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曦[貴州大學,貴陽 550025]
馬一浮《千人針》詩作鑒賞
⊙王佳曦[貴州大學,貴陽 550025]
馬一浮是現(xiàn)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既是一位哲人又是一位詩人。馬一浮富于詩情,善于詩藝,這使得他的詩具有獨特的韻味和深意。他畢生生活在詩意的世界里,其作品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學價值,而且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眾所周知,他提出“六藝之教莫先于詩”的主張,這是馬一浮處近代憂患變革中對傳統(tǒng)儒學的豐富和發(fā)展。本文將選擇其詩作《千人針》從文學與儒學思想方面予以賞析,以體會馬一浮的哲學思想和詩學境界。
六藝論 《千人針》 仁 德
馬一浮的“六藝論”是新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一浮的學術觀的主要代表,包括“六藝統(tǒng)攝一切學術”“六藝統(tǒng)攝于心”“六藝相互統(tǒng)攝”“六藝之本,即是吾人自心所具之義理”。“如實而言,須知六經(jīng)非是圣人撰造出來,而是人人自性所具之理,如非固有,圣人豈能取而興之?”故而其“六藝”概念實有著三層指向,即“六藝”之書、“六藝”之文、“六藝”之道?!傲嚒敝畷?,指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儒家六經(jīng);“六藝”之文,就是此六經(jīng)中所具體記載的知識性內(nèi)容;“六藝”之道,就是此六種典籍中所蘊含的義理,換句話說就是六經(jīng)中所賦予的價值性內(nèi)容。因此,“六藝”體系是本于人性義理的體現(xiàn),“六藝”是一切學術的統(tǒng)攝,也即“六藝”通過六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
談及馬一浮的“六藝之學”統(tǒng)攝于天下,可以了知“統(tǒng)攝”的第一層含義便是“通”。馬一浮說:“言詩則攝禮。言禮則攝樂。樂亦詩攝,書亦禮攝,易與春秋亦互相攝。如此總別不二,方名為通。”在馬一浮看來,“六藝”之間是彼此溝通的,沒有明確的不同的界限。另一層含義是“統(tǒng)”。“六藝之教,莫先于詩。于此感發(fā)興起,乃可識仁。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故一切言教皆攝于詩?!痹娫谥袊鴤鹘y(tǒng)文明和文學藝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馬一浮在運用詩詞的創(chuàng)作中將“六藝”統(tǒng)于詩詞,把統(tǒng)達于通,因而可以說這種統(tǒng)攝自然是與中國文化相系的。詩學也是馬一浮畢生的重要成就之一。
馬一浮一生直到臨終絕筆與詩人的情懷都是相即不離的,可以說是生活在詩意的世界里。在詩作中,他不僅關注大眾疾苦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更是對思想觀念、價值理想等問題有著深入的思想研究。從馬一浮對傳統(tǒng)儒家詩學思想觀念的通解來看,他不僅僅主張以儒家“六藝之學”來統(tǒng)攝一切學術,還注重儒學和佛學之間的融會貫通,甚至是各個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融會貫通,甚至在西方學說如洪水猛獸涌入的時代,馬一浮對儒家詩學堅持的基礎也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可以說他致力于將儒家詩學發(fā)展成為開放的、有活力的、包容的現(xiàn)代詩學。
從格律上講,馬一浮的詩不僅意境深遠,情感流露自然,而且符合馬一浮所主張的“格律細”。如果說詩歌的內(nèi)容是詩的靈魂,那么賦予內(nèi)容的形式便是靈魂的載體,一首詩缺少了賦予靈魂的載體,那便是索然無味了。馬一浮說:“凡事取一種方式行之者,其方式便是禮,做得恰好便是樂。如作詩,格律是禮,詩中理致便是樂?!瘪R一浮認為格律符合于禮,詩合于樂,因此詩是禮樂的合一。并且不僅是中國古典時代注重格律,在外國詩中也有抑揚高下要求,譬如十四行詩等?!案衤伞笨梢哉f是就音節(jié)音韻而言,也可以說是合于音律。因此,“格律”是詩歌符合于體和聲兩層含義的形式審美。
對馬一浮而言“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他將悲壯之情表露于字里行間。然則何謂“志”也?它和“求仁”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馬一浮說:“心之專直為志”,也就是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正顯道心,以此言志、志即仁也”。故在馬一浮看來,所謂“道志”,即“道仁”也。詩歌是眾多“道仁”方式中的一種?!霸娨缘乐荆局琳吒幸?。自感為體,感人為用?!痹隈R一浮看來,“志”即“仁”也,詩歌中“仁”的體現(xiàn)通常是通過“感”,其間情感是通過直達本心的仁心本源流露,是他的“六藝”思想的下顯。因此,在馬一浮詩學中,作為“六藝”的一支,詩是以感性的藝術形態(tài)區(qū)別于其他分支的。
《千人針》是一首長篇敘述詩,寫于1943年,“千人針”最早源于“千人結”“千人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國內(nèi)生就這種風俗,即日本女人拿著“千人針”乞針。其本意是日本女性為了激勵戰(zhàn)士的作戰(zhàn)意志,由一千個過路的女性在白布條上每人縫一針繡出圖案而成,寓意為“避彈”,保佑其武運持久,保佑戰(zhàn)士取得勝利,平安歸來。詩由此起興,諷刺抨擊了日本軍部、天皇把“千人針”當作庇佑的迷信愚昧行為,以致軍國主義深入骨髓。
《馬一浮詩話》中提到,詩,第一要胸襟大,第二要魄力厚,第三要格律細,第四要神韻高,四者備,乃足名詩。詩重中之重便是意境和情感,這些自個人胸襟自然流露而出,成為詩歌的基調(diào)。“千人針變?nèi)f人坑,尺布何能召五丁?!痹娙耸褂谩扒酸槨迸c“萬人坑”、“尺布”與“刀兵”的對比極具魄力與諷刺力?!熬灰姡瑱鸦ㄉ弦吧偃丝?,銀座歌聲夜向闌。板屋沉沉嫠婦嘆,朱旗猶夢定三韓?!庇质呛蔚让镆暼毡镜陌V夢,此間神韻出入家國情仇,放如狂士又格律細致,足見其“氣格超、韻味勝,方足名家”。
《千人針》這首詩可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從開頭“游子征衣慈母線”到“文身只是蝦夷種”,描述了日本婦女信奉“千人針”,趕制“千人針”的場面,這種行為一是對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諷刺,彼國情義忠貞卻是強加他國的暴行,故而是唾棄的反諷;后一部分從“徐福乘舟去不回”到結尾“朱旗猶夢定三韓”,描述了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殘暴事實,不僅對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重的劫難,也是一種自我毀滅。馬一浮秉承傳統(tǒng)詩人的心懷天下,痛恨戰(zhàn)爭的不義殘忍,對日本愚昧、丑態(tài)、迷信的唾棄,其間氣格超拔,韻味達古今之間,體會這種格律和韻味是真正的名家氣象。
《千人針》里,“徐福乘舟去不回,至今人愛說蓬萊。豈知富士山頭雪,終化昆明池底灰”。徐福東渡使得歷史上中國文明傳入了日本,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fā)展進步,至今成為“佳話”。歷代多有此類文化交流,而現(xiàn)在日本軍國主義深入骨髓,侵略中國,給中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性浩劫。“豈知富士山頭雪,終化昆明池底灰”,表面上以獨特的神韻、優(yōu)美的語言使人回味不盡,內(nèi)里卻是表達對日本人軍國主義與忘恩負義的痛恨譴責。馬一浮的哲學是儒家理念的“仁”“和”“禮尚往來”,表達了在人與人乃至國與國交往之間的最真誠關系。最后兩句:“板屋沉沉嫠婦嘆,朱旗猶夢定三韓?!睂懭毡緩拿髦尉S新后,處心積慮稱霸,無休止地發(fā)起對外戰(zhàn)爭,而日本婦女的丈夫們?yōu)閼?zhàn)爭而犧牲的悲慘?!鞍逦莩脸痢北磉_出失去丈夫的女人們內(nèi)心深深的悲痛,惶惶而不可終日的凄慘?!爸炱飒q夢定三韓”,描寫了這些女人們夢到昔日日本侵占華北,夢里成功取得勝利,如今不過是癡心妄想,反襯出凄涼、諷刺之感。
《千人針》這首詩在文學修辭的使用上也表現(xiàn)頗佳,其中最突出的是用典來抒情達意,幾乎句句皆典。詩中開篇“游子征衣慈母線,此是太平桑下戀”一句,引用了孟郊的《游子吟》的典故,表達了依依不舍的分別之情?!靶旄3酥廴ゲ换?,至今人愛說蓬萊”,這是引用“徐福東渡”的典故。傳說秦時徐福師承鬼谷子,后來被秦始皇派出海,載童男童女尋采仙藥,最終卻一去不返?!妒酚洝分杏涊d“徐福東渡”之事還包括從東南到蓬萊,攜帶了谷種,另有百工隨行。歐陽修作《日本刀歌》則言徐福東渡時攜帶了大量的典籍,將文明傳播到日本?!吧咄滔蠊强蛛y消,火入松心還自燎”中“蛇吞象”是出自《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中“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的典故,由此來比喻貪婪之甚。“明年《薤露》泣荒原,一例桃根隨畫槳”,《薤露》是一首挽歌,描繪的是薤上露水零零落落,漸漸干枯下來的場面。詩人慨嘆露水干了,第二天還會再落下,人的生命一旦逝去,且問又何時才能歸來?將這首挽歌用在此詩中,喻指士兵的死去??傊娙嗽诖嗽娭懈飨嗥┯饔玫?,熟巧工整,精彩堪嘆。
馬一浮創(chuàng)作詩歌所追求的境界之一是自然的表情達意,但又不缺乏含蓄之感。用典可以使得詩歌語出自然、含蓄典雅而又深刻雋永,詩中的意象和典故是抒情達意借助的載體,“情”和“意”才是核心靈魂之所在。馬一浮注重感情的表達,他說過:“感愈深者言愈摯。”馬一浮生于憂患,又承擔著對文化及儒學復興的重任。其感情真摯,不同于一般詩人的羈旅憂傷,也不是一時之哀之念亂或者獨謠孤嘆,逃脫俗世,如蟬蛻塵埃之外。馬一浮為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社會而憂心,為不幸的現(xiàn)實而感慨,所抒發(fā)的情感就自然超越于悲痛,在儒家的濟世情懷中沉淀自己的“六藝”論。由于馬一浮先生受儒學詩教的影響,他創(chuàng)造的“六藝”儒家哲學思想是偉大的。
“游子征衣慈母線,此是太平桑下戀。”“千人針”里也有敵國的家人親情,不管是慈母手中線還是征夫與妻別,不管是捐軀赴死還是“千人針”帶,這些敵國的英勇與女人的可憐反而襯出其愚昧與可悲。侵略的不義戰(zhàn)爭最終只能造成惡果自負,甚至這些對戰(zhàn)爭的幻想只能是隨夢自破,因此這是一種對日本人的戲謔式諷刺。哪怕其紅顏愛國也只會像富士山的雪,終究成為昆明湖底的灰燼罷了。因此,可以說在馬一浮的眼中,日寇侵略不過是掘墓自埋,只等幻滅來到便摧枯拉朽!而中國軍民在當時的奮勇抗戰(zhàn)又強于日本,這中間是對抗戰(zhàn)必勝的決心,也是中國文化、儒家哲學能夠復興的信心。試想自古日本是徐福東渡以來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中國在近代的戰(zhàn)爭雖敗于他國,但是其文化未輸,對于中國的未來是充滿信心的。
《千人針》這首詩中,馬一浮重在批判日本人僅靠愚昧、迷信支撐虛偽的宣傳所謂情真感人的正義主張,實質(zhì)是用來掩飾其侵略的骯臟事實。這首詩寫于日本戰(zhàn)敗之前的1943年,也算是一首“預言詩”,預言日本一定會失敗,因為它觸犯了人類的社會規(guī)律和最基本的德治理念。雖然馬一浮所崇尚的儒家思想里的“德治”,實質(zhì)是一種君對民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和統(tǒng)治,但現(xiàn)實中的“德治”強調(diào)道德這一因素在管理社會事務和統(tǒng)治國家中的作用確實重大,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誠不欺人。
在《尚書》中,“德”被看作是接受天命的前提,有“敬德”“明德”“經(jīng)德秉哲”等主張?!暗隆笔侵苋酥问赖淖罡咝牡?,是由內(nèi)心的哲思達到對天命明德的把握,這也是馬一浮接續(xù)儒學的根本理念。詩的最后兩句:“君不見,櫻花上野少人看,銀座歌聲夜向闌。板屋沉沉嫠婦嘆,朱旗猶夢定三韓?!鄙弦皺鸦m然美麗,如今卻無人觀賞。曾經(jīng)繁華的街市,歌聲也夜趨闌珊。日本處心積慮地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與詩文前段的日寇家庭的“慈母”“紅顏”呼應諷刺,“嫠婦”為丈夫戰(zhàn)死而悲痛欲絕,還做夢日本過去所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取得的勝利。詩末一方面描述因為日本肆意發(fā)動戰(zhàn)爭自身付出不可挽回的代價,另一方面反襯出日本一味迷信與自我麻痹的思想,操利刃襲友鄰的利令智昏,正是違背了天命之“德”。
總而言之,《千人針》不愧為馬一浮詩作之代表,氣格魄力傲視一代,且暗合反諷日寇的囂張氣焰。從格律用典俱為一流,審慎思來,其立于儒家文化的濟世情懷,賦予對時代的期望與德性的呼喚。他的“六藝”之道與詩學成就如星河光輝,似江河雄渾。名家之范作數(shù)量之多、成就之高,和《千人針》一樣敘述抗戰(zhàn)史實的還有《即事》(1941)、《晚望》(1941)、《廣州灣》(1943)等。這些詩歌俱為一類,描繪具體深刻,不僅批判戰(zhàn)爭,渴望和平,而且飽含對中國命運的關切,對世界命運的關切。馬一浮,作為一位造詣高深的現(xiàn)代新儒家學者,他的詩學理論和哲學思想相互滲透,相互關聯(lián)。他作為一位重視篤行實踐的詩哲型學者,終生為詩不輟,始終以積極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著自己的詩學思想。
①馬一浮:《馬一浮集(第一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頁。
②馬一?。骸恶R一浮集(第三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38頁。
③④馬一?。骸稄托詴褐v錄(卷四)·禮教緒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頁,第239頁。
⑤⑧⑨丁敬涵主編:《馬一浮詩話》,學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5頁,第2頁,第2頁。
⑥⑦⑩劉夢溪主編,馬一浮著,黃克劍、馬鏡泉編校:《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jīng)典·馬一浮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6頁,第692頁,第694頁。
[1]馬一浮.馬一浮集(第一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2]馬一浮.馬一浮集(第三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3]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卷四)·禮教緒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4]丁敬涵主編.馬一浮詩話[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5]劉夢溪主編,馬一浮著,黃克劍、馬鏡泉編校.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jīng)典·馬一浮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作 者
:王佳曦,貴州大學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倫理。編 輯
: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