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淑一
不要把孩子養(yǎng)成你的“病”
□任淑一
“你是我的‘病’,我是你的‘藥’。我看見你,我就‘病’了。你看見我,你的‘病’就好了。”
美國作家珍妮·艾里姆說:“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lǐng)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蔽曳浅UJ同這個觀點。在養(yǎng)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我覺得父母不應(yīng)該給孩子無限制的自由和一味地妥協(xié),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要伸出手引領(lǐng)他們順利地解決。下面雖然是發(fā)生在我家里的一件生活小事,但也能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給大家一些啟示。
小女兒喜歡柯南,總是對我說:“媽媽,柯南好帥哎!”丈夫也來湊熱鬧,問孩子:“你說爸爸帥不帥?”小女兒瞥了爸爸一眼說:“爸爸不帥,只有媽媽看你帥。”爸爸聽后哭笑不得,這小孩子說話好犀利??!
雖然孩子說的話總是在打擊爸爸,其實她心里對爸爸的愛一點也不少。孩子舅舅所在的公司給員工發(fā)了個包,小女兒趕快跟姥姥說:“姥姥,舅舅如果用不上,把這個包送給我爸爸,他上班還沒有包呢。”姥姥笑著說:“你這真是‘賊’不走空??!”小女孩的心思就是這樣的細密,時刻惦記著爸爸。
有個這樣貼心的女兒,丈夫真是不得不愛,可是有時候也讓他苦不堪言。我習慣下班后給丈夫打電話問他是否在家吃飯,但是小女兒總是搶著和爸爸說:“爸爸,下班早點回來,你要回家吃晚飯。”她這根本不是詢問,就是通知嘛!由于丈夫不可能每天都能按時回來,所以他每次回家晚了,小女兒都會大哭一場,眼淚鼻涕一大把地說:“爸爸不回家,爸爸不愛我了。”丈夫總是會耐心地哄著她,還承認是自己錯了,并說:“你是我的‘病’,我是你的‘藥’。我看見你,我就‘病’了。你看見我,你的‘病’就好了。”但是這樣的戲碼重復上演,讓我覺得必須跟丈夫溝通,否則這真的要成為“病”了。
看著女兒痛哭流涕,丈夫也很苦惱,于是他開始接受我的建議,并試著換一種方式跟孩子溝通。有一次,孩子哭的時候,丈夫沒有像平常一樣去哄她,而是嚴肅地說:“我來問你一個問題,你看到爸爸回來,是討厭呢,還是開心呢?”
小女兒一邊抽噎一邊說:“開心!”
丈夫接著說:“那你為什么哭呢?你一哭,讓爸爸覺得你是很討厭我呢?!?/p>
孩子馬上停止哭聲,說:“沒有,我不討厭爸爸。我只是覺得你不回來是不愛我了,等你回來時就覺得很委屈,因為你答應(yīng)我回家的?!?/p>
弄清楚原因后,丈夫繼續(xù)對孩子說:“爸爸回來晚是因為要工作,不是故意不回來的,我們做個保證,以后爸爸不能按時回來會先打電話告訴你,你要在家好好吃飯、彈琴,然后爸爸回來你也不可以哭,哭就不漂亮了!”小女兒點點頭,笑了。
這樣溝通以后,丈夫的確說到做到,不能回來一定給孩子打電話告訴一聲,孩子也不再像以前一樣總是哭哭啼啼了。丈夫每次早回來都會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孩子也逐漸開朗起來了。
我還用情緒轉(zhuǎn)移的方式來讓女兒擺脫對爸爸的過多依戀。每天從學校回來后,時間早我會相約其他小朋友的家長帶著孩子到小花園里做游戲。因為都是熟悉的同齡孩子,在花叢草地里奔跑,一起撿撿石子、找找落葉、追小蝴蝶……很快,孩子們都“瘋”玩得忘記了時間。每次要回家說再見了,小朋友們都依依不舍,相約第二天再來玩,而小女兒也因為和朋友們玩得興奮,就把爸爸忘到了九霄云外。甚至有時候我們到家,爸爸早就回來了,而孩子不再急切地去擁抱爸爸,而是很開心地和爸爸訴說著今天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的趣事,并且期待著明天去玩的事情。
對于情感細膩而敏感的孩子,父母的情緒狀態(tài)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意調(diào)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遇到問題從容自信,不要對孩子無限制地妥協(xié),怕孩子受傷害,甚至比孩子還要焦慮。父母這樣的態(tài)度會直接把焦慮的氣息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變得心中不安,缺乏信心,更加敏感憂郁。
對于敏感膽怯易自責的孩子,在家里和父母融洽的溝通是向外界過渡的基礎(chǔ)。父母要用巧妙的溝通方式,幫助孩子樂觀堅強起來,再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去接觸外界,孩子才不會因為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而不敢走出去。在家里也不要對孩子的事情包辦過多,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會增強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融入社會生活,逐漸脫離父母的庇護,才是正常發(fā)展的方向。如果父母一味地把孩子圈在家里,孩子的關(guān)注度只會放在最親近的人身上,變得敏感、多疑、自卑。多培養(yǎng)孩子接觸外界的習慣,然后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與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機會,讓孩子在交友中體驗到友誼和愉快,才有利于打開孩子的心靈之窗。
我們不能把自己變成孩子的“藥”,讓其依賴你的治愈,而是要讓孩子的“病”在成長中自愈,成為雄鷹去展翅翱翔。
摘自“任淑一心理育兒”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