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
一
嗚嗚咽咽、如泣如訴。這是幽幽怨怨的羌笛聲聲。聽見這一聲聲羌笛,我眼睛里的湖水早已決堤。
我還未見過哪種獨奏樂器能把人最堅強的情感喚醒,而直抵人最柔軟的部分。
2007年初冬,我來到理縣古爾溝,那里的黑夜像一塊幕布嘩嘩地降落,四維的山,把我圍在溫泉的井底。從天而降的幕布把才見的油畫遮蔽了起來。我看見的油畫是畫家找到靈感,把所有的才思和情感精心布局成了古爾溝。深紅色、淡紅色、淺紅色、黃色、深藍色,各種色彩,統(tǒng)一在深深淺淺的紅色中,既不雜亂,還完全協(xié)調(diào),是既具象又抽象的現(xiàn)代主義畫派的油畫。質(zhì)感厚重。油畫退到了夜晚的背后。天上的雪,喝醉了,搖搖晃晃、跌跌撞撞。只聽雪簌簌有聲,鶯鶯燕燕早已過了談情說愛的歲月,不再唱歌。這古爾溝的山野只剩下萬籟俱寂。我把自己的身子淹沒在熱氣騰騰的溫泉里。似乎,這樣的場景只在等待一曲婉轉(zhuǎn)的歌喉出場。
開始的聲音就不是平鋪直敘,是開門見山。直接就是高音,像是噴涌的洪水,也像寒風(fēng)在侵襲森林。如泣如訴,如泣如訴。沒完沒了,沒完沒了。楊平的一曲羌笛把我?guī)У疆悋l(xiāng)。
后又聽過陳海元先生吹奏的羌笛。是在一次作家的培訓(xùn)活動中。羌山大漢的形象經(jīng)久不忘。
羌笛傳承人沒有幾個了。全世界能吹奏羌笛的也不過百十人。他們的演奏就堪比熊貓,變成了珍稀物種,需要提到搶救和保護的議事日程。2006年,羌笛吹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我所知道的羌笛傳承人,僅剩下屈指可數(shù)的龔代仁、陳海元、何王全、何克知、王國亨、楊平、李忠庭、白安雄、黃錦河等人。吹奏羌笛的師傅,成了可數(shù)名詞。
而這次,我在茂縣松坪溝,洗耳恭聽何王全先生吹奏的羌笛時汗不敢出。
時間已經(jīng)過了谷雨節(jié)。成都平原,農(nóng)民已經(jīng)開始拋秧移苗。二十天前到重慶,看見山城正在盛行短裙。松坪溝,柳絮開始飄舞,蒲公英開出黃色小花。到處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意境。早晨還是陽光綻開笑臉,中午卻是雪花醉滿天空。各種雪花都醉了,把醉拳展示成了紛紛揚揚的太極。
我的松坪溝,把初夏的日子過成了早春。大山脫去一層疲憊的外衣,正在踏著春天的前奏,小河踏著小鳥歌聲的節(jié)奏,正在書寫春意盎然的畫卷。我的松坪溝哦,長白海正在喚醒。墨海的硯,正拿著徽墨,一圈一圈,樂此不疲,舒活筋骨。樺林正在脫去冬裝,穿起星星點點的鵝黃色外衣。雪千千萬萬,星星點點,蜂擁而出,像出征前的沙場點兵。
篝火熊熊燃燒,把松坪溝初夏的寒意趕到九霄云外。羌族的女子,手拉著手。薩郎的歌唱起來,薩郎的舞跳起來。咂酒先敬了遠方的客人。咂酒壇邊,“監(jiān)事”拿著盅子,飲酒的竹竿插在了壇底。你要使勁咂,“監(jiān)事”在旁邊摻,你要趕在羌族同胞唱完一曲羌族民歌前,監(jiān)事盅子的溫開水剛剛能全部摻進壇里。要不然,跳薩郎的羌族姑娘會把你抬起來“篩糠”。
不知何時,何王全的一曲羌笛刺破了人們的歡聲笑語。依然是沙場秋點兵,戰(zhàn)士出征的畫面。地點仿佛在唐朝的邊關(guān),只見高適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在戍邊的城樓,聽見羌笛聲聲,一片幽怨,不知道邊關(guān)的戰(zhàn)事何時是一個盡頭。這幽幽的羌笛,從唐朝的兵營,就一直吹呀,吹呀,像永遠不停息的冷風(fēng),沿著冬天的河流,永遠找不到一個春天的影子。時間就像個老人,疲弱不堪地來到宋朝。范大老子在羌地,依然見到滿地冰霜,聽到悠悠羌笛,陣陣寒苦。溫庭筠聽到這哀怨聲聲,依然“一聲愁絕”。
二
何嘗不愁呢?羌人的笛子何嘗不愁?
從有文獻記載的歷史開始,人們可能還不懂得使用樂器,有了哀痛,還沒找到用樂器來表達情感的方式。最早的文獻甲骨文就記錄了“羌”這個唯一的部族。不過,最早的記載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之一婦好,一次帶兵一萬三千多人攻打“羌方”。商有記載的歷史,多次與“羌”發(fā)生交集,不過交集的方式也總是征戰(zhàn)。一片片甲骨文,除了占卜,祭祀,多是記錄一個詞“伐”“執(zhí)”?!氨崩舴デ肌薄拔旆デ肌薄皥?zhí)羌十人”“王呼執(zhí)羌”“往追羌”。伐后的結(jié)果是“用三百羌于丁”,把獲得的三百名戰(zhàn)俘罰為奴隸。商朝的書沒太去記錄他們自己戰(zhàn)敗的歷史,似乎可以理解,歷史總是勝利者寫的。但是這些被罰的奴隸,在忍無可忍的時候,便又形成新的反抗。
悠悠的歲月,就是一段苦河,怎么也渡不過去。這河流著的是古羌人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血液。直到秦漢時期,古羌人為了躲避戰(zhàn)爭,就一直沿著岷江的通道,向內(nèi)遷徙。到了漢代,甘青河湟地域,有了諸多羌族部落。各部落之間,也是兄弟不睦,強取豪奪。古羌的衣缽,依然盛滿的是一碗苦酒。先是居住在今天青海省貴德縣的先零羌最強大。后又被燒當(dāng)羌擊敗。正史上開始有了岷江流域羌族先祖的記錄。中央政府在岷江流域冉駹羌人聚居區(qū)設(shè)置湔氐道,設(shè)置汶山郡。中央政府加強了對現(xiàn)汶川縣及其周圍地區(qū)的管理。岷江流域的古羌人,這才定居下來,開始了“壘石為室,依山居止”的生活。
遷徙的羌人,把從河湟地區(qū)帶來的笛,一路吹奏。伴著對被迫遠離故土的思鄉(xiāng)情緒,帶著對故土上連年征戰(zhàn)的怨懟,對故去親人的思念,對情人的思戀。笛聲自然最是懂得這種內(nèi)心的凄苦和掙扎。戰(zhàn)爭中各種愁苦,疊加起來,正是羌笛綿延不絕的音符。他們是一曲曲的良藥,醫(yī)了古羌人內(nèi)心的痛楚。
這一路勞苦奔波,并不平坦。后有追兵,前有堵截。遷徙的路途,本就有戈基人先到為君。在《羌戈大戰(zhàn)》中,遷徙到岷江流域的古羌人受到神靈的眷顧和庇佑,雖沒有打敗正統(tǒng)的力量,卻讓戈基人肝腦涂地。長期的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這才定居下來,找到一塊并不富庶的土地。牧羊自然從主業(yè)走向副業(yè)。在《木姐珠和斗安珠》的時代,開始學(xué)習(xí)耕種,過上了天人合一的生活。這就有了時間繼續(xù)把笛拿來吹奏,有了時間自娛自樂,跳薩郎舞。
只不過,再吹奏時,怎么聽,即使在歡快的時節(jié),也吹奏不出歡快的情緒。嗚嗚咽咽,如泣如訴。
東漢泰山太守應(yīng)劭,應(yīng)是最早寫游記散文的作家。他較早在《風(fēng)俗通義》中記錄了羌笛:“笛,本于羌中。”“笛者,滌也…長一尺四寸,七孔。其后又有羌笛。羌笛與笛二器不同,長于古笛,有三孔,大小異故謂之雙笛?!睗h代馬融作《笛賦》:“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鳴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
中央民族大學(xué)袁炳昌先生認為今天岷江上游羌族的羌笛并非古代的羌笛而是篥。牛龍菲認為羌笛、羌管、胡笳、篥,皆是遠古始祖氣簧樂器笳發(fā)展而來的雙簧哨管樂器的同器異名。
馬融所記載的羌笛,跟今天我們看見的雙管雙簧的羌笛,大致不差了。
只不過這幽咽的聲音,一直沒有變。從漢代直到唐代、宋代至今。一直并不婉轉(zhuǎn),有點悠揚,但更多的卻是“幽咽泉流冰下灘”。兩千年來,羌笛的性格,依然流淌著河湟地域征戰(zhàn)的歷史,依然流淌著干旱河谷地域蒼茫的特色。
這聲音,自然就是愁了,自然就是怨了?!度圃姟泛扒肌弊值膬?nèi)容達165條,含“笛”字的內(nèi)容達454條,含“羌笛”的達55條。只是,在唐時的詩中,他們是不變的邊塞、月亮、征夫的意象。這種意象,唐時不變,宋時依然。
這岷江流域古羌人的后裔,繼承了古羌人的名號,也繼承了古羌人的衣缽。直至今日,這種愁和怨,也并沒有隨著時間的遠去,而稍有改變。
1933年岷江的上游,羌人居住的疊溪城發(fā)生大地震,城市頃刻淹沒在湖底,幾千羌人沒了聲息。1976年松潘發(fā)生大地震。2008年5·12汶川發(fā)生大地震。地震的中心區(qū)域,都在岷江的上游,也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區(qū)。我看見在疊溪的古城門和“蠶陵重鎮(zhèn)”的題字。李白“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蠶叢,據(jù)說就是指的這個疊溪鎮(zhèn)。山河如此破碎,如此不堪一擊。雖然可見疊溪和疊松的湖泊里重巒疊嶂的倒影,搖曳生姿。周遭的樺樹已經(jīng)在努力趕上春天的節(jié)奏。長白海里的水,順著岷江就傾瀉而下了,墨海里的墨汁,并不能去書寫石大觀和校場上干涸的高山。大山依舊裸露肌膚,地震后人們失去家園的傷痛,并不能時時刻刻寫在臉上。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卻不能短時間抹平。
那就吹吧,吹羌笛吧。嗚嗚咽咽的羌笛,如泣如訴的羌笛。雖然山里開始飄揚著春天的色彩。但要知道,時節(jié)已經(jīng)到了初夏。外面都是盛裝舞步的節(jié)奏,這里的春天是來了,也有一個春色漫山,但是腳步總有些慢。
愁啊。不是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是這初夏的時節(jié),有了枝頭在望的時節(jié),有了鳥歇枝頭的時節(jié)??墒悄憧纯窗??吹奏羌笛的何王全,臉上可有更多喜色?這個羌,像一條河,像眼前這墨海。開始還見從雪山奔涌而來的汩汩清泉匯成的瀑布、小溪。歡騰、希望,有未來。古羌是不是這樣,從弘大,因為征戰(zhàn)、遷徙而剩岷江的一縷氣息。傳承羌族文化的基因還在,可是氣息呢?民族文化豐富了祖國文化的內(nèi)涵,是祖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眼看在當(dāng)下,物質(zhì)越來越豐富,可羌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呢?似乎越來越羸弱,走到了需要搶救的邊緣。
還有幾個人會吹羌笛?寥寥數(shù)人,屈指可數(shù)。顯得后繼乏人。吹奏那么艱難,還有幾個人愿意吹奏羌笛?鼓腮換氣,一口氣吹奏一首曲子?,F(xiàn)在的社會,生活的節(jié)奏發(fā)生了變化,多數(shù)的人們,奔波于生活,你能怨他不傳承羌笛?雖然她是最能表達憂傷的樂器。
愁?何嘗不愁?不僅僅是何王全愁。愁啊愁,那就吹奏一曲羌笛,吹奏一曲氣吞山河的羌笛,吹奏一曲蕩氣回腸的羌笛。我看見笛聲,正穿越空曠的松坪溝的山巒和河谷,彌漫在漫天飛舞的夏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