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與視知覺》這本書主要是阿恩海姆運用一種心理美學的方式進行藝術批評,而這種心里美學主要是吸取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觀點,這種心理學注重外部形象與人們內心的聯(lián)系,阿恩海姆單獨用“表現(xiàn)”這一章闡釋外界形象是以一種怎樣的方式與人的內心進行“溝通”。中國古代詩人喜歡用意象在詩歌中表達情感,這種意象自身的表現(xiàn)力以及其給人的感染力與阿恩海姆所研究的表現(xiàn)不謀而合,中國詩學意象中的固定性、多義性、真實性也正是阿恩海姆所說的表現(xiàn)力存在與經驗、存在于心理、存在于結構。
關鍵詞:藝術與視知覺;表現(xiàn);意象;固定性;多義性;真實性
阿恩海姆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著作《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充分的闡釋了這種心理學觀念在藝術中的顯現(xiàn),并利用這種美學觀念對藝術批評做了深刻的闡釋。其中阿恩海姆利用一整個章節(jié)來闡釋“表現(xiàn)”,這一章內容充分體現(xiàn)了阿恩海姆這種心理學美學在文藝批評中的運用。作為一個文藝批評家,阿恩海姆的眼光沒有局限在西方,而是縱觀整個世界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而且阿恩海姆還在他的《中國古代美學與它的現(xiàn)代性》一問中闡釋了他對于中國古代美學的研究,所以用《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的“表現(xiàn)”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美學是可取的。中國傳統(tǒng)詩學中意象的分析就是詩人對直觀審美形象的瞬間審美感興,意象具有其獨特的表現(xiàn)性,讀者通過這種表現(xiàn)的內涵理解詩歌,讀懂詩人。
一、詩歌意象的固定性——表現(xiàn)性存在與經驗之中
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這本書中說道”人之所以對某些事物的事實作出一致的反應,乃是因為,這些反應都是按照同一種‘習俗或‘常規(guī)作出來的”而且作者還舉例子說人們信奉“凡是鷹鉤鼻子的人都比較勇敢”[1]只是我們根據(jù)生活經驗的一個個個例而總結出來的。阿恩海姆的這一觀點很適用于中國傳統(tǒng)詩學中的觀點,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意象有些并不是詩人牽強附會的,而是人們早已對這一意象熟知,而且只要在詩中讀到這些意象時就會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情感,所以一些意象本身就已經凝結著一些情感在里面。這種凝結在意象上的情感也是存在與中國傳統(tǒng)詩學語境之中的,如果第一個人在詩歌中用“柳”或者“長亭”寫離別詩,或許讀者并不能體會作者的用意,但是許多人,一代一代的詩人都用了這些意象時候,讀者就會明白作者想要表達離別時的傷感與依依不舍。所以詩歌中的意象除了要根據(jù)具體詩歌分析也要放在整個詩學環(huán)境中進行理解。
在中國古代詩學中,季節(jié)與詩歌意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陸機《文賦》“遵四時以嘆逝, 贍萬物而思紛 ;悲落葉于勁秋 , 喜柔條于芳春。 心懔懔以懷霜, 志眇眇而臨云”[2]中國古人非常喜歡在是各種添加季節(jié)因素,春秋意象,從《詩經》、《楚辭》以來,頻繁出現(xiàn)的是傷春、悲春、惜春、嘆春、春恨、春愁;悲秋、驚秋、秋懷、秋思等。中國古人對季節(jié)有著強烈的敏感性,這與中國古代農耕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就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詩學獨特的審美文化。在詩歌中這些自然意象已經不僅僅是自然現(xiàn)象本身了,更包含著人類本身的情感,這種情感賦予了每個意象獨特的代表性,人們讀到描寫初春時節(jié)的詩歌時候就會體會到升級盎然,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讀到暮春時節(jié)的詩歌時候就會體味到詩人感時傷春的情感,讀到描寫秋季的詩歌就會聯(lián)想到詩人傷感的情緒,這些針對特定季節(jié)特定意象所產生的情感無一不是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詩學語境所產生的,也就是阿恩海姆所說的我們日常的經驗嗎,這種經驗正是讀者在讀了一篇篇、一代代詩歌所總結出來的。
二、詩歌意象的多義性——表現(xiàn)存在于心理
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說:經驗判斷事物表現(xiàn)性具有不可靠性,作者說一些判斷或認識的不可靠性,并不是在于它們是按照社會“習俗”作出來的,而是在于,人們往往根據(jù)普風捉影得到的證據(jù),就簡單地確定了對某種事物的看法。[1]這一觀點在詩歌意象中也有所體現(xiàn),我們知道詩歌的意象并不具有絕對的固定性,可以說一些意象具有多義性,也就是說不能就意象所常用的表意來概括所有的意象,如果以偏概全不具體分析詩歌整體內容時候就跟容易誤入歧途。中國古人常說“詩無達志”就是由于詩歌意象的多義性造成的。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談到: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無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貴于詩。[3]這里所說的意象的多義性也就我們常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意象并不是固定的只有一種常用的含義,在一定的語境中意象有其固有的含義,但是就作者的境遇不同,讀者的理解不同不一樣的意象也會有不同的含義,所以分析詩歌中的意象時,不能拘泥于一個典型意象的常用意義,要就結合一定的語境一定的主題而進行闡釋,不然就如阿恩海姆說的一樣人們的經驗就具有不可靠性。
詩歌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而詩歌意象的豐富性真是詩歌這種魅力的體現(xiàn)。詩歌審美意象之所以具有多義性,就在于詩歌這種審美意象是從直接審美感性中產生的。阿恩海姆也提出“一切知覺樣式都是能動的”這些都不是固定的,所有的藝術作品所展現(xiàn)的“力”以及他的表現(xiàn)力都是可以為人的心理所感知的,“藝術的極高聲譽,就在于它能夠幫助人類去認識外部世界自身,它在人類的眼睛面前呈現(xiàn)出來的,是它能夠理解或者相信是真實的東西?!盵1]由此可見,分析任何意見藝術作品或者文學作品,都不能過于簡單化、庸俗化,“陶冶性情,別有風旨,不可以典刪、簡牘、訓詁之學為焉”[2]所以在任何一種作品分析時,不僅要考慮到客觀因素,也要考慮主觀因素,考慮一定的讀者接受一定的心理因素,這其實可是呼應了阿恩海姆利用心里美學進行藝術批評的做法。
參考文獻:
[1]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 [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1998..
[2]蕭統(tǒng).文選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王夫之.船山遺書[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謝盈紅,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