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象牙制品。在周代,象牙與珠、玉、石、木金、皮革、羽毛一起被列為制作王室禮器、珍玩的“八材”之一。在秦代,象牙制品與昆山之玉、明月之珠、夜光之璧相提并論,成為王公貴族文人雅士權利、地位、財富的象征。象牙色白,細潤光滑,具有天然的紋理,質地堅硬而富有韌性,話于雕刻成精美的飾物與器物。不但是中國,世界上文明發(fā)展較早的民族都有制作象牙雕刻品的歷史。但是自1990年我國承諾不再進口非洲象牙后,牙雕受原料的限制一直處于蕭條之中,出現產銷停頓、人員離散的尷尬局面,技藝處于瀕臨失傳的境地。本文作者通過自己多年的牙雕藝術生涯,結合民俗學、美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知識,通過對牙雕起源、發(fā)展及其所處基本現狀的探索,剖析了牙雕在目前形勢下要傳承下去所需要的基本條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今后牙雕傳承與發(fā)展的措施與建議,以期能完善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牙雕;原材料;猛犸象牙;題材
在中國所有的工藝美術大師之中,想必象牙雕刻大師的處境最為尷尬,這種尷尬叫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1989年10月,第七屆《國際瀕危野生動物植物貿易協(xié)會》締約國大會在瑞士洛桑召開,10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一致通過了一項決議:從1990年1月起,兩年內禁止國際間的象牙進出口貿易,以拯救非洲大象。中國是通過決議的成員國之一,主動遵守決議,與1990年初停止進口象牙。
做牙雕的人沒有了象牙,牙雕界一時前景渺茫,“江山代有人才出”在牙雕界被一紙公文啞然而止。
中國的牙雕多用進口象牙,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非洲象牙,可是隨著禁止國際間的象牙進出口貿易以來,我國不再進口象牙,造成原材料短缺,這使得牙雕技藝因缺少原料而面臨失傳的困境。無奈之下,這十多年來,牙雕界只好尋找其他材料替代,比如人造牙、牛骨等,但這些材料和傳統(tǒng)的非洲象牙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因為對牙雕這門技藝的熱愛,在全面禁停時期,我依然堅持雕琢,沒有象牙,就用牛骨、黃楊木來代替,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對我來說就是在夾縫里生存,但是我總覺得自己是身處一線天,前面就是陽光大道。終于在2004年,國家出臺新的政策,允許獲得審批的象牙雕刻廠家可以繼續(xù)工藝品制作。對于我個人而言,這是搶救和保護傳統(tǒng)象牙雕刻藝術的一個契機,于是我向北京有關部門遞交申請,經過嚴苛的考核,并向國家林業(yè)局評審組承諾:將嚴格遵守《象牙雕刻行業(yè)自律公約》,嚴謹作業(yè),創(chuàng)作出本地區(qū)的藝術特點和藝術風格,出精品佳作,培養(yǎng)象牙雕專業(yè)人才,將象牙雕刻這門技藝繼續(xù)傳承和發(fā)展下去。黃天不負苦心人,經過諸多努力,終于獲得了生產加工許可,使得在浙江消失了20多年的象牙雕重現一線生機,但是原材料問題便接踵而至。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始,猛犸牙已成為替代非洲象牙,繼續(xù)傳承中國傳統(tǒng)牙雕藝術的理想替代材料。猛犸象牙的開發(fā)利用,不僅更有效的保護了當代大象,更使我們古老而精湛的傳統(tǒng)象牙雕刻技藝絕處逢生。
猛犸象全身長滿長毛,也稱長毛象。它們的鼎盛時期到十萬年以前,它曾是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一頭成熟的猛犸象體重約6到8頓,牙長達5米。最大口徑約30公分。這種珍稀的古象數萬年前,曾生活在北半球的大草原上,因地球出現數次冰河期,氣候可怕的巨變,已于一萬余年前絕跡。
經過人類不斷地探找,在永久凍土層中發(fā)現了沉睡數萬年的猛犸象牙。在由長期埋葬在地底下,猛犸象牙大多成了化石象牙。含有化石成份的猛犸象牙,有的堅硬如石,有的開裂脆化如粉末,其大部分已經不能用于雕刻。只有兩成左右可以用來雕刻,完好的猛犸象牙更是少之又少。致使猛犸象牙原材料的價值更高。
象牙為大象身上最堅固的部分,其光潔如玉耐磨之珍貴,堪與寶石媲美。從質地上來講,它一點都不比當代象牙差。猛犸牙比當代象牙密度大、硬度高、光澤度強,質量上乘者纖維密度甚至優(yōu)勝于現代象牙,致使猛犸象牙制品越顯珍貴。這些就是它的寶貴之處。再加上猛犸象已經滅絕一萬多年了,這種象牙已經不可再生,買一只少一只,因此象牙又有有機寶石之美譽。而象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精美的雕刻藝術,悠久的歷史,富有裝飾性,倍受收藏家珍愛,成為古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再升空間。
以猛犸象牙替代傳統(tǒng)牙雕材料非洲象牙、亞洲象牙,對因原料枯竭而幾近失傳的牙雕藝術來說無疑是一種明智絕妙的選擇,它不僅能滿足在牙雕藝術品在原材料上的短缺,又可觀的減少了人類為獲取象牙而進行的非法捕殺捕獵及非法走私象牙的幾率,這無疑是一件利國、利民、利法、利藝、利于保護野生動物的大好事。
在我工作室里放著一根長150厘米,凈重60公斤的猛犸象牙原料,開始我并沒有馬上開始雕刻,也不進行處理朽爛部分,因為題材沒有考慮好,一件好的作品,雕刻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構思過程,如果只是雕工好亦是枉然。
牙雕作為一門藝術,雕刻技巧固然重要,但真正讓一件牙雕作品“活”起來的,是歷史的積淀與文化的滋養(yǎng),他所塑造的才是作品的靈魂。牙雕是手工活不假,但歸根結底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并不是所有的匠人都能夠所企及的。
為了做一件極品,不僅從古代繪畫、石雕、泥塑等藝術形式中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還要深入研究牙雕藝術的規(guī)律,藝術要用心做,多看書,多積累。我開始從思想的角度來理解牙雕作品,創(chuàng)作牙雕作品。
一般而言,象牙雕刻藝術分為人物、動物、花卉及風景四個種類。其題材來源十分廣泛,有人物、花草、鳥獸、山水、神話傳說,追求意境的表現,其中牙雕人物題材主要源于古代的神話傳說及歷史名人。
構思這根象牙的題材,經過一段時間琢磨,一幅《西園雅集》在我腦力漸漸成形,愈加明朗起來。
熟悉中國藝術史的人都知道“西園雅集”的典故,《西園雅集》是以歷史典故為題材。反映了發(fā)生在北宋的一次聚會。王詵請李公麟作《西園雅集圖》,描繪當時,自己和友人蘇軾、蘇轍、黃魯直、秦觀、李公麟、米芾等在駙馬都尉王詵府邸做客聚會的情景。后人心向往之,紛紛摹繪《西園雅集圖》。endprint
藝術的智慧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它更多的需要內心覺悟,需要反省和體認。除了題材方面的考慮之外,還要考慮到象牙原材的質地條件等元素?,F代象牙只要題材選好了,潛心去做就可以,猛犸象牙則要根據它的質地,處理它的外形。因材施藝,因質雕藝。這就是在雕刻藝術上猛犸象牙區(qū)別與現代象牙最大不同。
各種藝術有它自身表現的規(guī)律和特點,巧色、蛀蝕、紋裂是一種神奇半抽象的形態(tài)材料,這種材料給一般的生產者帶來困難,但也給藝術創(chuàng)造者帶來機遇。象牙雕刻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藝、更要具備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如何利用各種質地去塑造刻畫,要根據牙本身。就拿猛犸牙來說,根據猛犸象牙的形態(tài)、色澤、紋理,經過仔細觀察、分析、琢磨,因材施藝,由于上萬年的歲月,象牙在保存過程中容易出現裂紋,很多都開裂脆化,又或者內部出現“爛”的質地,去掉會很可惜。所以工藝師還要能靈活巧妙地利用這些裂紋,把“爛”的黑色的地方塑造樹木、假山等圖案,白色的地方可以塑造人物形象,而黑色和象牙本色形成鮮明對比,使畫面層次逐漸厚重,更富有立體化?;酁樯衿妫押蹫殡U夷,化色斑為奇趣,使之別有一番風味,有此可見猛犸象牙雕刻的藝術造詣。
象牙雕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雕刻技法完備,手法多樣,其中,圓雕、淺浮雕、高浮雕、鏤雕,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運用。由于我手上這根猛犸象牙里面大多都是“爛”的質地,雕的太深,就會出現“越雕越黑”的現象。牙雕是個做減法的活,“覆水難收”,每件作品在下鑿子之前我都要深思熟慮一番,大的做什么,剩下的邊角料做什么?,F在牙雕的稀缺讓自己覺得更有責任區(qū)將剩下的每一根象牙都變?yōu)樗囆g精品,無論大小。
象牙原料的大小是固定的,不是量體裁衣,而是“衣”多大,“體”就要多大。要根據象牙的長短、粗細、色澤設計圖案,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寸的原材料。這就決定牙雕創(chuàng)作如何在固定的方寸之內創(chuàng)作出題材考究之作,是我一直在求索的問題。
經過十幾天的處理、分析,及研究這只猛犸象牙的腐爛和開裂程度,以及優(yōu)質部分的厚度和堅韌度。最后確定用淺浮雕的表現手法,最易利用材料的價值和藝術效果。浮雕是在平面上塑造立體層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顯的前后層次關系和半立體效果。這根牙根部中空不宜采用鏤空雕等雕刻手法,雕的太深會出現穿孔的現象,可以利用的質地就是中間部分,所以取材于象牙中部,以淺浮雕的雕刻手法,依形而雕,從上至下,為了使雕刻與材料融為一體,合理利用“壞”、“爛”、“黑”的部分,比如利用猛犸象牙表層破裂紋理做山澗峭壁,把天然紋裂化成峭巖片石,而深裂處則刻作泉眼引出潺潺而下的清泉等,頭尾則不加處理,保留原來的樣子,襯托整體造型上,起到了主角與陪襯體很好的搭配作用,賦予自然大氣之美。即成天然與人工斧鑿之美結合。
同時,象牙的雕刻十分講求神韻,高超的雕刻工藝不僅能塑造完整細膩的造型,更可貴的是將人物、動物的神態(tài)和風韻展現出來。
在細節(jié)處理上,我追求兩個字,那就是“精”和“神”,利用象牙質地細膩堅韌的特點,來精確地表達出人物的動態(tài)和感情,雕刻人物頭部僅六、七毫米,在這細小的地方上要表現出不同階層人物的共同特點,還雕刻出了尊卑貴賤不同人物的個性和情態(tài)。
中國藝術講究的是含蓄,是形神兼?zhèn)?,往往是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難以理解其中的無窮意蘊。所以雕刻的時候力求雕出“精”,牙雕就講究個味兒,關鍵是要經得起推敲,放大之后不會變形,越品越有味,這才是精品。
中國的象牙雕刻可以溯源上千年的歷史,明清兩代是中國象牙雕刻發(fā)展史中的高峰階段,特別是清代,牙雕藝術品一直是帝王貴戚爭相收藏的珍品。清代牙雕工藝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已十分完備,但也造就了清代牙雕逐漸走向繁復的趨向。制作裝飾精細而略帶瑣碎,這是清代牙雕工藝的總體趨向,雖雕工精細華麗,但又略帶繁雜,發(fā)展至近代尤為突出。譬如透雕人物塔式瓶,由多層組成寶塔形,頂端為圓鈕形式屋頂,揭蓋為空腔,兩側各附一獸首銜環(huán)耳,內凹底,另附加海梅木嵌銀絲底座。瓶圓身透雕六層,除三層為暗八仙花紋外,其余數層為人物,其中有八仙和十八羅漢等,人物多達百余人,神情動態(tài),皆不相同,在每層主紋之間,以回紋、菱形紋或蓮瓣紋間隔,使畫面層次逐漸厚重。
在民間也一直將神奇的象牙看作辟邪擋煞,祈福迎祥的寶物。時代發(fā)展到今天,牙雕大師們已將這門古老的藝術發(fā)揮到至臻至善的地步,成為藝術殿堂中一朵瑰麗的奇葩。
隨著禁止象牙貿易帶來了象牙原料的缺乏,令牙雕這門曾在中華藝術史上輝煌一時的傳統(tǒng)藝術成為逝去的絕唱,只能在先輩的傳世精品中一睹其往日風彩。如今,猛犸象牙來了,但中國牙雕藝術還面臨著人離藝絕的窘境。國內從事牙雕的大師們亦屈指可數,因為現在的牙雕藝人年齡普遍偏大。再過10年,恐怕牙雕絕活真的要成為“絕活”。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心愿是希望下一代還能看到這些活生生的古老技藝,并親手傳承它們,而不是只能去博物館觀看一件件冰冷的手工藝藏品。
參考文獻:
[1]姚永強.一紙禁令 蘇州牙雕何去何從?[N].蘇州日報,2017-04-27(A05).
[2]余惠秋.象牙雕刻藝術特征及防偽[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5,(07):91-93.
[3]邱春林.應在國際《公約》框架下進行技藝傳承象牙雕刻[N].光明日報,2010-10-08(009).
作者簡介:
鄭歲生,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技能大師工作室,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溫州象牙雕”代表性傳承人,溫州市首席技師,溫州市杰出中青年藝術家,溫州市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會長,溫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象牙雕刻研究所所長,溫州市華寶象牙雕刻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總監(jiān)。藝術特點:以傳統(tǒng)與現代相結合的藝術風格用寫實的表現手法使作品栩栩如生,淋漓盡致。技術特長:擅長現代人物和動物雕刻,對鏤雕、圓雕和浮雕有深厚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