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拾叁
中圖分類號:G82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文章首先對高原訓練及其由來進行了概述,然后從運動員心肺功能的提高和有氧代謝能力的增強兩個方面講述了高原訓練對馬拉松運動員運動能力的影響,最后就高原訓練的注意事項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 高原訓練 運動員 機能 馬拉松
一、高原訓練概述
在地理學上,高原是指海拔較高且起伏相對較小的大片完整高地。高原環(huán)境相對較為惡劣,具有低氧、寒冷、濕度小、風沙大、日照時間長、紫外線輻射量大等特點。高原訓練是指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運動員到高原地區(qū)進行系統(tǒng)、周期性的運動訓練方法。高原訓練最開始是由原蘇聯(lián)研究者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發(fā)現(xiàn)探索得來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人的機體對高原環(huán)境的缺氧條件能夠產生適應能力,這樣適應能力和調節(jié)能力能夠隨著運動訓練的不斷加強而有所提高,經過科學系統(tǒng)的高原訓練后,運動員對高原環(huán)境的缺氧條件的適應能力較之前更強,呼吸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的功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有氧代謝能力也得到了增強,因此高原訓練隊耐力性運動項目成績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他們于1956年對列寧格勒體育學院的9名中長跑運動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海拔2592米高原的訓練、觀察檢測和記錄。發(fā)現(xiàn)高原訓練后,1500米的平均成績從420〞46提高到412”21,平均提高8.25秒。在取得上述經驗的基礎上,他們在高加索建立了一個1800米的高原訓練基地,對參加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的中長跑運動員進行了賽前高原訓練,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由此,許多國家都開始重視和探索高原訓練法對運動員運動能力和成績提高的重要性,并在中度高原(1500米—2400米)建立了高原訓練基地,并把高原訓練作為大賽前的重要訓練手段,尤其是對于耐力性運動項目,運動員運動能力和成績的提高的效果都更為顯著。但是由于高原訓練地點難找,經費開支較大,且訓練過程中運動員容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癥狀等,高原訓練法并不能大范圍的推廣。
二、高原訓練對馬拉松運動員運動能力的影響
馬拉松運動是保持較高平均速度并在公路上完成42.195km跑的運動,是一項超長距離的耐力性運動。運動過程持續(xù)時間在2h以上,相對較長,運動員能量消耗較大,能量主要來自運動員機體的有氧化,因此提高運動員的有氧代謝能力,對于馬拉松運動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原訓練對運動員運動能力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提高了運動員的呼吸和心肺系統(tǒng)的功能;二是增強了運動員有氧代謝的能力。
(一)提高呼吸和心肺系統(tǒng)的功能
中度高原空氣密度只有海拔平面的77%.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區(qū)的3/4左右,氧分壓大于平原地區(qū)的20-25%、當運動員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進行訓練時、由于調節(jié)適應期產生應激,呼吸頻率和心率加快、溶解在血管里的部分氧氣受低氣壓的影響不易被身體吸收、使血管體積增大、血管擴張、血管壁增厚、血管變粗、通過的血量增多,從而更好地鍛煉了運動員的心血管系統(tǒng)。在返回平原時,失去了獲得性適應性條件。運動員會產生新條件的應激,即晚馴化——脫服習。在大賽前進行高原訓練,對運動成績的提高效果較為顯著。
(二)增強有氧代謝能力
研究表明,高原訓練對骨髓造血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血紅蛋白合成數(shù)量和紅細胞生成數(shù)目上均表現(xiàn)出了較好的效果。到達高原24h,血漿容量開始減少,從而導致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的增加,這種血紅蛋白的升高實際上是一種假象。紅細胞數(shù)目的增加至少需要3~4天的時間,因為從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升高,到網織紅細胞釋放到血液,再到成熟為紅細胞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隨著高原訓練時間的延長,這種形式上紅細胞數(shù)量的升高是血紅蛋白升高的真正原因。血紅蛋白作為運輸氧的主要載體,它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機體內的氧供應,說明運動員的有氧代謝能力得到了提高,這是競技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三、高原訓練的注意事項
由于高原地區(qū)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因素,教練員在制定訓練計劃時要更加注意科學性和合理性的安排,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體現(xiàn)個性化的原則
每個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對高原地區(qū)的適應程度都不同,所以運動員進行高原訓練時要區(qū)別于在平原地區(qū)進行的訓練。高原訓練要充分體現(xiàn)運動員的個性化原則,區(qū)別對待,根據(jù)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對高原環(huán)境的適應程度,采用不同的訓練方法,還要把握訓練內容的復雜性和訓練的強度。
(二)注意循序漸進,階段化進行訓練
對于高原訓練要分階段進行,循序漸進。把適應訓練作為第一階段,在較低海拔進行較大運動量的訓練,要有一定強度要求的有氧耐力訓練,訓練10—15天后再上高原,讓運動員的身心都有一個適應和調整的過程。上高原后,進行系統(tǒng)訓練階段,每次訓練盡量要回復平時的訓練水平,在保證運動員生理指標正常的情況下盡量提高運動強度。第三階段就是高原訓練結束前的訓練,即賽前訓練。主要是大強度的測驗和比賽,時間是10天左右,比賽期應安排在到達低海拔的2-3天參加比賽最佳。
(三)加強運動員的醫(yī)務監(jiān)督
高原訓練中要加強運動員的醫(yī)務監(jiān)督,把營養(yǎng)和恢復作為高原訓練計劃的組成部分,注意訓練過程中的安全。在運動訓練過程中,教練員要隨時注意觀察運動員的生理變化和外部反應,注意監(jiān)測運動員的脈搏和血壓,如出現(xiàn)異常情況就要及時停止訓練以保證運動員的身體健康。另外,訓練計劃的安排要避免傷害事故的發(fā)生,場地器材檢查、布局合理、無危險物。
參考文獻:
[1] 翟豐.優(yōu)秀中長跑、馬拉松運動員高原訓練探悉[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5):99-102.
[2] 高欣,劉海平.高原訓練期間運動員身體機能生理、生化指標的評定方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