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主任營養(yǎng)師 陳霞飛
小心這些偽裝的反式脂肪酸
文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主任營養(yǎng)師 陳霞飛
提起反式脂肪酸,很多人不太熟悉。可說起蛋黃派、面包、沙琪瑪、蛋糕等這些“反式脂肪酸”的大戶,每個人并不陌生。明明是孩子經(jīng)常買的零食,為什么沒在配料表里看到里面富含“反式脂肪酸”呢?這就與“反式脂肪酸”的各種“偽裝”密不可分了。
常見的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甘油三酯,反式脂肪酸是脂肪酸的一種,因為它的化學結構上有一個或多個“非共軛反式雙鍵”而得名。
反式脂肪酸主要來源于加工過程,在植物油的氫化、精煉過程和食物高溫煎炒過程會產(chǎn)生反式脂肪酸,而其中氫化植物油是最引人關注的。相比普通植物油,氫化植物油的可塑性和口感更好,能提高食品穩(wěn)定性,延長存放期,所以常被添加在糕點、曲奇、油酥點心、面包等零食中。
近幾十年的研究表明,過多攝入反式脂肪酸,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如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險),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其水平升高可降低患冠心病的危險)。
關于反式脂肪酸和肥胖、癌癥、糖尿病、生長發(fā)育、生殖健康、阿爾茨海默病、抑郁、暴力傾向等健康效應的關系,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同時學界的共識是,反式脂肪酸不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對健康有明顯的潛在危害。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2003年建議反式脂肪的供能比應低于1%。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fā)布的《中國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攝入水平及其風險評估》中顯示,我國居民中絕大多數(shù)人的反式脂肪攝入量低于1%的推薦標準。不過3~6歲年齡組的反式脂肪酸的供能比最高,達到了0.34%;13~17歲年齡組人群的反式脂肪酸平均攝入量最高,為0.61克/天。所以,針對年輕一代的城市居民的反式脂肪酸風險仍然存在。
添加在各種零食中的氫化植物油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而氫化植物油在配料表中常見的表述形式有以下幾種:氫化植物油、氫化脂肪、精煉植物油、人造黃油、植物黃油、人造奶油、植物奶油、麥淇淋(馬淇淋)、奶精、植脂末、代可可脂等。所以,為孩子購買零食前,一定要看下配料表,避開這些反式脂肪酸常用的偽裝。
除了看配料表,我國2013年1月1日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yǎng)標簽通則》規(guī)定,如食品配料含有或生產(chǎn)過程中使用了氫化和(或)部分氫化油脂,必須在食品標簽的營養(yǎng)成分表中標示反式脂肪酸含量。因此,家長購買包裝食品時,若看到配料表中包括上述成分,要多留意標簽上的營養(yǎng)成分表,可以選擇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含量較低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