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光唐
人逢喜事精神爽。那天星期日,我5點不到就起了床。老伴看到我一大早就哼哼唱唱的高興樣,冷不丁調(diào)侃了一句:“今天是你上班第一天??!”
是的,前不久,我申請加入了南通華僑博物館志愿者隊伍,輪到我值班。值班表顯示上午8:45開館,我就盡可能提前,不要讓常駐博物館的同志笑話:第一天值班就遲到。說實在話,我干了大半輩子教書匠,就從來沒有遲到過。
從我家去博物館,乘坐公交車也就六七站,順利的話連頭帶尾半個小時足矣。果然,我7:45出發(fā)8:15即達,提前量夠大的。趁開館前的空擋,我繞博物館四處轉(zhuǎn)轉(zhuǎn),仔細觀看有關(guān)宣傳牌匾上的文字說明,并用手機拍下博物苑外景照片,算是留下一點念想。
這里,我曾關(guān)注許久,并不陌生。1905年,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誕生于此,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從東北角大門進入南通博物苑,映入眼簾的一處三合廂古建筑就是南通華僑博物館,青磚黛瓦,掩映在綠樹叢中。誰成想,好端端的一座建筑,1938年毀于戰(zhàn)火,2005年人民政府依原貌重建,于2007年9月陳列開放,是我國非傳統(tǒng)僑鄉(xiāng)地區(qū)首家華僑專題館。想當年,打造“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張謇規(guī)劃建造南通博物苑,匠心獨具,現(xiàn)如今已成為普通市民休閑養(yǎng)生的絕佳之地。
正當我感慨萬分之際,常駐博物館的盧師傅到了。他帶著中餐飯盒,急匆匆來到二樓,一邊與我打招呼,一邊開門準備迎客,端椅子,抹辦公桌,展廳開燈,動作麻利。盧師傅退休后受聘來僑聯(lián)幫忙,每天早出晚歸,中飯就在這里將就,真是難為他了。
我初來乍到,為了盡快適應環(huán)境,進入角色,遂向盧師傅請教值班要領。據(jù)他觀察,平時前來參觀的多是零星散客,雙休日參觀者較多,也有外地旅游團慕名而來的。是否需要講解,視情況而定。我值班首日,自當努力“備課”,豈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說話間,但見陸續(xù)有參觀者入。我也像他們一樣,先當一次參觀者,仔細觀看,認真記錄。我這才發(fā)現(xiàn),展館就在三合廂古建筑二樓,坐北朝南,明三暗五,過于局促,值班辦公桌不得不擺放在二樓走廊東頭。也許是展板內(nèi)容淺顯易懂,參觀者中竟無人提問咨詢,我不由得暗自“慶幸”:要是有人問了難度較大的,說不定就會讓我鬧出什么低級錯誤的笑話來。
老盧說,博物館現(xiàn)有館藏文物史料30000余件,藏品2000余件(套),目前只展出了十分之一的藏品,大多數(shù)藏品都在南通僑聯(lián)的庫房里。從2010年開始,南通市僑聯(lián)積極推進南通華僑博物館新館建設。這些瑰寶,作為南通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與見證,我急切期盼它們早日悉數(shù)與參觀者見面。
值班間隙我還聽說,南通華僑博物館是全市唯一的一個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志愿者承擔的博物館,開館以來,近百名歸僑僑眷義工無私奉獻,不求回報,輪流值班,負責博物館的日常工作。這支義工隊伍,成為了博物館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身為其中一員,我幸莫大焉。
根據(jù)規(guī)劃,南通華僑博物館規(guī)劃新館除主展館外,還將建五大名人館,其中有華僑教育家李春鳴、建筑大師陶桂林、錦江飯店創(chuàng)始人董竹君、中美文化交流先驅(qū)蔣希曾、神探李昌鈺等等,作為一名稱職的博物館義工,必須努力研讀相關(guān)史料,才能不辱使命。念及于此,下班時,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董竹君自傳《我的一個世紀》還沒來得及看呢。
(責編:孫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