊花瓣。這道菊花火鍋清香鮮美,在享用美食的同時又有美景賞心悅目,后世仍有流傳。
進入民國,火鍋徹底成為一道平民美食。郭沫若在為好友劇作家于伶過生日時邀請他吃了頓火鍋,并做了首打油詩向好友解釋當時重慶最通俗的火鍋吃法:“街頭小巷子,開個幺店子。一張方桌子,中間挖洞子。洞里生爐子,爐上擺果子。鍋里熬湯子,食客動筷子?;驙C肉片子,或燙菜葉子。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輩子。”驅寒暖身的火鍋的味道,也成為了冬天的獨特味道。
地圖上的火鍋江湖
火鍋江湖派系繁雜,同一個火鍋,不同地方的人能吃出不同的范兒。從南到北,從東往西,各有各的美味和故事。
北方火鍋以老北京的銅鍋涮肉為代表。質樸醇厚的銅鍋涮肉仿佛這火鍋江湖中的少林一派,招式未必花哨,但方正大氣,傳之彌遠。老北京人講究數(shù)九第一頓就吃涮羊肉。羊肉性熱,易引燥性,唯有冬天進食最為溫補。傳統(tǒng)北京涮羊肉,要用炭火銅鍋,鍋中間立煙囪,周圍一圈裝湯。湯宜加清湯,加蝦米、冬菇、蔥段,為的是保持羊肉的鮮美,有時也加枸杞等做養(yǎng)生補益之用。羊肉隨涮隨食,不能過老,需用筷子夾住,一片一片放入沸騰湯中,瞬間變色便可撈出。搭配京味麻醬、花生醬和韭菜花調配而成的蘸料,趁熱送入口中,細細品嘗肥瘦相間的羊肉那細膩獨特的鮮美滋味最為美妙。
“涮羊肉”之所以稱為“涮羊肉”,因其主要食材便是羊肉,最講究的也是羊肉。據(jù)說羊肉火鍋起源于蒙古,北京人嗜吃羊肉是元朝打下的底子。銅鍋涮肉得是張家口的羊,更好些的講究用內蒙古錫林郭勒的綿羊。羊肉得用刀片成,決不能用機器切出來的凍羊肉片,否則口感全失。等肉涮得差不多了,就該上“老三篇”清口:大白菜、粉絲和凍豆腐。最后再吃一個芝麻燒餅墊底,這頓涮羊肉才算圓滿。
銅鍋涮肉雖然比不上巴蜀火鍋的味道厚重、口感繁復,也不及廣東火鍋的食材豐盛、滋味細膩,但它淳樸親民,更重要的是能充分發(fā)揮羊肉的效用——在數(shù)九寒天中吃上一頓熱乎乎的羊肉火鍋,必定能讓人紅光滿面,精神抖擻,全然無懼室外的風雪了。
東北的酸菜白肉八仙鍋猶如關外奇?zhèn)b,散發(fā)著豪爽的氣息。酸菜白肉火鍋最早起源于滿族宮廷,雅稱“八仙鍋”,俗稱“汆白肉”。所謂白肉,就是豬五花肉。肉片在濃白的海鮮湯中煮熟,配以形如龍須的粉絲和細細切碎的酸菜,蘸取以醬油和蒜泥為主的配料,湯汁滋味濃郁,肉片肥而不膩。值得一提的是東北酸菜,由東北大白菜腌制而成,酸脆爽口,正好能化解肉片的肥膩之感。東北火鍋的特色在于食材的擺法:前飛后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于后方,左邊放魚類,右邊放蝦,各類菜絲稍許放一些。若對待不速之客,則將兩個特大的肉丸子放在走獸前,意思是踢球——請人離開。
川渝火鍋堪稱所有火鍋中最大名鼎鼎的一種,如這火鍋江湖中的峨眉派,招式繁復非常令人眼花繚亂,內勁又猛烈,足夠自立為王。西南一代氣候潮濕,入冬便是刺骨嚴寒,因此火鍋必定以麻辣為基調,端上來的火鍋鍋底足有幾指厚的辣油。在巴蜀人看來,吃火鍋不來點動物內臟就不能體會川渝火鍋的精髓。毛肚、腦花、黃喉、鴨腸、鵝腸都是必點食材。
川渝火鍋鐘情雜碎其來有自。相傳清末明初,屠戶宰殺家禽牲畜后,就把內臟下水扔進長江。那時窮苦的船夫便將丟棄的內臟撈到岸上吃。但是內臟腥臭,為了掩蓋氣味,船夫們便將烹煮雜碎的湯調成麻辣重口,沒想到這么一涮,不僅能驅寒飽腹還十分美味。后來有人挑著擔子將這種火鍋搬到街頭,很快大受歡迎。為了方便記賬,小販們將鍋隔成一個個小格子讓食客一人認定一格涮,這就是“九宮格”的前身。
吃川渝麻辣火鍋,必定少不了“油碟”。正宗的火鍋油碟步驟只有三步:倒入香油后加入蒜泥,再拌入少許鹽和味精。
若是細分,川渝火鍋可以分為四川火鍋(以成都為代表)和重慶火鍋。成都重香,四川重麻,前者以清油為主,后者則以牛油為主。總體而言,成都派的火鍋香料味更重,重慶派的火鍋更加醇香。兩派火鍋的區(qū)別,必須親自品嘗才知道。
廣東火鍋口味清淡,偏好甘醇鮮美。猶如遠避塵世的南海派,姿態(tài)優(yōu)雅,風格飄逸。廣東人把吃火鍋稱作“打邊爐”,元代呂誠有詩云:“十月暖寒開小閣,張燈團坐打邊爐。”“打”指“涮”的動作,吃時置爐于人身旁,將食物邊涮邊吃,由于碳爐高,人得站著用長長的竹筷夾著吃,因此叫“打邊爐”。當然如今的“打邊爐”不必站著,和普通火鍋并無兩樣。
廣東火鍋看重食材原本的色澤和口味,往往是清湯打底或者是白水漂油,輔以簡單的蔥姜蒜,有時連鹽都省了,更不需要任何味精調料。打邊爐的最大特色是豐富的食材,以各類海鮮為主:鮮蝦、魚片、鮑魚仔、魷魚,還有各種手打肉丸和軟嫩的肉滑、魚滑和蝦滑,有時也會加入內臟雜碎和某些野味。
廣州火鍋最出名的當屬潮汕牛肉鍋,一頭牛吃哪些部分,每個部分怎么吃怎么涮都有講究,是將牛肉火鍋發(fā)揮到極致的代表技藝。廣東還有一種特別的火鍋——順德的粥底火鍋,即用粥來替代湯料做鍋底。待粥煮開,下各類配菜,煮到綿軟的食材都帶著撲鼻米香。
江浙一帶的火鍋也稱“暖鍋”,據(jù)說現(xiàn)在流行在蘇杭一帶的菊花暖鍋便是繼承了慈禧太后當年的發(fā)明,也有說法是出自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取其風雅孤高之意趣。菊花暖鍋是在鍋內兌入雞湯滾沸,取白色或者金色菊花瓣撕碎撒入湯內,待菊花清香滲入湯內,再將生魚片、生肉片入鍋燙熟后蘸汁食用。菊花暖鍋花香撲鼻,清新怡人,就如火鍋江湖里獨立于江南煙雨中的世家門派,自有動人風骨。
貴州的酸湯火鍋獨辟蹊徑,宛如來自苗疆的奇特門派,讓人捉摸不透卻又欲罷不能,想要一窺究竟。酸湯火鍋的酸湯得之不易。水泡過糯米后用竹筒收集起來,放置于火爐邊保溫。隨后用這筒糯米水蒸飯,飯熟了之后,再度將蒸飯水倒回竹筒內。如此反復數(shù)次,竹筒內溫熱的水便開始發(fā)酵,形成“酸汁”。酸汁加上野蔥、姜、蒜、木姜子等調味料,再放入肥魚、活蝦、螺絲等河鮮,等到魚肉煮熟,便可盡情享用。
小火鍋里的大人生
對于愛吃火鍋的人而言,吃火鍋是一場日常生活中實現(xiàn)圓滿的儀式,只要有一顆博愛隨性的心和一副兼容并包的腸胃,無論是在飯店內還是在自己家里,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國人為什么對吃火鍋這件事如此執(zhí)著。在熱氣的蒸騰氤氳中,親人朋友圍聚一堂,最適合掏心掏肺,也最適合互相慰藉。
爭論哪一派的火鍋才是“正宗”并無意義,每個地區(qū)都有獨特的火鍋口味,每個家庭都有偏好的湯底和食材,并沒有高下之分,不必排出甲乙丙丁?;疱佔詈贸缘臅r刻就是飄雪的寒冬時節(jié),約上幾位好友共同鉆進熱鬧喧騰的火鍋店,支起鍋子,擺上琳瑯滿目的食材,在歡聲笑語之中等待鍋子里的湯水沸騰,將肉片蔬菜一一下鍋。不必顧及前菜和主菜的區(qū)別,沒有必須恪守的下菜規(guī)矩,不必糾結調料的配比,從頭到尾只有一種簡單到不需要技術含量的烹調技法,只有一條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規(guī)矩——隨性就好。所有食材都在湯底里相互融合,滾滾紅塵中的疲憊和失意都在這一鍋湯里溶化、煮開,升華成令人神經(jīng)放松的馥郁香味,大人生就在這小火鍋中咕嘟煮沸、綻放,不論可下鍋的食材種類多么日新月異,不管火鍋的吃法多么層出不窮,只有這種溫暖的感覺揮之不去,歷久彌新。
紅爐湯沸,且飲一杯。一口銅鍋,幾盤食材,不論是銅鍋涮肉、麻辣火鍋還是牛肉火鍋,或者只是自己家中簡單的清湯涮鍋,三五好友共聚,點滴情誼留存,各自有相同的暖意被妥帖收入每位食客的腹中。等到酒足飯飽,推開門去,人生的風雪何足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