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秋初冬》是日本作家德富蘆花的一篇短小而精美的佳構。對于此篇文章的解讀,論者多從內(nèi)容的唯美、語言的輕盈,把其界定為寫景名篇,將其歸為“文字繪出的圖畫”之美文一類;對其內(nèi)在文序、文脈的梳理,還闡釋得不夠深透。本文從時間、空間、文心禪意這三個維度,對此篇文章做出解讀,并配以改寫古詩,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關鍵詞:時間 空間 文心禪意
人生一世,歲月四季。身心何望,唯在故鄉(xiāng)!
人,生活在自然四季之中,雖曰年華催人老,歲月的年輪會無情地在我們的眉梢額頭,咬上幾口,留下皺紋數(shù)枚。但,同時,它,也會以春芽、夏花、秋葉、冬雪,這些千金美顏,悅人耳目,怡人身心,使人不畏風霜雪劍,摯愛艱辛多姿之人生。隨著四季的更迭、年華的增長,我們對于大自然的美之觀察與欣賞,會有一個由淺而深、由偏而全的縱深化發(fā)展趨勢。最后,觀物審心,由對外物的觀賞,進而反觀自己的人生,叩問自己的心魂,萌生人與自然的終極情懷,感悟人生,超越生死。這些,也許就是《晚秋初冬》要告訴我們的內(nèi)在情愫吧。
于是,德富蘆花,在一個晚秋初冬的夜晚,在月色、落葉和夜氣的陪伴下,給我們寫下了這篇寄寓頗深的精短而深邃的文章。
作為催發(fā)人們萌生這一情愫的時間,無疑,以秋冬之交為宜。原因如下:
晚秋,是生命豐潤成熟之際。經(jīng)歷了春之萌動、夏之熱烈,生命呈現(xiàn)出婆娑美姿,從內(nèi)到外綻放出生命的全部熱力和美顏。初冬,是生命的凜肅浸潛之期,沉靜而淡遠;是繁華落盡,趨向靜美的時節(jié);是生命的夕照和晚霞;是絢爛至極歸于零落蕭瑟前的最美絕響。緣此,晚秋初冬時節(jié),是萬物內(nèi)外俱佳、渾圓剔透、飽滿晶潤之時。這時,它們既經(jīng)造化惠澤,閱盡盛極之繁華,又已預感衰落凋零之定數(shù),能夠平靜地對待即將或已經(jīng)開始的衰頹,呈現(xiàn)出隨緣造化、靜待日月的生命形態(tài)。因而,更有能力把生命的謝幕之戲,舞得凄婉動人,暖人心扉。
這亦恰如人至中年,已享歷了青春韶華、光鮮容顏,又閱盡了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身體正當至壯之時,心智也是至盛之時;雖即將邁過生命的制高點而趨向下坡,但源于身心的成熟豐盈,自有一番從容淡定之綽約風姿。靜水流深、舒緩有度的生命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人生至美的高度與姿態(tài)。同時,又伴著淡淡的憂思和深深的嘆息。由對萬物的開懷激賞,上升為對萬物人生的終極關懷,穿越時空,貫通古今,開啟內(nèi)心的禪思,獲得靈魂的頓悟與超脫。
綜上,筆者從時間、空間、文心禪意相融合的角度,依次把文章的四部分解讀為這樣四個階段:乍寒、還暖、自憐、禪悟。同時,依據(jù)各段行文中的意象文義,縮略為舊體詩四首,亦一并附錄于各部分文字之后。
一、乍寒
秋盡冬來,天涼物凋。
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從時空兩個方面突顯晚秋初冬的時令特點:乍寒。
霜落朔風,使得紅葉紛飛、銀杏飄零。一夜之間,楓樹枝頭枯瘦,銀杏骨瘦形銷。乍寒之下,秋冬肅殺之氣頓顯。
于是,作者目見落葉如鳥影飛舞,撲打屋檐。殘葉數(shù)片,如晚春的黃蝶,點綴左右。時間為秋冬之交,空間為庭中門前。作者的內(nèi)心,亦不禁寒波微起,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雨景”“黃蝶”“枯瘦”“形銷”諸詞,即是明證?!鞍滋臁薄巴黹g”分寫,“楓樹”“銀杏樹”并舉。先總起分承,分承后又總以“晨起”,“晨起”后分以楓樹、銀杏。這樣,無非是鋪陳渲染,使讀者撲面而感晚秋之涼、初冬之寒,進而與作者一起感受乍寒之冷。
而“兩三片或三四片”“那殘葉”兩筆,則又顯出作者文心之細膩、愛憐,點面結合,神韻盡顯,著筆無痕。
乍寒之下,其意堪憐!
附詩如下:
1.落霜朔風知節(jié)替,秋味冬韻葉先知。楓丹杏黃如鳥影,枯葉撲檐似雨聲。
2.晨起葉落驚庭滿,舉目向天枝空靈。殘葉猶有抱枝舞,黃蝶徒似恨春遲。
3.庭楓枯瘦葉飄零,滿地堆積色如錦。昨日銀杏綴滿金,今晨骨瘦形銷隕。
4.兩三三四數(shù)相異,屬意意趣概略癡。秋盡冬至不經(jīng)意,體物感時心自知。
二、還暖
寒氣雖至,暖意未消,是為乍寒還暖。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從白晝起筆,突顯靜謐,襯以晨霜晚風,來承上部分之寒涼。隨即筆鋒一轉,點染白天的暖意。天空高爽明凈,陽光清澄美麗。對窗讀書,獨享都市之幽靜;靜物照影,盡顯光影之兩諧。李樹葉落,枝縱藍天;梧桐葉落,靜臥暖陽。
第一小節(jié)以時間起筆之后,第二小節(jié)便又繼以突顯空間,極寫庭院寂靜,也是微冷中透著暖意。經(jīng)霜之菊,低頭布影于地上。鳥雀啄食后殘留的南天竹果,也在八角金盤下泛著紅光。華美姿態(tài)雖失,寂寥之美盡顯。這兩物似工筆寫生、靜物照影,秋冬之美盡顯。
作者堪稱寫靜能手、烘暖高人。工筆寫靜之后,隨即將視野延展至動物。
于是,兩三麻雀來覓食,一只老貓?zhí)膳?。還有蒼蠅一只飛去來,格子門上沙沙響。所有這些,無不在寫寒涼之外的濃濃暖意。
如果說,第一大部分重點是寫暖意敵不過寒氣而猶有余溫,是乍寒;那么,第二大部分則重在寫寒氣煞不盡暖意而猶有亮色,是還暖。
附詩如下:
1.秋冬之晝多靜謐,晨霜晚風皆寒涼。高爽明凈天湛藍,清澄美麗日暄暖。
2.對窗讀書無人語,身居都市得幽清。時節(jié)去來了無緒,人生得失憑心知。
3.偶有物影映門扉,開門疑為故人來。院李葉落枝縱橫,梧桐聲靜向斜陽。
4.霜菊布影庭院靜,竹果存盤紅光閃。華美紅顏一日老,時空風干多寂寥。
三、自憐
外感于物,內(nèi)應于心。物猶如此,人何以堪。
氣溫的突然變化,除了給外界自然帶來巨大的變化之外,也極易給人的外在體感帶來極大的不適感,進而影響人的心境變化,這亦即李清照所謂的“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緣此,我們的德富君面對這樣的乍寒還暖之時,自然也會引發(fā)內(nèi)心的震蕩,顧影自憐起來。
于是,第三部分,作者的行文,空間上轉入內(nèi)室,時間上轉入夜晚,極寫清凈。
舉目處,諸木葉落,滿地樹影,斑駁難分。回首時,枯葉燃燒,宛若炊煙,茶花飄香。暮色漸濃處,雨打落葉,逗人詩情。瀟瀟暮雨中,路人撐傘而行,雨落傘蓋,聲響驟劇,仿佛整個世界盡在雨中。
此時,詩人在風雨中,不禁黯然神傷,顧影自憐起來。這是一個由外到內(nèi)的思維過程、寫景順序。此所謂,秋冬之際,葉飄零,雨霏霏,感物景,心堪傷。
附詩如下:
1.內(nèi)室清凈無他事,栗杏桑楓樸葉零。日影參差渾一體,任爾腳踏不分離。
2.麻雀覓食飛院落,老貓逐日躺廊椽。聲響沙沙誰寂寞,蒼蠅一只飛去來。
3.炊煙裊裊起院落,茶花飄香向晚多。雨敲栗葉暮色起,西行不見歌蹉跎。
4.暮雨瀟瀟舞傘蓋,劇音驟起煙雨中。思君不見空牽念,黯然獨坐顧影憐。
四、禪悟
秋冬凈物華,物靜空人心。四季輪回盡,參禪悟道靈。
在經(jīng)歷了一二部分的乍寒還暖的外在體驗后,作者在第三部分逐漸進入由外而內(nèi)的精神之旅。于是,第四部分作者向著更為深廣的內(nèi)宇宙拓進。
時間為月夜,空間為庭院。朦朧夜色中,白花花的銀杏樹葉,以及從樹隙間落下驟至又停的兩三點水滴,再加上月亮的隱而又顯,無不營造著渾蒙無常的空蒙之境。作者的心緒,也被逗引得喜憂氳然,心緒繁復,欲訴無人。
接著,月隱星顯,寒光滿天。作者獨自一人靜立樹下,夜氣凝聚不動,使他漸入禪定之境。良久,身體乃感大氣之震顫。此時,頭上,枯枝有聲;足下,落葉沙沙。又片刻,一切乃止。月光如霜落滿地。夜空入海,秋風咆哮,夜寂無聲,人聲畢絕。作者的外在自我不禁融入了周遭萬物,進入了忘我之境。
于是,一切光影動靜、憂喜苦樂,皆逐漸虛誕縹緲,心思凝定而漸入禪悟之境。只覺靈與肉分,心與天接。一種至高無上的音響,源于天外,應于內(nèi)心。這,是對造化萬物的靈性感應,是對苦樂年華的悲憫濾純,是物我兩諧,是心性至純,是小我的至大化,是俗我的超凡塵,是對萬物本源的人性悲憫,是對心靈故鄉(xiāng)的神性關懷。
至此,作者完成了時間空間文心禪意由外而內(nèi)、由淺而深的漸浸式融合、混元化提升,以掠影式的文筆勾勒出人類與萬物相惜相融的博大精深,精妙地體現(xiàn)出作者乃至人類的普世情懷。
就這樣,作者“以一種靜觀自然的態(tài)度”“敏感的細微的觀察,極富美感的文字表達”“對自然深切的熱愛,樸素而富有詩意”。言簡意豐,文短韻深。其文至短,其言至美,其情至為唏噓可嘆,力透紙背,直擊人心。
人生多味亦多艱,萬物多姿亦多惑,心清物凈秋冬際,最是斯時能望鄉(xiāng)!
大哉,斯文!真哉,斯心!誠哉,斯情!
德富廣宇,蘆花永恒!
附詩如下:
1.月色朦朧銀杏白,小院獨立意徘徊。嫦娥忽匿雨神至,似雨非雨嬋娟嬉。
2.水滴二三嘩啦下,月色昏暗樹隙間。陣雨去來無蹤跡,天鏡晦明有乾坤。
3.月隱星顯葉氣凝,氣凝忽顫有聲鳴。落葉沙沙枝摩戛,瞬息動靜月如凌。
4.天空如海秋風哮,人聲靜絕凡塵消。造化無形乃有道,梵緣既結任逍遙。
參考文獻:
[1] 丁帆等編著.現(xiàn)代散文選讀(第2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作 者:李金松,南京市雨花臺中學教師。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