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庸夫之怒,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就是脫了帽子光著腳,腦袋砸地。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同理:庸夫生個病,求醫(yī)問藥而已。
天子生個病,就得拉一大堆人倒霉。
劉邦生個疑心病,殺一撥重臣。萬歷皇帝有腿疾,幾十年不上朝。李治有風(fēng)眩,眼睛看不見,武則天就掌朝。
當(dāng)然,未必是壞事。
世上本就沒有十足的好事或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皇帝病,也是可以有好結(jié)果的。
趙云百萬軍中懷抱阿斗的事,天下皆知。妙在那年阿斗還在襁褓里,而劉備那年,已經(jīng)四十七歲了。
今時今日,有人四十七歲生兒子,鄰居道賀之余,都要私下打聽:“大叔,平時都吃點啥補身體?”甚或背地里念叨:“那真是他兒子嗎?”
劉備四十七歲之后,一發(fā)不可收拾,到他六十三歲逝世,有了三個兒子。體力確實太好了。作為對比:曹操生于公元155年,長子曹昂死于197年,而且二十歲就舉了孝廉,則曹昂起碼是177年生人,即曹操最晚二十二歲時有了兒子。
二十來歲——這才是當(dāng)時生兒子的正確年齡嘛。
但是,劉備這個生兒子晚的毛病——從結(jié)果來看,對四川,是件好事。
中國人講究多子多福。但統(tǒng)治者的兒子多了,煩惱也多。
袁紹死時,河北還在袁家手里,三位少爺內(nèi)訌,硬生生讓曹操占了便宜;劉表兩個兒子爭大小;曹操家曹丕和曹植奪嫡;孫權(quán)把自己親兒子給賜死。
劉備呢?三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劉理早逝。劉永活到了蜀漢滅亡,封了侯。阿斗穩(wěn)穩(wěn)地當(dāng)了四十一年天子。
蜀漢沒有正始之變,沒有淮南三叛,沒有孫峻政變。
安安穩(wěn)穩(wěn)地過著日子。
兒子生得晚,反而得了太平。
劉備逝世時,劉永、劉理被封了王,但無實權(quán);諸葛亮?xí)r年四十三歲,正是巔峰期;阿斗未滿十七歲,是所謂主少國疑。
但反過來:恰好因為劉禪年少,諸葛亮又在好年紀(jì),蜀漢恰好來得及讓諸葛亮掌握大權(quán)。
所謂“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xì),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吳,內(nèi)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yán)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fēng)化肅然也”。
諸葛亮是劉備之后,蜀漢事實上的君主,但他專權(quán)不失禮,光明磊落,用心持平。所以在劉備死后十二年間,蜀漢還是保持著穩(wěn)定發(fā)展。
很多人沒意識到這一點:劉備大諸葛亮二十歲。所以某種程度上,劉備簡直是將諸葛亮當(dāng)兒子看待的。
劉備是蜀漢的開國君主,諸葛亮是蜀漢事實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與立法人。他們之間的彼此信賴與坦誠,讓這個王朝有個不錯的開頭。
劉禪的年幼、劉備沒有其他強勢的兒子,客觀上促成了劉備+諸葛亮核心意志的傳達。
僅僅想象一下:如果劉備二十七歲時生了劉禪,那么,劉禪登基時將是三十七歲。
他容得下年紀(jì)相仿的諸葛亮專權(quán)嗎?未必吧。那么蜀漢會怎樣呢?不知道。
許多時代的分崩動亂,都來自接班人的順位問題。所以啊,兒子生得晚,有時反而安穩(wěn)些呢——小到家,大到天下。
(尹吉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