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起秀
秦始皇憂在匈奴
在寧夏平原上有兩條大引黃干渠,一條在黃河的東邊叫秦渠,一條在黃河的西邊叫北地西渠,現(xiàn)在人們說這兩條渠都始建于秦朝,是寧夏平原最古老的引黃灌渠。為什么大秦帝國要在這里修渠?又是誰組織修建的呢?
公元前221年,秦軍以“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磅礴氣勢一舉完成兼并6國戰(zhàn)爭。秦始皇總攬朝政,建立起了“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無上權威, 但是,有一件事讓他憂心忡忡,這就是如何阻止匈奴南下,解除對秦朝北部邊疆的嚴重威脅。
匈奴是我國古代多民族國家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他們逐水草而遷徙,“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主要活動于蒙古高原和南至陰山、北抵貝加爾湖的廣袤地區(qū)。在戰(zhàn)國時期,匈奴就不斷發(fā)動對趙、燕邊境的侵擾,趙國名將李牧選練戰(zhàn)騎武卒大破匈奴,殺匈奴10余萬騎,迫使匈奴一度不敢靠近趙國邊城。但以后由于內地兼并戰(zhàn)爭日趨激烈,趙、燕北邊的防御力量削弱,匈奴乘機占據(jù)了原屬趙國的自陰山至黃河沿岸的大片地區(qū),今日的寧夏平原也在匈奴控制范圍之內。
這天,秦始皇上朝,微笑地看著右班武將里一位氣宇軒昂的大將,說出了自己立即出師北伐匈奴的意愿。顯然秦始皇把這位將軍看成了李牧,希望他能像李牧當年那樣大破匈奴,使匈奴不敢過陰山半步。這位將軍毫不膽怯,毅然出班朗聲奏道:“臣愿統(tǒng)兵北伐,為國解憂,安定北疆!”這位將軍名叫蒙恬。他出身于名將世家,不僅武藝超群,而且熟諳兵書,在統(tǒng)一6國戰(zhàn)爭中功績顯赫。
秦始皇大喜,正要下詔命蒙恬擔綱北伐,突然聽到輕微的咳嗽聲,接著從左班文臣里步出一位文質彬彬的大臣。那位大臣諫道:“皇帝,這匈奴人一向逐水草遷徙,居無定所,因此十分不易制服。如果輕兵深入,一是糧食問題難以解決,從內地運糧不及時,就地征糧又無處可征,一旦沒有了糧食,即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攻下這些地方也守不??;二是匈奴人不善于耕作,即便俘獲了大批匈奴人也不能讓他們從事農業(yè)生產,只能殺之,而這只能加重匈奴人對我們的仇恨。總之,北伐匈奴是靡敝中國、快心匈奴的下策?!边@位大臣名叫李斯,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學者荀況的高足,為秦始皇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出謀劃策立下汗馬功勞。
秦始皇看著李斯和蒙恬,這一對被自己視為左膀右臂的文臣武將,知道他們之間有矛盾,李斯并非完全出于公心提出反對意見。但是,他冷靜一想:李斯說的也不無道理,現(xiàn)在兼并6國戰(zhàn)爭剛剛結束,大一統(tǒng)國家草創(chuàng)伊始,就對匈奴發(fā)動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確實條件還不具備。
秦始皇沉思一會兒采取了折中的辦法,一方面改變了立即北伐的決定,另一方面讓蒙恬帶兵在北疆屯戍、積極防御匈奴侵擾。
大修北疆“鄭國渠”
蒙恬心里不住嘲笑李斯,因為他想起一件往事。
戰(zhàn)國末期,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虎視眈眈,而鄰國韓國卻茍延殘喘,不堪一擊。韓國害怕被秦吞并,想出一個非常拙劣的所謂“疲秦”之計,派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鄭國為間諜入秦,游說秦國在今天的涇河和北洛河之間建設一個大灌區(qū),表面目的是發(fā)展秦國農業(yè),真實目的卻是耗盡秦國實力。秦國很快采納了這一建議,征集大量人力和物力,在鄭國主持下,開始興建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的陰謀敗露,秦王嬴政大怒,要殺鄭國。鄭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shù)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辟J為鄭國說得有理,仍然一如既往地重用鄭國,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終于完成全部工程,人稱鄭國渠。
鄭國渠渠首是一道攔河大壩,干渠布置在關中平原北緣較高位置上,沿線與冶峪、清峪、濁峪、沮漆(今石川河)等河相交,全長300多里,流經今天的涇陽、三原、高陵、富平、浦城、白水等縣,灌溉面積達4萬頃,約合今天的280萬畝。在開渠之前,這里是一片白茫茫的鹽堿地,開渠之后,經過含有大量有機質、泥沙的涇河水淤灌,改良了鹽堿地,提高了土地肥力,灌區(qū)畝產量達1鐘,約合今天的250斤,是當時黃河中游地區(qū)平均畝產量的4倍多?!妒酚洝氛f:“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也就是說,宏偉的鄭國渠工程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李斯初到秦國不久正趕上韓國“疲秦”陰謀敗露,秦宗室大臣借機攻擊客卿(在秦國做官的外國人),迫使秦王嬴政(即后來的秦始皇)下達了“逐客令”。李斯為留在秦國、保住自己官位,搜腸刮肚、引經據(jù)典給嬴政寫了一份長長的書信,才勸說嬴政回心轉意,取消了“逐客令”,也使李斯能在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舞臺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蒙恬嘲笑李斯把北伐匈奴當成了昔日韓國的“疲秦”之計,嘲笑李斯身居丞相的高位,已沒有了昔日的進取之心。
蒙恬有了在北部邊疆再建“鄭國渠”的雄心壯志,帶領30萬人馬浩浩蕩蕩奔赴前線,對氣勢洶洶的匈奴大舉反擊。在蒙恬的窮追猛打下,從匈奴手里奪回黃河兩岸的大片土地,“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接著蒙恬又開始向邊地大舉移民。這些移民與駐軍一起邊戍邊、邊屯墾,解決了大批軍隊長期駐守的糧食供應難題。寧夏平原秦渠和西渠就是那時修建的。
蒙恬還將黃河以南的土地分為44縣,設立郡縣,帶領軍民修筑長城。他巧妙地利用地形,沿黃河、陰山設立亭障要塞,北面和東面沿趙、燕的舊長城,西面利用秦昭王的舊長城,修起了西起甘肅臨洮,東到遼東,綿延1萬多里的長城。長城沿線城堡相連,烽火相望,成為北部邊疆的重要屏障。
蒙恬還率領軍民修筑起一條長約1400公里的直道。這條直道沿途經過今天的陜甘等省,穿過14個縣,直至九原郡(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寬度一般都在60米左右,沿途支線星羅棋布。秦國騎兵順著這條直道3天左右就可從首都咸陽馳抵陰山腳下。
天有不測風云
蒙恬征戰(zhàn)北疆10多年,有力地遏制了匈奴南進,名望日隆。但正應了“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一張陰謀織就的黑網正悄悄地向他頭頂移動。
蒙恬有個弟弟叫蒙毅,是位青年翹楚,由于博學多才很受秦始皇喜愛,外出則陪秦始皇同乘一輛車,居內則侍從在秦始皇的跟前。他又十分正直,有一次,中車府令(相當于皇帝的侍衛(wèi)長)趙高犯了大罪,秦始皇讓他依法懲治趙高。他不敢枉法,判了趙高死罪。但是,秦始皇顧念趙高平時做事小心翼翼、侍奉十分周到,就赦免了趙高的罪過,讓趙高繼續(xù)擔任中車府令的要職。從此,趙高與他結下了深仇大恨,心里無時不盤算著置他于死地。endprint
秦始皇有18個兒子,扶蘇為長,胡亥為末,按照慣例應立扶蘇為太子。但是,扶蘇也十分正直,因反對秦始皇焚書坑儒,觸怒了秦始皇。秦始皇就把扶蘇派往上郡(郡治在今陜西綏德縣)任蒙恬的監(jiān)軍。蒙恬在外統(tǒng)率北部邊疆大軍,蒙毅在內是皇帝的高參,如今扶蘇又成了蒙恬的監(jiān)軍,這讓趙高如芒在背,坐臥不安。趙高心機頗深,眼見秦始皇對胡亥十分喜愛,就把全部心思用在培養(yǎng)胡亥身上,夢想有朝一日胡亥接班,他手握朝權。
趙高這樣想著果然機會來了。秦始皇滅6國后,先后進行5次大規(guī)模的出巡,重要目的就是鎮(zhèn)服6國貴族,鞏固統(tǒng)治。公元前210年,他第5次出巡時,年紀已近50歲,在當時算高齡老人了,而且這次出巡的路線特別長,計劃要經過今天的陜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內蒙古等省區(qū),沿途還要渡大江、過大河、跨大海。與他朝夕相處而且居心叵測的趙高從他的舉止心態(tài)已經估計到他有不測之危,極力慫恿胡亥要求跟他出巡。秦始皇哪知是計,還以為胡亥是個孝子,于是帶上自己的老兒子以解旅途的寂寞。
秦始皇經過9個月的長途跋涉,終于走到了今天的山東省平原縣,這位老人再也支撐不住了,當他坐在渡黃河的大船上,忽覺胸口難受,一口鮮血噴涌而出,落入黃河波濤之中。秦始皇有途中病死的可能,可隨行的人誰也不敢說出真相!趙高又施一計,勸說秦始皇派蒙毅代表他返回會稽山,沿途再度祭祀山川神靈以祈福。這樣,蒙毅就要在路上耗費幾個月時光。臥床不起的秦始皇只盼自己病體盡快康復,哪知是計,揮手讓蒙毅趕快返回紹興,重登會稽山再祭大禹。
蒙毅看著日漸消瘦的秦始皇,一種不祥之兆涌上心頭,心想,大禹葬在會稽山,而皇上你呢?蒙毅一步三回頭地離開秦始皇,策馬加鞭趕奔會稽山,幻想著能早日回來再見秦始皇一面。
讓蒙毅沒有想到的是,他這一走不僅是與朝夕相伴的秦始皇永訣,而且包藏禍心的趙高正在快速編織一張黑網,迅速崛起的大秦帝國由此將迅速走向覆滅。
人間正道是滄桑
沙丘宮(在今河北廣宗縣),在歷史上非常出名,商紂王在這里設酒池肉林、狂歌濫飲,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在這里被活活餓死。不管秦始皇愿意不愿意死在沙丘宮,反正他到了這里,已經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秦始皇想到了他的繼承人問題,比較來比較去還是被自己打發(fā)到黃土高坡的長子扶蘇最適合繼承大統(tǒng),他含混地說出:“讓扶蘇與喪,會咸陽而葬?!北阋幻鼏韬?。
隨行的丞相李斯害怕天下有變,秘不發(fā)喪。而趙高認為篡權時機已經來到,他先是三勸胡亥機不可失,讓胡亥做好登基準備,接著又利用試探、說服、威脅等手段迫使李斯站在自己一邊。
這天,蒙恬剛從黃河沿岸檢查完引黃灌區(qū)回到上郡,由于制定了內地居民遷居邊地可“拜爵一級”等優(yōu)惠政策,引黃灌區(qū)一次就吸引了3萬多移民,使昔日荒涼的黃河岸邊到處炊煙裊裊、欣欣向榮。他顧不得休息,找公子扶蘇一起商量再動員內地居民向引黃灌區(qū)遷徙。
兩人談得正在高興處,忽報有圣旨到,趕忙去接旨。當聽到“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時,兩人驚得目瞪口呆。扶蘇接過劍就要自殺,蒙恬卻覺得這事蹊蹺,阻止扶蘇說:“如今只因一個使臣到來,你就想自殺,你哪里知道這不是奸詐的詭計呢?我請求你重新去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后再死也不遲!”使者在旁邊一再逼迫催促,扶蘇為人仁弱,對蒙恬說:“如果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么呢?”說完他便自殺而死。
蒙恬被押往陽周(在今陜西子長縣)囚禁起來,蒙毅從會稽山趕回來,也被囚禁在代郡(在今山西陽高縣一帶)。曾經叱咤風云的一文一武的蒙氏兄弟如今只能隔河相望,祈盼蒼天有眼,讓他們完成未竟事業(yè)。
胡亥在趙高、李斯陪伴下回到咸陽,埋葬秦始皇畢,登上皇帝寶座,是為秦二世。趙高最受秦二世寵信,擔心蒙氏兄弟卷土重來,日夜誹謗。秦二世只聽讒言,根本不接受大家的勸告,先派人去代郡殺害蒙毅。蒙毅大呼:“用道治者不殺無罪,而罰不加于無辜!”也就是說,真正用正道治國的明君從不殺害無罪的大臣,從不把刑罰加到無辜的群眾身上,慷慨就義。
秦二世又派人去陽周殺害蒙恬。那人被義憤填膺的守邊將士嚇得面如土色,哪敢向正氣凜然的蒙恬將軍動刀動槍?蒙恬大笑道:“我是30萬守邊大軍的統(tǒng)帥,現(xiàn)在雖被囚禁,只要我說背叛朝廷,還是有足夠的勢力。但我不這樣做,因為我知道應該守義而死!”長嘆幾聲又說:“我的罪是打了兇惡的匈奴、修了萬里的長城,改變了黃河兩岸的面貌??!”說完,他吞藥自殺。
趙高位高權重,成了秦二世的代言人,但仍不滿足,想做丞相,又把李斯當成了政敵。他設計陷害李斯,將李斯腰斬于咸陽。糊涂的秦二世拜趙高為丞相。從此,大秦帝國事無大小全由趙高決斷,進入了“指鹿為馬”的黑暗時代。
為抵抗農民起義大軍,趙高調守邊大軍入關與項羽決戰(zhàn),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支在蒙恬統(tǒng)率下的精銳之師變成了渙散的烏合之眾,在巨鹿被一舉全殲。匈奴趁機再次南下,奪回了被蒙恬占領的土地,包括寧夏秦渠和西渠在內的引黃灌區(qū)重新回到了放牧時代。但是,人間正道是滄桑,到了漢武帝時代寧夏引黃灌區(qū)再現(xiàn)生機。今天的寧夏引黃灌區(qū)更以“塞北江南”聞名天下,作為寧夏引黃灌溉第一人的蒙恬如果有靈,一定會含笑九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