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園茶香 陳思蒙
這天的上海是不能再明媚的晴空,藏身西岸藝術中心的例園茶室也一派暖景溶溶的暮春氣象。建筑師柳亦春站在茶室庭院明明滅滅的新綠春光中欣賞自己的作品,即便不是他最愛的雨天,這處從“例外”辦公樓旁辟出來的茶空間還是呈現出它作為主人精神寄所的特質——這也是柳亦春的收獲,“讓我第一次發(fā)覺一個空間的氣味的重要性”。在茶室這樣的空間里,不論木香、茶香,還是花香、墨香,都要天然,再添一味人文的書香,便是圓滿。
“開始時,這個茶室就是跟書房一起想的。”例外探尋東方美學文化,例外創(chuàng)辦人毛繼鴻也愛回溯中國傳統的本源,“所以我建議與其把這里作為普通的員工休息區(qū),不如做一個茶室和庭院更能與主人對應?!庇谑桥c七月合作社的創(chuàng)辦人、庭院設計師康恒討論,將茶室建筑落位在院子后方,“盡量靠近這里唯一一棵原生植物——高大的泡桐。”泡桐此刻正開著白紫色花朵,飄起陣陣香風,與它90厘米的直徑和十數米的高度相比,占地面積不足40平方米的茶室顯得很是小巧,而它們彼此間的距離和尺度關系剛剛好親密共生,仿佛已經彼此守望了好久。茶室與圍墻之間,因為這棵樹的體量而保持著一段距離,這就簡單圍合出一塊后院的感覺,人在其中不論坐哪邊,都能覽盡前后風光?!案兄x柳老師將門前這片區(qū)域留給了庭院,”康恒年輕,言語間卻自有沉穩(wěn)的邏輯,“建筑師和庭院設計師之間總有點甜蜜的‘齟齬’,柳老師希望盡量讓建筑看起來大一些,我卻希望盡量讓建筑看起來小一些,這樣它就好像融進了這個庭院似的。”
事實上,柳亦春的確為這位后生留出了盡量大的造園空間,110平方米的面積中,茶室建筑的屋頂覆蓋只有40多平方米,室內面積更是縮到了19平方米?!澳銋s不會感到局促和壓迫。”這要拜茶室四周的落地玻璃所賜,通透的玻璃最大化地將前后庭院景色引入室內,而坡屋頂的設置正好將室內人的視線壓低到適宜的高度上,引導其目光欣賞最美角度的庭院?!爸袊膫鹘y建筑跟庭院之間都會有個過渡空間,我利用這個屋檐的延伸制造出一片檐下區(qū)域,它介于室內外之間,恰好鋪墊了內外風景,也從視覺上擴大了室內的感覺?!睈塾晏斓乃€在此設計了一片坐榻板,讓人在雨天也有可停留的室外空間,甚至“為了雨滴的效果,這個屋檐也特別設計過?!睂毠?jié)的關注和把控磨出了例園的體貼,身在其中,總不想離開。
因為占地面積要盡量縮小,柳亦春在一開初就為這個茶室定下了“漂浮”的概念。從地面挑起一個混凝土基座,定出茶室的尺幅,庭院實際從基座下穿過,從前院看后院,視線一定要穿過茶室的玻璃墻,那茶室也仿若成了庭院景色的一部分。而茶室內部雖然占地面積小,但空間往上又做出了拓寬的橫向發(fā)展,最后到頂部收歸統一,“就像人,腳底的面積很小,住上身體占據的空間慢慢變大,最后到頭部又縮小,這個空間實際就是有這樣一個人體的隱喻在里頭?!彼栽谶@19平方米的天地內,我們或站或坐都覺得自在,甚至想撐開雙手也不為難。
又因為這個茶室是個只會存在5年的“臨時建筑”,在材料選擇上需要盡量輕巧,所以柳亦春選擇用6cm*6cm的鋼管來作為整體結構支撐。這個經過反復推敲來的尺寸跟普通家具的桌腿差不多,幾乎已是視覺與功能平衡后的極限值,“我就是通過這種架構的方式,通過縮小建筑支撐的尺寸而使它家具化,以令得建筑、家具跟人體的關系更加親密。”同時,又因為這個尺寸的鋼管結構在整個建筑內統一使用,于是其結構本身也變成線條式的空間構圖,在功能之外又被抽象為茶室視覺風格之一種。為此,柳亦春還專門設計了與之搭配的老榆木家具,“片段式使用了明式家具里的一種特殊榫卯結構,把它變成桌腿和桌面之間的設計,用得寫意一點,既能與茶室氛圍吻合,又不至于太沉重。”也是在把原本挑選的竹膠板材料下決心全換成老榆木的過程中,他體會到了氣味的重要性?!笆┕r正值梅雨季,竹膠板進來一天就全長了綠毛,而且總有股化工粘合的味道。正好我家做書架時找到一家老榆木廠,素}生就把這里的竹膠板都換成老榆木。等我再進來,那股老木頭的香氣簡直讓我不想離開了,手摸在木料上面,自然就有股身體上的親近。”這也促使他開始思考所謂“高品質”的定義,“或許并不是要用多昂貴的材料,而是通過更溯源的思考來達成的。我們通過選擇一些跟人體親近的東西,在傳統材質和工業(yè)化的東西之間尋得一個平衡,用樸素的材質來達到一個美好的空間效果,給人一種精神上的喘息,這應該是當下要提倡的。”
龍吟茶煙細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橫。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第一眼,顧憶就被這里的山水自然與無邊水面打動。在這里建茶空間,他的要求是從物質到精神都要最大化打開——擁抱自然、融入大化,茶從來不是排他的。
繞過南京市區(qū)的端莊繁華,來到江寧緩山遲水的郊外,循著漉濕的石階逶迤而上,在江南的細雨迷蒙中見到龍吟山房那一刻,有種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的親切。在此時此地品茶,不要千帆過盡的老普洱,不要劍氣逼人的正巖茶,一盞本地的“雨花”飲過,正見到面前這大片無邊界水景面上有微雨漣漪、燕子雙飛。
顧憶當初正是被這一片銜遠山而接近廬的水面所打動,應承下這處茶空間的設計——“第一次看到這處水面時,人一下就安靜了。”與不少人認為茶空間要越私密越好的想法相反,他為這里定下了“盡量打開,迎接自然”的設計基調。作為一位長期在非洲工作過的設計師,咖啡的濃醇從未替代得了茶葉的清遠。自然山川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就是他最動人的鄉(xiāng)愁,在咖啡里品不到的詩詞日月,在茶中卻自有一葉三干的深意。“我理解的茶空間最好就是跟自然結合在一起,有條件的就盡量接近、深入自然,內在空間則要盡量打開,與自然連接?!彼运麑⒅饕嫴鑵^(qū)安置在一層臨窗的地方,大面積的落地玻璃窗將近水與遠山統統納入視野,而特意在水面上保留下來的一棵紅楓樹,從不同位置能看到不同角度的裊娜,風起影婆娑,水面上和倒影里的枝葉相映,恰如這草色深淺的山水眉眼處,一點留香的花鈿。光是臨窗遠觀還不夠,顧憶還故意在這片水面中央設計了一處茶亭,簡單置上茶具就能如入無人之境地飲下這被細雨淋濕的流光。
據現實條件所限,龍吟山房在建筑結構上不能做大修改,于是顧憶便用上自己最愛的材料——“竹”。用細竹來掩住他最不滿意的建筑外立面,風移影動,恰好取了“鳳尾森森,龍吟細細”之意來應山房之名。二層空間,可茶可餐,但因為開窗方式和尺度的問題,無法將外景與自然光引入到最完美。他便用竹竿做出一個室內結構裝飾,并用同樣的竹竿對剖之后鋪在一二層之間的房檐上,以制造出室內與室外的過渡感和延伸性。室內的竹是裝飾,對應到室外的竹是景觀,再銜接起這竹屋檐下的水面和水面盡頭的黛山、青天、浮云……室內的有限也就融入到自然的無限中去,而這無限的自然牽起的更是中國人千古一瞬的人文詩情。
將這自然與人文融入水中,一杯飲下的,便是茶?!霸诜侵奚盍耸畮啄?,有兩個習慣總能讓我找到‘家’:聽鄧麗君的歌和喝中國茶?!彼灶檻浺恢焙炔?、愛茶,也在非洲當時極其有限、艱苦的條件下為自己建了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茶室。“那是在安哥拉做一個大工廠項目時,工期只有半年,我們就在當地建了一個臨時指揮部,挨著他們的母親河。當時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空間都是用集裝箱臨時搭建的,辦公室是一個集裝箱,臥室是一個集裝箱,食堂、洗手間都各自在一個集裝箱中固定裝配好。我們每到一地,就把這些集裝箱吊裝過去,圍合成一個小院落,接上發(fā)電機和水箱就開始運轉工作……”那一次,安哥拉母親河邊水草豐美的景象讓顧憶深深動容,于是便“私心”去多要了一個小小的條形集裝箱,放置在河邊,一半在陸地上,一半懸在河面上,“取掉河面那一頭的集裝箱門板,再用幾根日光燈管一線連接起來,營造出從空間頂部割開一條口而漏入日光的景象,最后把集裝箱外立面刷成與周遭環(huán)境相融合的灰綠色,便成了我跟自己獨處的茶室?!彪S著工程的結束,這個小小的茶室也結束了自己半年的存在,“可惜,一張照片也沒留下?!彼嬃艘豢诓瑁晁疂櫇袼挠洃?,舉杯應物倒也是種生命風光。古人講究,茶空間是一切美好之物來相聚的場所,美好在此匯集,時光也在此消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空間便也是一種“空”,“那么,茶還在,照片留不留也無所謂了”。
2013年回國,顧憶發(fā)現國內的茶有點被過度神化的跡象。不論什么茶,大家都要先講夠了故事才能喝一口?!拔沂且粋€唯物主義者,我不聽故事,只喝茶?!敝袊栉禐榇笥^,既是優(yōu)勢又易引紛雜。于是,回國后他便去學了茶葉審評,“只為知道一款茶到底對不對,也學習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泡出一壺好喝的茶?!痹谒闹?,茶沒有好壞,只有好惡,不必把科學的東西神學化,“尤其是在大陸,有評判標準總勝過沒有標準?!蓖瑯拥?,他認為這片樹葉的故事要繼續(xù)講下去,希望還在年輕人身上?!昂芏嗳藛栁椰F在的90后還喝茶嗎?那我就要反問,為什么他們現在不喝茶了?因為他們不喜歡喝燙的東西,因為他們習慣了喝咖啡,因為他們走進一個茶空間會覺得不舒服……”他還記得自己曾遇到過的一位90后侍茶師,第一次就給他泡了一種從未喝過的茶,“他在鳳凰單叢里加了一滴蜂蜜、半罐蘇打,把我們傳統的茶變成了氣泡單叢,而且是冰的。我喝起來覺得好像更好了,這個氣泡把單叢的香氣帶動得更好,讓這款古老的茶葉活躍了起來……”所以面對疑問,他總是篤定地說很多90后其實已經開始喝茶了,只是他們不像我們這樣喝茶,他們用更科學、更簡單的方式喝茶——萃取的方式。“這種方式很西方,其中也必然有一些遺憾和丟失,但不一定就不好。給年輕人多一個選擇總比讓他們不想去接觸茶要好。而且我覺得喝茶就應該是這樣的,是開放的,空間要打開、思維要打開,心更要打開。”
他自己卻愿意長長久久地作一個用傳統方式去泡茶、品茶、愛茶的悠游者,自由自在、隨遇而安地喝一杯茶?!艾F在,每晚等我家寶寶睡著之后,我都會在陽臺上的茶室里喝一小時茶。那段時間是可以不說話的,去感覺那個茶湯,動作自然就會慢下來。這一半是我在慢慢泡茶,那一半是寶寶的尿布在曬桿上晾著,挺好?!鼻О倌陙恚袊藦奈粗袛噙^喝茶?;蛟S我們現在講傳統生活美學的回歸,茶會是率先進入的領域。在歷史年煙的浮沉中,總有一縷茶碧色的存在,正是這一縷碧色的茶煙,從每日生活的細碎里為我們騰出了一小塊精神留白,讓我們伴著陣陣茶香,將中國人的日子自然自在地過下去。
一茶一陶然
來到武夷山,青山秀水間卻有峻烈茶風。而“陶然有山”用自己的設計語言將這份茶香連接起的自然與人文世界納入我們的眼底、心上,共君一茶一陶然。
白樂天說:“待到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但自古能醉人的不僅是美酒,還有好茶。走進武夷山腳下的下梅古村,數百年前經由晉商牽起的那條貫通“中蒙俄”的萬里茶路起點的那份興盛,依稀還在緩慢的時間里閃光。好山好水養(yǎng)出空氣中充盈的茶香,與杏花微雨江南的淡遠茶味不同,武夷山區(qū)的茶自古就有種從懸崖巖縫里汲取天地況味的勁烈。來這里作客,所有的待客之道盡在一杯好茶。
當年在商場上遇挫的吳姐因意外在此逗留,飲得這樣一杯好茶,“什么滋味都在里面了,還要再走么?”于是這個爽氣的四川女人依緣接下這處茶廠,將它改造成茶主題的設計酒店——陶然有山,圓了自己的一場“紅塵客棧”夢?!安栉?、茶氣里也有丘壑、有陶然”,她不用閉門,即是深山。而找到設計師顧憶則要感謝一幅“雞鳴茶樹顛”的風趣場景?!邦櫪蠋煹降哪翘煲咽屈S昏,他走進院子,只見后山緩坡上那棵老樅水仙茶樹棲著一樹的走地雞……”就是這個日常情景,在1000多年前讓五柳先生動容,也讓顧憶生情。
這是一個低預算、高要求的設計挑戰(zhàn),原本茶廠的徽派建筑無法改動,顧憶與造景設計師商量后,決定就地做些空間上的騰挪——原本用作停車場的內院被整個改為一片水景。茶廠建筑與員工宿舍樓本身圍合成L形,夾角正對山坡,如今山坡與建筑之間被置上一片水景,倒影悠悠,有水則靈,同時也有效地緩解了主樓西曬可能帶來的心理焦躁感。吳姐對原本的建筑最不滿意之處就是酒店進口的那個大上坡,“感覺氣不通,不易進門,風水自然不會好”。設計師便采用迂回的方式,設計出有櫻花迎客的小巧入口,幾級臺階夾著一路修竹,踏石階蜿蜒而行,方來到疏朗的大廳,既巧妙化解了坡度問題,又利用植物營造氛圍,令來者更多了一分沉靜的茶心。
“在這里,最好的位置都要留給茶”。建筑一層緣中庭水景設置為品茶區(qū)。“原本這里是茶廠通透到底的制茶車間,我們設想做出圓洞門相套疊的層次感”,顧憶如是說。但實際施工起來才發(fā)現因老樓的承重梁問題,這些圓門無法開在同一條直線上,無奈只得將每個洞門左右易置,沒想到竟呈現出如今這般錯落如夢的效果?!耙驗槲倚欧鸾?,當初就跟顧老師商量要用圓的形象和意象。因緣際會讓這些洞門出現如今意外的美麗,也是一段好因緣啊?!眳墙闼鶒鄣摹皥A”不僅在一層茶區(qū)出現,還在套房的墻面以透明圓窗的形式出現。正對梅溪與遠山的墻上嵌入如此一幅圓滿的山水圖,就手就能用主人備好的老茶器泡上一泡后院茶山上的大紅袍,生活還要何求?
后院的茶山不僅為前面的空間所借景,也是跟茶距離更近的地方,半山腰的平臺既能俯視地面水景,又能仰望遠山含煙,設計師將兩處泡池安置于此——不僅在壺中能泡大紅袍,還能在浴池中泡大紅袍,舌尖和身體都能親近如此好茶,同一個“泡”字,同樣用山泉水,卻是兩樣不同的奢侈。繼續(xù)住上,山路開始變得陡峭逼仄,蜿蜒過后只見一處用竹竿和木板搭出最簡單結構的茶亭。在此席地而坐,近水、長溪、遠山、明月皆入胸懷,所以設計師說:“原本的設計念想到此都打消了,最簡單寫意的結構足以。在這樣的曠遠開闊中飲同樣傾向用樸素材質達成詩意效果的還有康恒。作為日本造園大師枡野俊明唯一的中國弟子,他在工作中的專精狀態(tài)曾深深打動柳亦春。“庭院造景我不是要它美,而是重在營造氛圍”,康恒如是說。作為一個非日常空間,茶室庭院必備摒除來客繁雜世心的作用,“所以我不希望客人進門后就能把整個空間一眼望盡,或直接就跨進了茶室里”。入口處用幾棵羅漢竹掩映,順碎石小路蜿蜒前行,新綠、粉白、春紅、幽碧……曲徑通幽、花木扶蘇,就連腳底的感受也從都會里的人工平滑進入到山野的自然崎嶇?!叭绱艘粊?,人們從門外的嘈雜環(huán)境進入庭院,隨著庭院設定的路線,動作和心境都逐漸慢下來、靜下去,之后再進入茶室,心情好像也被設計好了一般,漸進式地被進入了茶的氛圍里?!笨岛阍谧羁拷枋业囊曇八暗?:7的位置上種上了一棵綠萼梅,它作為茶室的近景,也是整個庭院的高點和視覺重點,遙想它在冬日里開滿點點白花,倒是無雪也動人。兩棵雞爪榭在秋天會自然轉紅,作為庭院的中景再適合不過,而門口的羅漢竹則作為遠景來拉開空間尺度,以制造景深感。堆坡的運用也是循跡自然,“就是利用它做出一些地形變化,感覺更接近自然?!笨岛阒赃x擇苔蘚來作為主要的地面植被不僅因為它的服地性好,也是希望利用這種原本長在山蔭中的植物營造出一種閉門即是深山的超脫感。王維所謂“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沒有一字說理,卻全然是通透禪心,“中國人很有意思,只是小小一個苔蘚,已經被賦予那么多人文內涵,看到它你就想到東方的空靈山野,所以茶室也好,庭院也好,其實都是要讓人先回到自我,再忘我?!绷啻汉涂岛阈闹械牟杩臻g和庭院也正是這樣一個予人時間與空間去思考本真、回溯源流、向往樸素的地方,它能夠引導人去尋回對季節(jié)和自然的敏感,這種由四季輪轉帶來的審美又跟四季不同的茶對應起來,譬如此時此刻在春日庭院的新綠中飲一杯明前龍井,“又譬如冬天,綠萼梅開得點點如雪片,我們在茶室內捧一杯溫暖的大紅袍”,康恒通過這庭院要做的正是引導來人感受季節(jié)、感受自然、感受茶。
柳亦春因為體質關系不常喝茶,但架不住朋友推薦,從白茶開始,到現在“喝到一款古樹紅茶,真有神清氣爽之感?!彼嘈琶總€人都能找到與自己生命對應的那款茶,“因為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他愛在雨天來這里,靜下心,打開思緒,感受自然的香氣,“所有東西,庭院、建筑、植物,仿佛都揉到一起,沉了下來”,又因有了水光,整個調子好像被打濕而暗了下來,可暗的地方又有粼粼的高光,“那個時刻也是大有詩意的?!辈皇敲總€人都能避得開紅塵,但我們終究都能找到一條路徑回歸自然、本心,而茶正給我們留下了一扇窗。一杯茶,無憾!無憾!”寫意也正好應了主人吳姐要“在半山上當個半仙”的玩笑和真心?!伴_始這個茶亭是我私心要留給自己的,在這一片區(qū)域的制高點上,只要這方寸之地屬于我,那山川日月都是我的了?!钡约翰幌О釥t搬炭在此擺茶席獨飲之后,舉杯邀得明月,低頭還是但愿與來者分享?!霸敢鈦泶孙嬕槐璧娜硕紤撚袡嗬栽趤硗嬕槐]有什么東西是非我不可的,也沒有什么東西是只能屬于我的,我想這應該是愛茶人的胸襟?!眳墙闩莶璧膭幼骼涓纱?、不綿不軟,跟武夷巖茶的性格正是刀劍之配。
當年吳姐做貿易,觥籌交錯、無限風光。之后到了武夷山區(qū),人人泡茶,她也開始學。泡得愈多喝得愈深,喝得愈深泡得愈好?!安恢挥X間,跟身邊茶仙級的朋友整日‘泡’在一起,自己也變成“茶鬼”了?!焙葞r茶、喝老茶、喝陳茶……到如今有了陶然有山,她反而愛上每一口干凈的茶。2012年商場上遭遇挫折,她方回想起年輕時“要在40歲退休,開一間自己的設計酒店來品茶”的愿望。2014年在武夷山下開第一家酒店時,她正好40歲?!暗谝患揖频觊_在景區(qū)里,還是嫌不夠靜。當時心里就想要一個在山里頭,有茶園圍繞的空間。沒承想最后找到這里,不僅有茶山,還有茶廠。這也是我跟茶的緣分吧。”而作為設計師的顧憶也在茶的世界里經歷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過程?!捌米霾杩臻g是因為自己愛茶。愛茶之初尤愛追香氣,當時迷戀一款‘宋種’,后來學過茶葉審評,才知道很多所謂香氣,都是通過人工合成的。那么回到茶的本身,我們要飲的該是茶味而非香味。”這茶味不單單指口感,還有這口感背后的一片自然風光。而作為自古以來中國最重要的茶區(qū)之一,武夷山打動我們的正在于干百年來一直沒有斷裂的自然鏈——有茶、有竹、有農作物,“還有住了一樹的雞”!吳姐和顧憶都對此場景忍俊不禁,但也正是這個再自然、再家常不過的情景,成為當下世代里的奢望。
而茶從來不只是品其味,它連起中國人的山川日月,映現出中國人的詩與傳奇,也對照著中國人的生命起伏。正如春花、夏蔭、秋月、冬雪的各盡其美,龍井、毛峰、普洱、肉桂,乃至天地間千萬種不同的茶都有它們各自的對應。當我們站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或許尋香,或許重韻,或許貪甘,也或許獨愛那份質樸……中國茶的千姿百態(tài)中蘊藏的正是不同風光的人生映現。而在武夷山,丹霞地貌造就的獨特巖粒土壤使得越是狹窄的山谷和危險的崖邊越是能生出好茶。茶樹的根系緊緊在巖粒中扎根,汲取雨水沖刷來的養(yǎng)分,因為生長艱辛,更要活得盡興,這是由茶及人,也是從人到茶的道理。所以站在這方水土上,不必多言,一切盡在茶中。
尋隱者而遇
這不是一個尋常的茶故事。我們
在武夷山中跋涉,繞過九曲溪、轉過山石陡崖、穿過迷之深林、踏過無人野徑,才來到這處天地山川構建的“茶空間”。
只是我們比賈島幸運,尋訪的隱者恰好在云深處與我們不期而遇。
踏上武夷尋茶之旅的第一步就充滿了東方仙氣。特別是我們這次的尋訪對象還是道人、隱者。與1000多年前尋隱者不遇的中唐詩人賈島相比,我們希望今天能多一些運氣。只是行前恐怕有人要問:現在還有真正的道人、隱者嗎?我曾跟《空谷幽蘭》的作者、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聊起這個話題,他說到一個有趣現象——現在鐘南山上仍有茅棚七干,但并非每個來此遁世的人都會獲得供養(yǎng),只有那些“孤苦伶仃”堅持了至少一年以上仍道心不改的隱士才能贏得尊重。自古,談中國文化,有一個族群不得不提——隱士,或稱道人。他們神秘、令人欽羨,也教人不解。神秘是因為距離我們“遠”;欽羨是因為都市人總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掙扎,唯見道人逍遙安心;不解,則是因為隱士拋卻繁華,結廬山野,他們到底是為何求?
答案似乎都在我們造訪武夷山大王峰下止止庵的過程中慢慢顯現。作為中國道教的南宗祖庭,止止庵曾是南宗第五祖白玉蟾“開班授課”的地方,也正是這位生活在宋代的白玉蟾大師發(fā)現并培育了與大紅袍、鐵羅漢和水金龜并稱“中國四大名樅”的茶種“白雞冠”。如今在庵內仍可見一片未經人工修整的茶園,幾株老而彌堅的茶樹正是從宋時代代繁衍至今的白雞冠老樅。
當家的女道長沉靜內斂卻氣魄非凡,多年前一遇后,之后每次與她交談,我總被叮囑:“別著急進山,最好的修行不在山野,在紅塵中好好做事,那才是大修行。時間到了,你才有資格進山林;時間不到,你‘瀟灑’拋去一切,躲到山里,修為一定上不了大臺面?!被蛟S也可以說:真正的道人,絕不“冷眼對人”、“冷漠對世”,他會用一切方法接引“有緣人”,譬如,喝一杯茶。今日我們尋茶香、道意而來,女道長取出永遠溫著的茶杯,仿佛早知今日有客。
近幾年,談茶似乎顯得格外“有文化”。面對一杯茶,你要說不出茶葉的原產地、茶杯的燒制方法、茶壺的窯口出處,似乎都有點難登“大雅”之堂。但每次在止止庵喝茶,永遠只有最簡單的茶杯、最樸素茶壺、最原始的茶葉。因為是“白雞冠”的發(fā)源地,時節(jié)一到,道人自己采茶,用最原始的方法制茶,取庵內的山泉水泡茶,在大王峰的腳下、天地山川的懷中飲茶,這樣的“茶”,保持了最原始的山林氣味,幾杯茶湯下肚,沒察覺就融進了自然。
喝茶時,道長話不多,你提問題,她總先答一句:“所有答案都在這杯茶里。”起初不明白,但“喝”多了,也開始逐漸懂得,茶的確知道所有答案。譬如在那個當下,當你放下所有,忘掉茶杯的質地、茶葉的工藝、茶湯的顏色……只顧得在春風里感受舌尖初碰茶湯的熱度……你就已經開始覓“道”了。
談茶,于物質層面一定會涉及兩個向度——它自然山川的本質和它后天的人工。止止庵靠山面水、修竹茂林,其茶出自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因此后天的人工干預幾乎為“o”。只有那些自然基礎有限的茶才更需后天的人工彌補,而在一片樹葉中還原其生長的山川日月,在這山川日月中自然生發(fā)人文詩情,而這兩者融合更應對著生命不同時節(jié)的各異風光?;ㄒ_就讓它開,水要流就讓它流,通過止止庵中道人的一杯茶,我們也忽而明白真正的茶味就該是這樣!
武夷的丹霞地貌盛產巖茶,茶樹在碎石巖土間深深扎根,成長的不易帶來峻烈的茶氣,一般人很難消受,道人卻喝得津津有味,既是他們靜心修道的輔助,也符合他們“直來直去”的性格。這就是茶與人的相契。
此時此刻,與幾位隱者在恍若仙境的環(huán)境中飲茶,關于“茶空間”的問題我早就忘到了九霄云外。在他們面前,土地就是茶席布,青天就是茶室頂,武夷山作背景,九曲溪是鳴琴……自然大化就是他們的茶空間。而如若你也像我們一樣,學武陵人誤入桃源里,這些道人們也會如今天一般親切地留你下來喝一杯茶。作為一種身份的存在,他們“存在的本身”就足以讓我們這些都市人欣羨,那正是根植于中國人血脈里的“田園”情結。
希望你也能像我們一樣幸運,有緣在山中喝到一杯不加雕飾的道人之茶,不問來處、不知去往,走出這時空的界限或許就一切都忘了。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還會像千百年前一樣永遠照在那片滴翠的樹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