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容:
歷任大學講師、雜志顧問、公共事務部副主任,已出版二十部作品?,F(xiàn)同時攻讀教育學、哲學雙博,于上海專職咨詢與寫作。
家門的隱喻:從人際邊界談起
“邊界”(boundry),是心理咨詢中一個常見的說法,說的是人與人之間仿佛存在一個透明的保護罩,并且在不同的個體組合之間,存在雙方或多方相處的最佳距離。
這個人際邊界,是一種心理界線,透明而很難被看見。有時我們不小心壓迫到他人的保護罩,使雙方的邊界縮短得太快,可能對某些人來說,他會被壓迫得喘不過氣,承受莫大的心理壓力。
好比有些人渴望溫暖,但也清楚身上的刺可能會傷害身邊的人,所以當他們和同類在一起相處,他們懂得保持安全距離,讓彼此都很舒適。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人際交往理想模式并不會一直存在。人與人的差異是如此巨大,但人卻喜歡過分放大自己對于距離的舒適感,或憑想象去論斷對他人的舒適距離。
好比養(yǎng)貓,有些人看到家里只有一只貓很孤單,于是給它找了一個伴兒。結果兩只貓反倒都不健康,身心狀況比之前落單時還糟糕。實際上,從獸醫(yī)的角度來說,貓是非常敏感的動物,也是喜歡獨居的動物。環(huán)境中增加一個新的同類,反而可能給它增加壓力。人不理解貓,人理解的只有他自己以及他眼中貓該有的樣子。
同樣這也是親密關系中的一個常見錯誤,即把伴侶視為我們的同類,卻忽略了個別的差異。我們用我們覺得好的方式,用我們一廂情愿的好意去“照顧”他們,結果卻使對方充滿壓力,產(chǎn)生情緒上的反彈。
情緒上的反彈,正是親密關系中沖突的開始。
理解上述這一套原理,我們就明白,為什么有些人將家門外的壞情緒帶進家門,會破壞家門內(nèi)的親密關系。
關鍵不在于談的是工作,而是邊界的壓迫。
工作外的情緒如何破壞親密關系?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工作只是伴侶之間交流信息的其中一部分。
就像談戀愛期間,從事IT的一方和從事文職的一方,他們之間的交流本來就會談到工作,也包括工作上的不良情緒。
也許在交往之初,因為顧及交往中的形象,一方想要呈現(xiàn)出自己優(yōu)秀的一面,所以會避免談到工作上的困擾,以免讓對方覺得自己太弱。
另一方面,交往初期,雙方可能會投入比較多的時間去為每一次約會做設計,這也降低了暴露工作情緒的機會。
然而進入婚姻后,談到工作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更何況若是在競爭激烈的一線城市,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和生活開銷,多的是雙薪家庭,雙方回到家,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做工作上的分享。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學者柯林斯和米勒(Collins & Miller, 1994)的研究顯示,雙方關系越親密,彼此自我暴露的比重就越多。
當人們朝九晚五,一天除了工作就是家庭,能聊的事情自然工作居多,而說得越多,并不見得就會給關系帶來困擾。
相反地,有些親密關系的破滅,就是因為其中一方隱瞞太多,自我暴露太少,反而導致雙方互相了解的信息不夠,關系便逐漸疏遠。
所以壓迫到邊界的,并非是工作議題,而是“我們怎么表達”工作中的遭遇。
比如我們談到的,多是工作中的趣事,那么這并不會對我們的關系帶來破壞,甚至反而能分享積極正面的愉悅感。
真正讓人難受的,除傳遞“過多”的負面情緒外,或許是“以粗暴的方式”進行傳遞。
譬如當兩只刺猬生活在一起,其中一只刺猬揚起了刺,那么另一方為了避免受傷,勢必得拉開雙方的距離。如果只是兩只刺猬懂得收斂起刺,那么他們的距離可以靠得足夠近,甚至可以抱團取暖。
化危機為轉機,壞情緒對親密關系的增益
正如拉開距離是為了避免受傷,人際之間的邊界,其存在的意義不是破壞關系,而是幫助每個人保護自己的心靈。
邊界是彈性的、動態(tài)的,可以為我們所控,因此我們不必粗暴地將工作里的情緒隔絕在家門之外,擔心我們帶回工作上的負面情緒,會破壞我們的關系。
同樣地,若是能加以控制,學會溫柔地分享,帶點壞情緒回家,反能成為增進關系的動力:
1.用“分享”的心態(tài),而不僅是“抱怨”的心態(tài)。如果我們把另一半視為垃圾桶,我們能做的就只是丟垃圾。如果我們把另一半視為伙伴,期待他的回饋,那么我們可以用討論的方式,去求得對方的回饋,而不是一股腦兒地把我們想丟的都丟了,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當壞情緒帶來雙方的互動與討論,反而能使壞情緒成為“溝通的議題”,超越情緒發(fā)泄的層次。
2.專注溝通,切合主題。研究婚姻多年的美國心理學家戈特曼,他發(fā)現(xiàn)許多伴侶溝通不良的原因,在于他們談話經(jīng)?!捌x主題”(off-bean)。譬如有些人抱怨工作,他真正要溝通的主題可能不是工作,而是希望伴侶不是把自己當提款機。
或者明明其中一方的原意,是想好好討論傾聽另一方的工作情緒,卻在傾聽中突然反過來抱怨對方的不是,那么問題轉來轉去,沒有人在當中得到真正的傾聽,也沒有開啟真正的溝通,更甭談情緒的滿足。
3.尋找替代滿意度的“硬幣”。一般人常常過分強調相處中的“滿意度”,忽略了其他因素。滿意度并不等同于快樂的程度,更多的是反應在關系中依賴對方的程度,假使在一起很痛苦,分開更痛苦,那么依賴反而會加深。這并是說這類人特別自虐,而是壞情緒盡管可能對關系造成傷害,卻可能通過某種替代方式,加強關系的黏著度,如同把硬幣放進投幣機,能換到我們想要的飲料。
因此,當我們在談帶進家門的壞情緒,如果我們能找到替代的方案,那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伴侶關系仍能維系。譬如有些人抱怨工作,但是抱怨之后他也懂得給予補償,如果這個補償切中對方的需要,那么這個關系或許表面上看危機重重,實際上卻很安定。
伴侶關系中,往往傷害我們最深的,是我們最在乎的議題。而最在乎的議題,反過來說,可能也是帶給我們最大快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