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代以來,海南瓊海市潭門鎮(zhèn)就流傳著一本航海手冊——《更路簿》。從古至今,在南海一帶闖蕩的幾乎都是潭門人,而潭門人出海,世代都依靠這本手冊來導航,它記載了南海的200余條航行線路,以及島礁、珊瑚礁、風力、水流等信息,是一本詳盡的南海地理百科全書。
西沙群島的海水透明度達到40米,水色是透明藍,和以白沙灘、“玻璃海水”著稱的馬爾代夫不相上下。其中,全富島是西沙白沙、海水的最佳代表之一,位于永樂群島北部,面積0.02平方公里,形狀像一個扁扁的金元寶,兩側向外微張,中部凹下,有一個小湖。在海風的作用下,小島的模樣一直在變化。
全富島是一座無人島,沒有植被,主要景觀就是白沙和變幻的海水。白沙多見于熱帶、亞熱帶海域,由珊瑚、貝類等碎化后形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因此顯現(xiàn)白色。我們從母船乘沖鋒舟前往全富島,在陽光的照射下,海水呈現(xiàn)出繽紛的層次:從母船停泊處的深藍到蔚藍,再到環(huán)礁周圍的天藍、碧色……在島嶼沙堤上,隨時能看到三種以上的水色。
來到西沙群島的游客,都會在全富島參加一次升國旗儀式【簡要補充必要的背景信息及相關細節(jié)】。三沙是中國的固有領土,1974年,為反擊南越軍隊的入侵,中國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在西沙群島與南越交戰(zhàn)(西沙海戰(zhàn)),奪回珊瑚島、甘泉島、金銀島三島,此后,中國牢牢控制了西沙永樂群島的核心區(qū),為穩(wěn)定南海局勢奠定了基礎。
整個西沙群島,除了東島環(huán)礁中的高尖石是由火山角礫巖組成,其余島嶼皆是珊瑚島。鴨公島就是珊瑚島礁地質構成的典型代表。
只有光照充足、海域溫度適宜(22℃—28℃)且無污染的海域才能形成珊瑚礁,它是由造礁珊瑚和貝類、石灰藻、有孔蟲等生物分泌出的碳酸鈣骨骼堆積而成,珊瑚礁的面積逐漸擴大,就形成珊瑚島?!狙a充以下引文的出處】“早在225—230年,中國三國(吳)時期,康泰在《扶南傳》中記載了南海的珊瑚礁。南海發(fā)育的環(huán)礁頗具特色,有瀉湖全被封閉的玉琢礁;有瀉湖與外海有3個通道的華光礁;還有多通道開放式的永樂環(huán)礁,半月形全開放式的宣德環(huán)礁。永樂環(huán)礁和宣德環(huán)礁均發(fā)育有灰砂島和礁巖島,其中最大的灰砂島是永興島,面積1.85平方公里。”
鴨公島的面積只有0.01平方公里,走在島上,每一步都踩在形態(tài)各異的珊瑚石上,島上還有很多貝殼,比如像人臉那么大的硨磲殼。島上有30多戶漁民,房屋都集中在島嶼中部,四周種植樹木,屋頂壓著重重的珊瑚石,以避臺風。島中央有一個天然形成的淺湖,2016年開始成為海龜保育的一個救助點,漁民們在海上作業(yè)時遇到受傷的海龜,就帶回這里進行救助。
鴨公島目前正在進行旅游開發(fā),漁民們在魚缸里放養(yǎng)五彩斑斕的蘇眉【確認:是否為瀕危物種?】、青衣等魚種,可以現(xiàn)場為游客制作鮮美的魚湯,此外游客還可以選購各種魚干,在親歷過南海的海水、陽光、海風之后,將獨特的海洋味道帶回家分享。
在一棵據說是西沙群島最古老的海棠樹背后,我們找到了那口紅磚堆砌的清代古井。從古井向海邊走,離開中部低地,植被逐漸變得低矮,海岸上滿眼都是草海桐,它們生命力極強,折枝插地就能成活,常用于固沙防潮。
甘泉島位于永樂群島以西,整體輪廓是一個標準的橢圓形,從衛(wèi)星圖上看非常優(yōu)美:草海、桐林包圍著房舍,白色的沙堤環(huán)繞著植被,沙堤外是一圈圈呈現(xiàn)出不同水色的海水。
甘泉島周邊礁石頗多,海浪比別處略大,但這里擁有西沙群島海域極為難得的淡水資源,因此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
島上的地勢四周高,中部低洼,中部有一口淡水井,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海時稱“已得淡水,食之有甘,掘地不過大余耳,余嘗之,果甚甘美,即以名甘泉島,石豎桅,掛旗為紀念焉?!?/p>
甘泉島很早就有人類生活的痕跡,曾出土過50多件唐宋時期日常生活用的陶瓷器,包括唐代的青釉陶雙耳罐、卷沿罐,宋代的青白釉瓶、四系小罐、青釉碗、劃花大碗、蓮花紋大碗、突唇碗、粉盒等,同時發(fā)現(xiàn)的還有唐代炊具殘片、宋代泥質灰褐陶擂體殘片和宋、明時期的銅幣等。如今島上有9戶居民,像西沙群島上的其他島民一樣,他們也都是瓊海市潭門鎮(zhèn)人,每年會來這里住上數月。手握《更路簿》的潭門人,曾經世世代代在南海一帶闖蕩,他們順著海洋季風安排每年的航行,農歷十月起北風時出發(fā),第二年端午前再靠著東南風返回。傳說,明朝初年,潭門有108個漁民在南海遇險,全部葬身大海,這些漁民后來便化作神靈,稱為“108兄弟公”,專門保佑闖海耕海的后來者。三沙的許多島嶼都立有簡陋的兄弟公廟,許多潭門人出海時都曾跟著父輩祭拜108兄弟公。
和其他海域大多供奉媽祖不同,兇險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南海硬朗的海洋文化——這是一片屬于男人的海。西沙群島祭拜兄弟公的古廟也稱“孤魂廟”,廟前的對聯(lián)主要是表達兄弟情與男子漢氣概,比如“孤魂廟,孤魂渺渺;黃沙寺,碧血黃沙?!备嗜獚u上有一座建于唐宋時期的古廟,最初是以珊瑚石建造,如今已經看不出本來面目了。我們在島上遇到的潭門男人,大多長相硬朗,臉部輪廓很深,皮膚黝黑,少言寡語。
從炎熱的沙堤進入繁密樹林織成的樹陰隧道,經過一片野菜地,在一個開滿花的門框下拐個彎,就看到了一處干凈的院落,島上的居民集中住在這里。小院的地面用珊瑚石鋪出路徑,種著幾棵棕櫚樹,穿過院子,有兩排夾道的諾尼果樹,在幾乎所有熱帶地區(qū)都能看到這種樹,開白色小花,葉、根、皮和果實均能入藥。甘泉島的諾尼樹有3000—5000株,每年能帶來9—15萬元的收入。我們在島上品嘗過諾尼果煮成的汁水,果香挾裹著奶香,味道很獨特。
在一棵據說是西沙群島最古老的海棠樹背后,我們找到了那口紅磚堆砌的清代古井,【補充:更多背景信息】。從古井向海邊走,離開中部低地,植被逐漸變得低矮,海岸上滿眼都是草海桐,它們生命力極強,折枝插地就能成活,常用于固沙防潮。
甘泉島的旅游景觀豐富,唯獨缺少沙灘(當然珊瑚石沙堤也是另一種特色)。晉卿島為我們填補了這個遺憾。
晉卿島位于永樂群島東南,其所屬環(huán)礁是永樂群島中最大的。晉卿島水下礁盤大且水下淺,很適合填海造陸。
晉卿島的外形像一片樹葉,長700多米,寬300多米,面積0.21平方公里。島嶼中央密匝匝地生長著草海桐,還有一個小瀉湖,四周被高出海面3—5米的沙堤包圍,東北角伸出一個沙洲,形似葉柄。
晉卿島風浪小,沙灘沙質細軟,觸感極溫柔。傍晚時分,吹著海風,看著海水緩慢地涌上來,聽海鷗環(huán)繞沙洲不停鳴叫,讓人心生寧靜。晉卿島修建了一條環(huán)島小路,沿途生長著各類海島植物,海岸桐木質堅硬,能抗臺風;草海桐生長在珊瑚礁岸,匍匐于地面;麻楓桐常與草海桐共生,是海鳥的棲息地。
晉卿島附近有打魚、撈螺的漁場,還有大海龜【補充:更多相關信息,海洋、生態(tài)資源或景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