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季節(jié),我再一次來到延安,來到了梁家河。
梁家河是普通的,如同黃土高原上任何一個村莊;梁家河又不是普通的,它的山巒河川孕育了偉大的思想。
11月12日那天,我們走進梁家河村子的時候,老梁書記的三兒子指著一片山谷間的平地說,這是習總書記當年帶領(lǐng)大伙打的淤地壩,至今還在產(chǎn)糧食哩。他又指著遠處的一口井說,這也是總書記當年帶人挖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啊。一塊不起眼的石板,遮蓋住了一方窖池,這是當年陜西第一口沼氣池,“也是總書記帶領(lǐng)大伙建的”。
關(guān)于梁家河,習近平曾經(jīng)這樣說過: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里一呆就是7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
12日下午,在“梁家河精神專題研討會”上,為我們講課的是老支書石春陽,當年他與習近平一起勞動。他特別難忘的是,2015年春節(jié)前夕,習近平重回梁家河。
2015年2月13日,農(nóng)歷乙未年春節(jié)前夕,時隔40年之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陜西考察調(diào)研,第一站,到的就是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
中午時分,安靜的梁家河村一下子沸騰了。“近平回來了!”“總書記來了!”在村口一塊寫著“知青淤地壩”的石碑前,十幾位鄉(xiāng)親激動地同這位當年“能吃苦、干實事、好讀書的好后生”,現(xiàn)如今13億中國人民的領(lǐng)路人握手寒暄,歡迎他回家。
46年前,十五六歲的習近平,來到梁家河大隊,開始了他艱苦卻受益終生的插隊歲月——住窯洞、睡土炕,忍受跳蚤叮咬,與村民同吃同住,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在這里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直到1975年秋天才離開這里,將近7年時間。
眼前這塊夾在山溝里的平整田地,就是當年作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帶領(lǐng)梁家河村民和插隊知青們打壩淤地造就的良田,如今仍是村里的耕地。
那時同習近平一起勞動的石春陽,如今是梁家河村支部書記。他向總書記介紹了近年來村里開展治溝造地,利用淤地壩增加耕地面積、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情況。習近平邊聽邊同村民們回憶當年打壩淤地的場景,詳細詢問水土保持和耕地保護情況。
習近平曾經(jīng)深情地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人生處處留心皆學問。
那時,他們住的窯洞前面,山梁如刀削斧劈,直直地橫在眼前。習近平說,那可是采菊東籬下,“愕”然見南山。正是這些懸崖陡壁,磨練著我的意志。
總書記說,那時候放羊,把羊圈在一個山峁上,自己就開始看書、冥想了。
梁家河的土地和星空,帶給習近平無數(shù)的思考和感悟,也錘煉著精神境界和品質(zhì)。
1974年元月10日,公社黨委發(fā)來一份手寫的文件:“梁家河大隊黨支部:經(jīng)公社黨委1974年元月10日會議研究決定接收你隊石玉新、石風蘭、習近平三同志為中共黨員。黨齡即日起計算,特此函告。” 入黨不久,習近平就擔任了大隊黨支書。
習近平的前任支書,就是老梁書記——梁玉明。時隔40年再來梁家河,老梁書記對習近平說,中午上我家吃飯去。那天中午,習近平和石春陽、呂侯生、張衛(wèi)龐等老朋友一起,圍坐在老梁家的圓桌前,一起吃著年茶飯:油糕、雞肉、羊肉、酸菜、饸饹、南瓜……都是地道的陜北農(nóng)家普通飯菜。
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梁家河的鄉(xiāng)親們用真摯的感情,回憶著當年的一幕幕往事。
那天晚上,我們住在梁家河的窯洞里。窯洞外有一個不大的院子,站在院子里,能清晰地望見梁家河的星空。明亮的星星鑲嵌在西北黑絲絨般的夜空里,閃閃發(fā)光,熠熠生輝。
習近平曾說,我一生中對我?guī)椭畲蟮氖莾煞N人,一種就是革命老前輩,一種就是我那陜北老鄉(xiāng)。我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會,這個是最根本的。很多實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從那個時候生根發(fā)芽的,以至于到現(xiàn)在,每時每刻影響著我。
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習近平的那句話至今讓我們久久難以忘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