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虛擬現實產業(yè)峰會近日在北京召開,各路大咖云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趙沁平院士、微軟大中華地區(qū)首席技術官、HTC虛擬現實新科技部門副總經理……從陣容不難看出,學術界和產業(yè)界對VR(虛擬現實技術)的熱情依然高漲。
2016年被稱為VR“元年”。除了谷歌、微軟、高通、三星等科技巨頭紛紛入場,數百家初創(chuàng)公司也應運而生。VR+房地產、VR+家裝、VR+旅游……“神奇”的VR就像一把萬能鑰匙,似乎與任何事物都能相連接。
創(chuàng)業(yè)市場的氛圍更是熱烈。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大概有將近3000個VR創(chuàng)業(yè)團隊,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覆蓋了硬件、軟件、內容、平臺、媒體全產業(yè)鏈。但與此同時,大部分消費者感覺VR與自己的生活相去甚遠。筆者體驗過的兩款頭顯效果差強人意,內容更是粗制濫造。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企業(yè)并沒有把精力放在改進產品質量上,而是走家電等行業(yè)曾經走過的老路,打價格戰(zhàn)。如何變現也成為困擾產業(yè)的主要問題?,F在主要變現方式是線下體驗店,但大部分體驗店購置了許多昂貴的設備,內容跟不上,盈利能力有限,隨后更是出現了倒閉潮。
但無論怎樣,VR確實是一項可能的顛覆性技術。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則預測,包括VR、AR(增強現實技術)在內的數字感知技術,將在未來5~10年迎來集中爆發(fā)期。因此,這是個有著無限商機的領域。但迄今為止,在個人消費者這端尚未出現“殺手锏”級應用。哪些場景是人們必須在VR環(huán)境下實現的、頭顯如何做得更小更輕更舒適、哪些內容適合VR化?這些才是創(chuàng)業(yè)者們的機會所在。
或許,風口上的豬真的會飛,但當這陣風過去,還是得有翅膀才能飛得起來。踏實的心態(tài)、過硬的技術、良好的用戶體驗,正是那對能在VR天空里翱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