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拉
夜晚,走在街道上,到處燈火通明;回到家中,隨手按下開關,屋內(nèi)亮如白晝?,F(xiàn)代社會,每個城市都是不夜城。你是否想過在沒有電燈的時代,先輩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他們在夜里是如何照明的呢?
實際上,原始的照明技術完全依托于明火。明火不但氣味難聞,煙霧繚繞,還很危險。從明火到電燈,我們的祖先經(jīng)歷過哪些照明工具呢?
兩頭燒的燈芯草蠟燭
在中世紀的幾百年間,“黑暗時代”里閃爍著的微弱光亮都來自于燈芯草蠟燭。人們收割燈芯草后曬干,剝?nèi)ゾG色外皮,取其木髓制成燈芯。把燈芯浸入家里廚房剩下的一些邊角料油,最好是熱乎乎的羊油,待燈芯將油吸干,一根燈芯草蠟燭就制成了。一根燈芯草蠟燭通常長30厘米,能持續(xù)燃燒15分鐘左右。當?shù)氐氖止に囌吆丸F匠制作出支架放置燈芯草蠟燭?,F(xiàn)在許多支架都已經(jīng)成為收藏品了。燈芯草蠟燭有一個有趣的特點:兩頭都能點燃。這個特點還演變成了一句諺語:蠟燭兩頭燒。比喻工作努力,廢寢忘食。
直到19世紀,農(nóng)村地區(qū)還用著燈芯草蠟燭。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景象:一根燈芯草蠟燭微弱的光芒下,幾個婦女圍坐在一起,借著點點光亮縫縫補補。只能燃燒15分鐘的燈芯草蠟燭,在人們的相互分享之下,有了別樣的意義。
難聞、多煙、可食用的動物脂蠟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就已經(jīng)掌握了制作蠟燭的方法,而歐洲人直到中世紀才掌握類似的方法,制作出動物脂蠟。13世紀時,英國有專門的蠟燭制作協(xié)會,他們挨家挨戶上門,幫忙用廚余油脂制作蠟燭。
動物脂蠟燃燒起來氣味刺鼻,煙霧彌漫。它的制作成本低,原料通常是豬油、羊油和牛油,但最好是羊油和牛油,因為豬油燃燒起來極其難聞,還冒著濃濃的黑煙。此外,在饑荒年代,還有人食用這些蠟燭充饑。
昂貴卻芬芳的蜂蠟蠟燭
公元2世紀,人們發(fā)現(xiàn)了蜂蠟可燃燒,制成了蜂蠟蠟燭。它燃燒時不會產(chǎn)生濃煙,沒有刺鼻的味道,反而有甜甜的味道。但是,這樣的蠟燭十分昂貴,只有富人能用得起,普通人大概也僅限于聽說過了。
當時,在一個家庭中,蠟燭的用量都是按計劃分配的,能省則省。一些有商業(yè)頭腦的高級士官會收集這些蠟燭頭并倒賣出去,賺點外快。
油燈:蠟燭的替代品
18世紀末,在歐洲,蠟燭的地位逐漸被燃燒液體脂肪的油燈取代。油燈由承油容器、油和導油的燈芯三部分組成。油燈燃燒的氣味同樣難聞,燃燒時同樣有層層濃煙。
另外,油燈還需要時常清潔,加油,調(diào)整。在一些大家庭,還有專門的油燈清潔室,因為用的油燈實在太多了。當時英國的比弗古堡里就有將近400盞油燈來維持古堡中人的正常生活工作。
瓦斯燈:中產(chǎn)階級標配
19世紀,瓦斯燈的出現(xiàn)實現(xiàn)了照明工具的一大飛躍。瓦斯燈既不像蠟燭一樣需要清理燃燒時流下的蠟,也不像油燈一樣需要經(jīng)常清潔或時常挑挑燈芯,相對方便。但瓦斯燈剛出現(xiàn)時,并不受歡迎,因為它會將墻壁和天花板弄臟。最開始使用瓦斯燈的是商店,后來才漸漸走入各家各戶。
瓦斯燈普及之后,人們的夜生活豐富了許多。人們在燈光下閱讀、寫作、縫紉、娛樂,后來瓦斯燈逐漸在中產(chǎn)階級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本女性雜志曾俏皮地建議女士們在白天拉上窗簾開派對,來炫耀自己家的瓦斯燈。
然而,瓦斯燈燃燒,消耗室內(nèi)大量的氧氣,使屋內(nèi)溫度十分悶熱。維多利亞時代的女士們會暈倒并不全是因為她們的裙子束胸拉得太緊了,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瓦斯搶走了她們的氧氣。此外,當時一葉蘭大受歡迎多半得益于瓦斯燈的普及,因為它是少數(shù)能夠在氧氣匱乏的情況下蓬勃生長的植物之一。
無論是蠟燭還是油燈、瓦斯燈,都有極大的安全隱患,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fā)火災。幸好,愛迪生給我們帶來了電燈。感謝電燈的出現(xiàn),我們才不用時時刻刻擔心火災,我們才有燈火通明的現(xiàn)在,我們的學習娛樂時間才能夠大大地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