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源
近半個世紀以來,中日關系經歷了風風雨雨,中國人對日感情起伏波動強烈,從未沉靜過。日本,熟悉,卻又不熟悉,了解卻又不了解。我們稱之為彈丸小國,是全世界第三大經濟實體,所有的自然災害都在這里頻繁地發(fā)生。
從小,日本人在我們心里可以用“鬼子”二字概括,電視上總是有愚笨的鬼子。漸漸,身邊的同學都在看日本動漫,生活用的都是日本的產品,自己也看了一些日本文學,像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高一時我開始閱讀川端康成的小說,被他敘述的細膩深深迷住了,日本的文學作品在處理細節(jié)描述時,有著難以言傳的豐富色彩和微妙的情感變化,由此我對日本好像更了解一點。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會兒家里人看新聞聯(lián)播,大致是在美國一人持槍射殺了許多人,其中不少是日本游客。我拍手叫好之時,被父親狠狠訓斥一頓,當時的我十分不解。
先聊些眾所周知的話題吧。
干凈,這個可以說是所有人對日本的第一觀感。 踏上日本國土,就感到這里不是一般的干凈,而是非常干凈,不僅城市干凈,鄉(xiāng)鎮(zhèn)干凈,酒店飯館廁所干凈,大街小巷也干凈,常能在公共場所看到一些老年人趴在地上擦墻擦地,真不知他們的家該有多干凈。不僅是路面還有做事干凈。包括許多方面都很簡約。
街上的汽車都锃光瓦亮,包括大貨車。斑馬線及地面的各種標識清晰明快,都像剛被沖洗過一樣。
重點是大街上不設垃圾筒,有垃圾必須帶回家,因為日本早已實施了垃圾分類處理。人們日常出行會帶個垃圾袋,寵物的糞便也是自己清理干凈。酒店廁紙直接水沖,所以不備紙簍,所有餐館和酒店的紙巾都是統(tǒng)一標牌。
日本民族的優(yōu)雅,記錄在文學中、影視藝術中,并滲透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很講禮貌,待人儒雅、舉止優(yōu)雅。對待任何人都點頭鞠躬,甚至是老先生也會如此,行車禮讓行人,很講規(guī)矩。
日本街道到處都是漢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雖然日本人在簡化文字,但發(fā)現(xiàn)漢字十分重要。但他們好像比我們還重視這些,有漢字博物館等,還有各種書法比賽,還有在近代,我們引進許多日本人獨創(chuàng)的“漢字”共產黨,內閣,民主等等詞語,甚至“中華民族”都是梁啟超先生在日本為團結中國人引用的詞。
軍國主義叫囂氣氛嚴重,托漢字的福,我能大致閱讀日本語報紙,在國內南海問題仲裁上,釣魚島事件早就無人問津,而日本媒體一點雞毛蒜皮都拿來說,叫囂這,又叫囂那。
但這上面幾點反過來看:
日本的干凈和禮貌甚至病態(tài),導致在地鐵上,許多場合,不說話,行為拘束,導致他們內心壓抑,所以喜歡喝酒,無端自殺,甚至在法西斯的洗腦走向極端。而他們垃圾分類不是為了全球性環(huán)保,而是為了保留資源,他們大量使用來自中國的一次性筷子,因為資源匱乏,不惜大面積掠奪他國資源。
看看軍國主義,其實是日本政客拉選票的工具,受體質困擾,自民黨的政治謀略。包括刪除南京大屠殺的史實,是在為日本最大戰(zhàn)犯裕仁天皇洗白。
我認為不要被日本事務外表所蒙騙,以史為鑒,無非再多幾分偏見。
談完觀,再談感。我相信,許多中國人最好奇的是:一個物質匱乏、處在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的這樣的國家竟能在不經意間崛起,并走在了前端,變的如此發(fā)達、強大。也許是日本當?shù)靥幓鹕降卣饚?,災難頻發(fā),地少人多,資本又匱乏,可以說成長的先天不足,促使自己就有一種榨取感,危機感吧,也可以說是被迫思慮如何去節(jié)約,去優(yōu)化,必然要比別人做的更好。
初中時看過一本書,日本人對死亡有著不同尋常的理解,因為常年多災多難使他們無懼死亡,認為死亡無非是生的一部分,這也使得他們勇于冒險,遠渡重洋去學習。而學習是日本人多年以來的品質,起頭他們學中國,因為那時我們國家強大,但后來我們閉關自守,于是他們便轉向了學歐美,而且學成往后還能超過歐美,尤其在精英階層中,現(xiàn)代化的日本對教育非常重視:從魯迅到郁達夫,都在日本土壤里發(fā)現(xiàn)靈感的泉源。日本是一個沒有文盲的國家,百年以來,日本成為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中揮之不去的鏡子,不斷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痛苦。更可貴的是日本在對外學習中不只是抄襲,還結合國情敢于創(chuàng)新。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著作中認為日本因為小,是細長型的國家,所以傳播新文化很快,中國疆域遼闊,經過了很多次革命運動,流了很多血才走到了今天,但仍有封建殘余。
所以,當一個國家“傳統(tǒng)”事物瓦解時,國家的發(fā)展速度是無法想象的,是飛速的。古歐洲、美國、日本都是如此,如今中國也是這樣,改革開放30年在經濟發(fā)展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宏觀經濟指標全線飄紅,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經濟大國地位總體確立。
中國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矚目中國。那么,作為一個中國人,在民族復興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取舍?這是我們當代青少年要思考的問題。
我更希望作為我們這一代有熱血、有骨氣、有責任感的青少年,無論世事怎樣變遷,應以獨立、清醒、良知、理性的操守來對待外來文化,不隨波逐流,不患得患失,始終保持起碼的獨立人格、自由思想、批判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