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霞
今年75歲的陳錦祥老人,年輕時是農(nóng)技站的一名雜交水稻技術員。那時水稻品種非常多,很多種子經(jīng)過篩選被淘汰下來,其中,有部分彩色稻種十分漂亮,陳錦祥覺得丟棄太可惜,就留下了一批。
四年前,陳錦祥6歲的孫子和爸媽從外地旅游回來說:“我們看到了一片片像云朵形狀的油菜花田,特別漂亮……”小孫子眉飛色舞的樣子讓陳錦祥心中一動:“我也可以用那些彩稻,種出一幅幅漂亮的圖案??!”說干就干。可是關于種什么圖案,陳錦祥想了好幾個,總感覺缺點什么。一天,陳錦祥看電視里播放著國慶閱兵視頻,內(nèi)心涌起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心中也有了想法:種一副中國地圖。
陳錦祥找來村主任小吳,讓他幫忙畫地圖。小吳被帶到田地里時,眉毛差點皺到一起:“這么大一塊稻田?這可不像紙上那么好找比例??!”陳錦祥從地里拿出了一根竹竿遞給他:“這根竹竿有2米長,這下不難找了吧!”雖然有了尺度工具,但不是學美術專業(yè)的小吳花了3天時間,才最終定下地圖各部分位置,并繪制完成。
陳錦祥在“地圖”的外圍留出一米寬,撒上深色的彩稻種子,其他地方則全部種上普通稻谷。為了清楚地觀察圖案,他搭建了一個4米高的臺子,每隔幾天,他就會爬上去觀察。
很快就到了稻谷抽穗的時節(jié),陳錦祥田里那一副巨大的中國地圖吸引了不少鄉(xiāng)親和城里的人們,大家紛紛驚嘆于他豐富的想象力。陳錦祥十分開心,頻頻和前來參觀的人們合影,忽然有個人說:“只有一個中國地圖輪廓還是單調(diào)了點吧?能種出完整地圖才算真牛!”陳錦祥走到那個年輕人身邊,朗聲說道:“小伙子的建議好啊,再等一年,我就能讓大家看到全彩版的完整地圖!”
小吳看到陳錦祥的“地圖”竟然有如此多的人慕名來參觀,年輕的他敏銳地捕捉到了里面的商機。他迅速召開了村委會,打算在村里面劃出20畝地作為觀景田,以此帶動鄉(xiāng)村旅游的發(fā)展。他主動找到陳錦祥,商量全彩版地圖和周邊稻田的圖案設計。
有了經(jīng)驗的陳大爺,這一次將稻種的選擇、長勢、成活率,以及稻穗的色彩搭配通通考慮進來。他們通過數(shù)次實驗,終于在2017年成功種出了一副全彩版的巨型中國地圖和一副孩童戲鯉圖,周邊再配上“美麗新農(nóng)村”“喜迎十九大”等巨型大字。一陣微風吹過,這些巨型的“畫”在風中掀起一陣陣稻浪,非常漂亮。這些獨特的風景很快被來過的游客分享到“朋友圈”,一時間,村子里游人如織。陳錦祥也隨著觀景田的火爆成為了遠近皆知的名人。
每個人都應該保持一顆永遠旺盛的好奇心,才能像75歲的陳大爺,哪怕已年過古稀,一樣可以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題圖為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