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鎳冶煉廠,甘肅金昌737100)
硫酸鈷溶液除鎂試驗研究與應用
張軍(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鎳冶煉廠,甘肅金昌737100)
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鎳冶煉廠某生產(chǎn)線P507反萃鈷使用4mol/L硫酸,反萃液即硫酸鈷含鎂高于35g/L,下游工序無法接收。針對硫酸鈷含鎂問題,本文研究了室溫下利用氫氧化鈉、碳酸鈉調(diào)整pH值進行沉淀,利用鈷、鎂沉淀pH值不同,最終實現(xiàn)鈷鎂分離。試驗結(jié)果表明:碳酸鈉沉淀分離鈷鎂比氫氧化鈉效果更好,在室溫條件下,調(diào)整pH值至7.0-8.0,除鎂后液含鈷可以達到0.03g/L,除鎂率可達到98%以上。
硫酸鈷;除鎂;pH值
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鎳冶煉廠某生產(chǎn)線P507反萃鈷原設計為1.0-1.2 mol/L硫酸。經(jīng)過投產(chǎn)以來的觀察,硫酸反萃最佳濃度為4mol/L。但不論濃度高低,只要反萃酸使用硫酸,生成硫酸鈷后很快就有結(jié)晶出現(xiàn)。主要原因是CoSO4·7H2O在30℃時即從溶液中結(jié)晶析出,得到六水硫酸鈷CoSO4·6H2O。硫酸鈷結(jié)晶形成速度快,且易結(jié)塊,很容易將萃取箱導流管、混合室潛室內(nèi)、攪拌以及混合室溢流堰等處堵塞,導致P507無法正常運行。結(jié)晶嚴重時甚至出現(xiàn)24小時即可將整個澄清室堵死,處理辦法就是通過人力將結(jié)晶一鍬一鍬鏟出,勞動強度大且存在滑跌、淹溺等隱患。
為解決硫酸鈷溶液含鎂問題,本文作者通過小型試驗研究,對比氫氧化鈉、碳酸鈉在不同pH值下分離鈷、鎂能力,以期找到解決鈷、鎂分離的方法。
試驗所用硫酸鈷成份見表1.
表1 硫酸鈷成份(g/L)
試驗主要設備:攪拌、燒杯、抽濾瓶、1000mL量筒、濾紙、廣泛試紙
試劑:氫氧化鈉(4mol/L)、碳酸鈉(120g/L)
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硫酸鈷溶液倒入燒杯中,開啟攪拌,分組緩慢加入氫氧化鈉、碳酸鈉調(diào)整pH值,分別針對pH值6.0-9.0進行試驗,達到終點pH后停止攪拌,使用濾布過濾,分析除鎂后液、除鎂渣中鈷、鎂成分,計算除鎂率,對比除鎂效果。
表2 NaOH除鎂分析結(jié)果(g)
表3 Na2CO3硫酸鈷除鎂分析結(jié)果(g)
(1)加入氫氧化鈉試驗:硫酸鈷除鎂試驗中加入NaOH溶液時,將pH調(diào)至7.0可達到除鎂目的,但除鎂率不高。每m3硫酸鈷鈷溶液消耗液堿150L~400L。
(2)加入碳酸鈉試驗:硫酸鈷除鎂試驗中加入Na2CO3溶液時,將pH調(diào)至7.0~8.0時可達到較好的除鎂效果,除鎂效果在53.34%~99.03%。每m3的硫酸鈷溶液消耗Na2CO30.3~0.4 m3。
(3)試驗過程中在加入氫氧化鈉時局部出現(xiàn)深藍色,逐漸變成淡藍色,分析原因應由于局部pH升高過快導致,同時將鈷、鎂沉淀下來,因此氫氧化鈉試驗除鎂率不高。
(4)試驗原液為粉紅色液體,加入NaOH或Na2CO3充分攪拌后,溶液中迅速產(chǎn)生沉淀,靜置后最上層均為無色透明液體。長時間放置后,沉淀由藍白色緩慢生成暗棕色。
[1]李秋菊,劉華彥,盧晗鋒等.pH值對氫氧化鎂晶體生長的影響[J].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2007,609-611.
[2]許榮輝,李海民.氫氧化鎂沉淀熱力學、動力學及控制[J].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1008-858X(2003)02-0040–04
張軍,男,中共黨員,2009年畢業(yè)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專業(yè)。大學本科學歷,濕法冶金工程師。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冶金工藝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