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艷艷,吳保瑞,李玉青,季 飛,胡海軍
(1.山東省茌平縣農業(yè)局,茌平 252100;2.山東省茌平縣博平鎮(zhèn)農技站,茌平 252111;3.山東省茌平縣良種繁殖場,茌平 252100)
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對小麥赤霉病相對防效及產量的研究
焦艷艷1,吳保瑞1,李玉青2,季 飛1,胡海軍3
(1.山東省茌平縣農業(yè)局,茌平 252100;2.山東省茌平縣博平鎮(zhèn)農技站,茌平 252111;3.山東省茌平縣良種繁殖場,茌平 252100)
對小麥赤霉病進行了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的藥效試驗及對產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小麥揚花初期,每667 m2用藥75~150 mL,間隔7 d,連用2次施藥后19 d的相對防效達84.46%~95.16%,增產達3.75%~7.32%,防治效果明顯,對小麥安全無藥害且有一定的增產效果。
吡唑醚菌酯懸浮劑 小麥赤霉病 相對防效 產量
小麥赤霉病是世界范圍內流行的小麥病害,不僅造成小麥減產,其病穗中存在的毒素嚴重影響小麥的品質和食用安全〔1-2〕。種植抗病品種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我國目前推廣的小麥品種對小麥赤霉病的抗性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目前,化學防治仍是防治小麥赤霉病最為有效且最為普遍的重要措施。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防治小麥赤霉病主要用殺菌劑多菌靈,由于藥劑品種單一且長期使用,容易使赤霉病的病原菌產生一定的抗性[3-5]。該試驗考察25%吡唑醚菌酯SC不同濃度處理對小麥赤霉病防效及增產的影響,探究采用吡唑醚菌酯防治小麥赤霉病可推廣的防治技術。
試驗田種植小麥品種為魯原502。供試藥劑為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江蘇豐登農藥有限公司)、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江蘇藍豐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試驗地地勢平整,肥力一般,水澆條件為噴灌,能做到旱能澆,澇能排。土質為沙壤土,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1.08%,pH 7.3左右。小麥播種方式為窄幅條播,行距為23.4 cm,種植密度為40萬穗/667 m2,播種前施底肥,每667 m240 kg復合肥,返青拔節(jié)期追肥,每667 m2施尿素40 g;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澆返青水,每667 m260 m3;4月中旬澆灌漿水,每667 m260 m3。平均每667 m2產量為600~650 kg。施藥前蚜蟲125頭/百穗,未發(fā)現(xiàn)銹病、白粉病。
試驗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25%吡唑醚菌酯SC 75 mL/hm2(A)、25%吡唑醚菌酯SC 112.5 mL/hm2(B)、25%吡唑醚菌酯SC 150 mL/hm2(C)、對照藥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0 mL/hm2(D)、空白對照不施任何藥劑(CK)。每處理4次重復,隨機排列。共20個小區(qū),每小區(qū)30 m2。四周設隔離保護行。
2014年4月27日,小麥處于抽穗揚花期,用富農田衛(wèi)士(河南省富農噴霧器有限公司)16L背負式錐形霧噴頭(單個)電動噴霧器進行首次施藥;2014年5月3日,進行二次施藥,以清水噴霧作為空白對照。穗部噴霧,噴藥時由低濃度到高濃度依次噴施。
試驗期間(2014年4月25日至5月22日)日平均最高溫度33.4℃,日平均最低溫度5℃,總降雨量65.6 mm,無其他惡劣氣候因素影響。2014年4月27日第一次用藥當日最低溫13.6℃,最高溫20.7℃,日均溫15.6℃,當日及次日未下雨;5月3日第二次噴藥當日最低溫7.1℃,最高溫23.8℃,日均溫16.7℃,當日及次日未下雨。
于2014年5月22日,小麥赤霉病病情基本穩(wěn)定時,即末次用藥后19 d調查防病效果。每小區(qū)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1 m2約600穗,以感病穗面積占整個穗面積的百分率分級,記載發(fā)病穗數、總穗數和病情嚴重度,計算病穗率、病情指數和防效。小麥赤霉病病情嚴重度分級標準:0級,無?。?級,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4以下;3級,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4~1/2;5級,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2~3/4;7級,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3/4以上。
病穗率(%)=(調查病穗數/調查總穗數)×100。
病情指數(%)= 〔∑(發(fā)病級別×各級病穗數)/(調查穗數×最高病情級別)〕×100。
相對防效(%)=〔(對照區(qū)病情指數-處理區(qū)病情指數)/對照區(qū)病情指數〕×100。
利用DPSv3.01專業(yè)版,隨機區(qū)組試驗,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表1 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調查結果
表2 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防治小麥赤霉病測產結果
田間試驗全程觀察,各藥劑處理區(qū)小麥生長正常,未見明顯不良影響。用藥區(qū)小麥與對照區(qū)及空白對照區(qū)相比,長勢和穗部表現(xiàn)均未發(fā)現(xiàn)異?,F(xiàn)象,未發(fā)現(xiàn)供試藥劑對其它病害有益或有害的影響,對其它非靶標生物未發(fā)現(xiàn)有抑制或其它影響,表明供試藥劑安全性良好。
表1數據顯示,噴過藥劑的小麥赤霉病平均病指低于不施任何藥劑的空白對照,防治效果明顯。防治效果最好的是處理C,防效達95.16%;其次是處理B,防效為89.51%;最低的為處理A,防效為84.46%,3個處理之間的相對防效差異極顯著;處理A與對照藥劑的相對防效之間無顯著差異,說明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對小麥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隨著用藥量的增加而顯著提高,對作物安全,可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使用。
從表2測產可以看出,處理A、B、C較空白對照平均增產率分別為3.75%、4.93%、7.32%;處理D較空白對照平均增產為3.12%。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處理C與其他處理差異極顯著,其他處理之間無顯著差異。說明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有一定的增產作用。
本次試驗初步研究了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75 mL/hm2、112.5 mL/hm2、150 mL/hm23個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相對防效及增產,結果顯示,3個處理對小麥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150 mL/hm2的處理防效最高達95.16%,增產率為7.32%,其次為112.5 mL/hm2的處理,防效為89.51%,增產率為4.93%,最低的為75 mL/hm2的處理,防效為84.46%,增產率為3.75%;供試藥劑各處理之間的平均防效差異極顯著;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該田間試驗結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防治小麥赤霉病效果顯著,在小麥楊花初期每667 m2用該藥75~150 mL/hm2,整株噴霧,間隔7 d,連噴2次,可有效控制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危害且有一定的增產作用。
此外,因2014年小麥抽穗揚花期提前,小麥赤霉病發(fā)生較輕,病穗率較常年偏低,對小麥產量無明顯影響。因此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只在藥效上有差異,對小麥產量影響無明顯差異。
小麥赤霉病發(fā)生流行與品種、氣候、地點和病原菌密切相關[6]。在小麥抽穗揚花期如遇連陰雨天氣,田間高溫多濕,就極易造成赤霉病的流行發(fā)生[7-8]。防治小麥赤霉病是一個綜合復雜的過程,其前期的種植和田間管理也比較關鍵,另外,也要加強赤霉病的預測預報,預防其流行發(fā)生。結合目前的小麥種植品種等綜合因素考慮,今后赤霉病的防治還是以化學防治為主,主要趨勢還是“預防為主,主動出擊”。
[1]冉軍艦,徐劍宏,赫丹,等.小麥赤霉病原菌拮抗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7M1 產抗菌素的研究.微生物學通報,2016,43(11):2337~2447
[2]Wang L Y,Xie Y S,Cui Y Y,et al.Conjunctively screening of biocontrol agents(Cs)against Fusarium root rot and Fusarium head blight caused by Fusarium graminearum.Microbiological Research,2015,177:34~42
[3]王建新,周明國.小麥赤霉病菌對多菌靈抗藥性監(jiān)測技術研究.植物保護學報,2002,29(1):73~77
[4]邵振潤,周明國,仇劍波,等.2010 年小麥赤霉病發(fā)生與抗性調查研究及防控對策.農藥,2011,50(5):385~389
[5]石志琦,史建榮,陳懷谷,等.小麥赤霉病菌對多菌靈的抗藥性研究.農藥學學報,2000,2(4):22~27
[6]陳利鋒,徐敬友.農業(yè)植物病理學,南方本.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1
[7]孫泉良,葉傳偉,陳建仁.小麥赤霉病預測模型及規(guī)則的探討.浙江農業(yè)科學,2011,(1):118~119
[8]刁春友,楊榮明.2003年江蘇省小麥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探討.江蘇農業(yè)科學,2003,(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