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瀟
“選擇了一雙怎樣的鞋,就決定了要走一條怎樣的路?!痹诓豢梢姷臅r間里作一個可見的耵聹,這或許是消費主義當(dāng)?shù)赖慕裉欤芭f物”的最大價值。
推開“無用”空間的大門,進入“百年鞋履展”展廳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策展人馬可希望將“時間”凝固于“物”的用心。
展覽的主體是一條長長的鏡面長廊,約莫二十幾米長,從空間一端的樓梯之上開始,一路鋪陳到展廳的另一端。鏡面上沾滿灰塵,沒有被擦去,卻是策展人有意為之:“百年的歷史,注定落滿塵埃。歷史只能銘記,誰也無法跨越?!?/p>
我們在討論時尚史的時候經(jīng)常說,一雙鞋子中所包含的東西,甚于一座微型博物館。當(dāng)你走進這樣的展覽,便會了解個中含義。從晚清到民國,從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新世紀(jì)的現(xiàn)在,一幅百年長卷,就這樣借助鞋子這個小小的載體,不徐不疾地展開來。
除了鞋履,展覽也詳細(xì)展出和說明了許多民間制鞋工藝,如麻鞋、虎頭鞋、千層底布鞋的制作等2
鏡面上放置著400多雙鞋子,形形色色,或新或舊:一雙繡花精細(xì)的晚清小腳鞋,纖巧若三寸金蓮,安靜地擺放在一雙粗獷的男士短靴旁邊,竟然讓人心生幾分憐惜;幾雙手工制作的虎頭鞋,樸拙可愛,宛若幾個并肩玩樂的孩童;一雙芒草打成的麻鞋,獨自擺放著,或許是一個孤身行走在鄉(xiāng)間的旅人,行路勞累,在山間涼棚里停下來,稍作歇息。
除了可以放置在博物館之物,也有一些來自于日常生活。其中令我感到熟悉的:一雙帆布白跑鞋、一雙橡膠雨鞋——這樣簡單的兩個老物件,把我?guī)Щ亓送甑牟賵龊完幱昃d綿的南方。自從來到北方之后,我便再也沒有穿過雨靴了。
馬可說:“選擇了一雙怎樣的鞋,就決定了要走一條怎樣的路。”我們所見的是鞋,卻又不是鞋。我們所見的是人,是鮮活的生命。對于崇物的人,“物”并非單純的物質(zhì),而有著生命的靈性,是靈魂與情感的存在。岡田武彥在談?wù)摗俺缥铩睍r說:“物即命,命即物,人雖為物之靈長,然一旦無物,生即不復(fù)存在。有了對物的崇敬之念,便產(chǎn)生對于生命的崇敬之念?!?/p>
“是什么樣的力量支撐著中國千千萬萬單薄瘦弱的母親,在昏黃的油燈下徹夜穿針引線,為一家老小縫制新鞋?母親熬紅了眼睛把做了好多天的老布鞋塞進孩子背包的那一刻,臉上甚至還帶著一絲羞愧,她不確定這么老土的東西對即將奔赴大城市的孩子到底是一份踏實的承載還是一個麻煩的累贅,母親從不把愛掛在嘴邊,唯有把手中的鞋底縫得越來越密、越來越厚……修補老鞋子的過程,我們的記憶被一起修補?!痹谡褂[前言之中,馬可這樣寫道。
她所希望呈現(xiàn)的,是“物”背后的風(fēng)物人情:“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院子里有棵大樹的老房子、那些清澈的溪流和連綿的遠山、那些雨后散發(fā)著大地和草木清香的風(fēng)、那些只有在記憶中封塵卻再也回不去的故鄉(xiāng)……”
有些鞋子我們或許再也不會穿,有些路我們或許再也無法走,但當(dāng)我們看到那些穿過的鞋,會想起來時路。在不可見的時間里作一個可見的耵聹,這或許是消費主義當(dāng)?shù)赖慕裉?,“舊物”的最大價值。
虎頭鞋是展覽中最吸引我注意的幾個品種之一,一來因其活潑多樣,二來因其樸拙動人。
看來小小的一雙鞋,做工卻十分復(fù)雜?;㈩^鞋由鞋底、鞋幫和鞋頭組成,需經(jīng)過剪、貼、插、刺、縫等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虎頭的不同部位,由不同顏色的線搭配而成,一針一線的差池,都會帶來不好的效果。比方說,線的顏色搭配錯了,就“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虎眼、虎眉、虎嘴、虎鼻靠針線和布縫制而成,使用的針法包括刺繡、撥花、打籽等。
為了表現(xiàn)虎的威猛,嘴、眉、鼻、眼等處,常采用粗線條勾勒,再用絨線將鞋口、虎耳、虎眼等鑲邊。除了實用功能,虎頭鞋在傳說中也被賦予了美好的愿望:老虎是百獸之王,能驅(qū)災(zāi)辟邪,家人希望穿過虎頭鞋的孩子能遠離災(zāi)難、平安健康。而今,一雙地道標(biāo)準(zhǔn)的虎頭鞋已不容易尋得。
展覽中的鞋子,是“無用”的工作人員在鄭州和開封等地尋訪而來,可見典型的鄭州樣式虎頭鞋:用兔毛點綴,顯得老虎格外威風(fēng)靈動;老虎大眼睛,眉毛上綴有小鳥;虎鼻大而突出,為石榴心形,寓意著多子多福。這些鞋出自李芝蘭奶奶之手。做鞋的手藝是李芝蘭在少女時期學(xué)的,守了五六十年。她做的虎頭鞋不賣只送——遠近鄰居誰家添了娃娃,她知道了,都要熱情地送上一雙。
而在開封杞縣,李玉英奶奶管虎頭鞋叫作“貓頭鞋”。這是當(dāng)?shù)氐慕蟹?。俗話說:“頭雙藍(取諧音攔,即攔住不夭折),二雙紅(紅能辟邪,可以免災(zāi)),三雙穿得紫落成(意即孩子在自家長大成人)?!敝两?,杞縣還保留著這樣的風(fēng)俗:姑姑做三雙不同顏色的虎頭鞋,“過九天”時送給侄兒。“想學(xué)手藝,只要有心就行,使用的工具不要那么多,一根針一個頂就能做鞋了?!?/p>
千層底布鞋,像一個時間凝固的符號,依然在一些地區(qū)的日常生活里發(fā)揮著作用。這個樸素而又扎實的物件,工序復(fù)雜,細(xì)細(xì)算來,大大小小竟然有十幾道工序:調(diào)漿糊、打袼褙、替鞋樣、納鞋底、做鞋樣、包邊……繁多程度不亞于做一雙手工皮鞋。
展覽上出現(xiàn)的千層底布鞋,出自運城市上王鄉(xiāng)垣峪村一位名叫王淑珍的阿姨之手。王淑珍今年66歲,是一位典型的山西農(nóng)村婦女。兒女成人后,她仍在忙里忙外,辛勞地伺候著幾十畝地。一有閑暇,也會操起女紅,一刻不得閑。
在垣峪村,50歲以上的婦女都會做黑面白底的千層底布鞋。然而,從上世紀(jì)80年代開始,機制膠底鞋、皮鞋、運動鞋出現(xiàn),令這門傳統(tǒng)手藝不再受歡迎。人們寧愿花上二三十塊錢,買一雙流水生產(chǎn)線生產(chǎn)的膠底鞋,也不肯耗上四五天時間,做一雙全手工的千層底布鞋。
王淑珍卻與他人不同,她舍不得這門手藝。她制作的千層底布鞋,在村里數(shù)一數(shù)二。直到現(xiàn)在,她依然記得與母親一起做針線、織布、繡花、做鞋的時光。十五六歲,她就學(xué)會了做完整的鞋,給自己做也給家人做。兄弟姐妹結(jié)婚,也幫忙做新鞋。當(dāng)?shù)亓?xí)俗,結(jié)婚10天后,媳婦回娘家停留8天。其間與娘家人一起做鞋,回去后送給夫家人。結(jié)婚那年,王淑珍和母親一起做了4雙。
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平時穿的是黑面白底的千層底布鞋,有方口、圓口、搭帶和松緊等款式。一個大人一年最少要穿10雙鞋,不管生活起居,還是下地勞動,都得靠它。男性干的重活多,費鞋,所以男鞋底往往納得比女人的厚,有時甚至多達40多層。最能看出手藝活粗細(xì)的,正是少人留意的鞋底。心靈手巧的婦女,會把鞋底納得平整結(jié)實、細(xì)密勻稱。
做鞋的第一步是貼袼褙。王淑珍使用的是20多年前自紡自染的土布。三個子女結(jié)婚后,她便不再織布了,閑置的老織布機也被兒子當(dāng)作柴火燒掉。以前,她用土布做衣服和被子,用碎布和舊衣物做鞋子?,F(xiàn)在雖不再做衣服和被子,她依然堅持使用剩余的料子做鞋?!凹{鞋底一定要用舊布,因為舊布比較軟,好納,用新布會比較費勁?!?/p>
曬好的袼褙按鞋樣剪好,填上均勻的布條,再做成包邊的底子,就可以開始納底子了。這是最廢工夫的一步:鞋底的厚度要講究,太厚則硬,穿著硌腳,太薄則容易磨穿。用三層袼褙納的布鞋底,厚度最為適中,既好納又好穿。
王淑珍習(xí)慣在納鞋底的時候,將針在頭發(fā)里捋一下。她解釋說,這樣是為了讓針頭沾上發(fā)油,更潤滑,好納底。在納鞋底的過程中,她有時會停頓一會兒,因為右手中指發(fā)麻。這樣手指發(fā)麻的狀況,已經(jīng)持續(xù)了小半年,每天發(fā)作幾次,癥狀一來,她便不好做鞋了。但這也沒令她放棄做鞋的念頭。
在她的家里,有一個特殊的筆記本,其間夾著一家人大小的鞋樣。鞋樣是用廢舊的廣告紙剪成的,一個寫著“老爸”兩個字,大約是王淑珍的兒子寫的。除了“老爸”,這本子里還有“兒子”“女兒”“孫子”……這本鞋樣書,是王淑珍最為獨特的“家譜”。
(展覽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美術(shù)館后街77號 無用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