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基廣
看過原始森林的人都會為之震撼,進而心生敬畏,讓人震撼和敬畏的是原始森林的大美和大力,一種原始的力量和質(zhì)樸的美麗。原始森林里的樹木任性而長,該直的直,該彎的彎,該正的正,該斜的斜,千姿百態(tài),情態(tài)萬千。沒有兩棵樹是完全相同的。每一棵樹都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姿態(tài)在生長,連最歪斜的樹也那么自然和美妙。
孩子是天地之子,自然之子。每一個孩子就像天地間的一棵樹,各有各的秉賦,各有各的靈性,各有各的生長空間。無論怎么生長,都是在自然之中,吮吸著自然之氣在生長,每一棵樹都有它自己的一份美麗。而我們的教育在很多時候,就像一個多事的好心園丁,總想著把所有的樹木扶正、養(yǎng)直,總想著讓每一棵樹都長得粗壯、挺拔。然后制定一些標準,讓所有的樹木都按這個標準、帶著人工雕琢的痕跡生長——樹好像是越長越直,越長越壯,但卻使那些原來以各種姿態(tài)生長的樹木失去了原有的姿態(tài),也失去了本來的生命活力和靈性,甚至失去了樹木的靈魂。這種僵化單一、整齊劃一的教育,讓所有的孩子都齊刷刷地向著一個方向成長,這種人工培植和修剪的樹木,走向廣袤的原野將會無所適從——真正的教育就像一片原始森林,讓每一棵樹、每一根草在雨里生,在風里長,在陽光下呼吸。
讓孩子在童年撒點野
現(xiàn)代城市的孩子熟背《憫農(nóng)》,但沒有見過禾苗;吃過豬肉牛肉,卻沒有見過豬羊的奔跑;分不清五谷,辨不出花草,認不了飛禽走獸……孩子們與大自然之間處于一種割裂的狀態(tài),有些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患上了“自然缺失癥”。孩子的感官局限在手機、電腦、電視、網(wǎng)絡等單一的視覺使用上,其他感官逐漸退化,就可能會變成“生活的旁觀者。”
其實,大自然不僅僅是人類索取的資源體,更是人類生存的力量所在,是一切美、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與自然的割裂,不僅會使人失去對生命的體察,更可能讓人失去支撐內(nèi)心的力量。池莉說:“我們關在學校里的教育,讓孩子喪失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甚至消滅了童趣和頑皮”。大自然有一個最讓人心儀的特征,那就是原始質(zhì)樸的“野”,而“野”,也是孩子的天性,任何一個成年人,談及童年時光,都津津樂道當時的“野”。
我有一個愿望,讓校園變成“原始森林”,讓孩子們在校園里能“野”起來?;蛘哒f,把自然“搬”進校園,讓孩子們以一種自然的姿態(tài)生長,讓孩子們在觀察、體驗、參與、感悟中建立起與自然的聯(lián)系,學會責任與關愛,從小在心中埋下敬畏自然、珍視生命的種子。
讓孩子帶著問號去打獵
不同的學習有境界之分:第一重境界是“蜘蛛式學習”。蜘蛛坐而結(jié)網(wǎng),坐以待食。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產(chǎn)生“蜘蛛式”被動學習。第二重境界是“螞蟻式學習”。螞蟻終日搬運和儲存食物。當學生終日成為知識的“搬運工”,必為知識所累。第三重境界是“蜜蜂式學習”。蜜蜂廣采百花,釀粉為蜜。采花只是過程,釀蜜才是目的。真正的學習是釀花成蜜,轉(zhuǎn)知為智,轉(zhuǎn)識為慧。
當前“去問題教學”,把孩子滿腦子的“問號”教成了“句號”。讓學生帶著問號去打獵,是我們正在倡導和推行的“問導式教學法”,主要目的是變“師問生答”為“生問師導”,主要特征是“先學后導,問題先行”,主要精神是“因問而教,循問而導”。
一般的課堂,由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看似小手如林,實則在配合老師表演,是虛假繁榮,“問導式教學”由學生自學發(fā)現(xiàn)問題,老師引導學生思考,教師是一個智慧的引渡者;一般的課堂,老師拽著學生往前走,“問導式教學”老師引著學生往走,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很好的保護,興趣得到極大激發(fā),思維的深度、廣度有很大的提高;一般的課堂,老師站在前頭、學生坐在后頭,“問導式教學”讓學生走在學習前頭,站在課堂中央,變“教堂”為“學堂”,從“學會”到“會學”。
很欣賞美國作家塞林格《麥田的守望者》一書的結(jié)語。他說:“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游戲。幾千幾萬個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我呢,就站在懸崖旁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攔住。我整天就想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的守望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