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媒介儀式”理論的內涵、發(fā)展與爭議
——基于英文文獻的分析

2018-01-01 07:25:53李澤華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6期
關鍵詞:庫爾德儀式媒介

李澤華

(武漢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一、 引言

儀式理論起源于19世紀,最早屬于人類學的研究范疇,上世紀70年代引入了傳播學領域?!皟x式”視角下傳播學的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傳播的儀式觀”、“媒介事件”、“儀式傳播”等概念。在梳理和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英國傳播學者尼克·庫爾德里(Nick Couldry)在2003年出版的專著《媒介儀式:一種批判的視角》(Media Rituals: A Critical Approach)中,提出了“媒介儀式” (media rituals)的概念。

在庫爾德里的“媒介儀式”概念中,媒介是指報紙、廣播、電視、電影和互聯(lián)網(wǎng)等主要媒體。通過這些媒體,人們想象建立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連結,從而形成了以媒介為中心的社會形態(tài)。庫爾德里引入“媒介儀式”的術語,意在詮釋媒介在我們生活中對社會“中心”的建構作用。該理論提出于2003年,而此專著的中譯本直到2016年才正式出版,期間雖然得到了一些國內傳播學學者的認同和討論,但是關于“媒介儀式”概念混淆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因此,本研究結合庫爾德里的理論專著和相關文獻對“媒介儀式”的理論進行內涵闡釋、概念比較與理論發(fā)展和爭議的研究。該理論雖然提出于21世紀初的電視發(fā)展鼎盛時期,但在媒介形態(tài)快速變革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它所提供的研究思路和視角中得到啟示。

二、 “媒介儀式”的內涵

庫爾德里將“媒介儀式”定義為:“是圍繞關鍵的,與媒介相關的類別(categories)和邊界(boundaries)組織起來的形式化的行動,這些行動表達了更廣義的與媒介有關的價值,或顯示著與這種價值有關的聯(lián)系?!盵1]“媒介儀式”旨在強調,在媒介化的社會中,媒介依賴儀式的象征性力量,構建起媒介作為社會“中心”的神話。

庫爾德里對“媒介儀式”的定義源于他對儀式的理解。人類學視域中,對“儀式”的詮釋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習慣性的行為(habitual action);(2)形式化的行為(formalized action);(3)具有更廣義價值的行為(action involving transcendent values)?;诤髢煞N“儀式”的涵義可知,“儀式”作為形式化的行為有可以賦予某些行為特殊意義的功能,還是一些特定群體發(fā)揮符號權力、實現(xiàn)權力結構表達的重要途徑,從而與更廣義的價值行為連結,因此“媒介儀式”理論關注的是社會生活中的“儀式”以及媒介儀式的形成過程。庫爾德里主張通過分析“媒介的儀式空間” (the ritual space of media)[1]來理解媒介儀式背后的權力和控制問題,媒介正是通過媒介儀式將“媒介中心化的幻象”和權力的構建隱蔽化和合法化。庫爾德里采用了“后涂爾干主義” (post-Durkheimian)和“反功能主義” (anti-functionalist)的研究路徑,以此來說明大眾媒介,尤其是電視媒體構建“媒介中心化的‘幻象’ (myth)”,即這種建構來自于人們日常接觸媒介的行為,而不是媒介所呈現(xiàn)的日常儀式。庫爾德里將媒介儀式的研究帶入一種批判的視角,為我們理解媒介對符號資源的掌控和社會中心的建構等問題提供了思路。

三、 “媒介儀式”與“儀式”視角下其他傳播理論的比較

1.“媒介儀式”與“傳播的儀式觀”

美國學者詹姆斯·凱瑞(Jams W Carey)在1975年《傳播的文化取向》一文中將人類學中“儀式”的概念引入傳播學,區(qū)分了傳播的傳遞觀和傳播的儀式觀的不同。在當時,傳播的傳遞觀,即傳播過程中信息在空間中的傳遞過程和效果研究在美國傳播學界占據(jù)主流。凱瑞沒有采用這種較為功利的傳播學觀點,他使用“儀式”的概念,旨在提醒人們“傳播不只是單純的信息傳遞,還具有宗教儀式般的社會維系功能,傳播不僅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是應該維護社會團結”。[2]傳播的儀式觀承襲了涂爾干具有宗教理想色彩的傳統(tǒng),在宗教儀式式微的現(xiàn)代社會,傳播媒介扮演了如宗教一樣維系社會的角色。庫爾德里的“媒介儀式”理論繼承了凱瑞“傳播的儀式觀”的觀點。不同的是,凱瑞聚焦的是媒介傳播對社會的維系作用采取的是一種新涂爾干主義的視角,而庫爾德里卻是采用的后涂爾干主義和反功能主義的視角,探究的是媒介對社會中心進行塑造和表達,從而構建起的社會中心代言人的地位,并通過媒介儀式變得合法化。

2.“媒介儀式”與“媒介事件”

1992年,戴揚(Dayan)和卡茨(Katz)聯(lián)名出版了《媒介事件——歷史的現(xiàn)場直播》一書。在書中,作者將媒介事件限制在電視現(xiàn)場直播的重大歷史性事件,并將媒介事件分為三類:“競賽”、“征服”和“加冕”。媒介事件“從現(xiàn)場報道到新聞播出,再到觀眾收看,全程充滿了儀式的神圣感,媒介事件扮演的是‘世俗宗教’的角色,即便對沖突事件的報道,也不是為了社會沖突,而是為了社會和諧”。[3]“媒介儀式”與“媒介事件”兩者都發(fā)現(xiàn)了媒介的介入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儀式形態(tài),豐富了傳播學和人類學的研究視野。在庫爾德里看來, “媒介事件”是建構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對以媒介為中心的感知。“媒介儀式”則揭示了當媒介化中心處于高潮點時,這個中心被建構成神話的過程。庫爾德里以“媒介儀式”的視角對媒介事件進行分析,認為媒介擁有對媒介事件的解讀特權,從而強化了其“媒介中心”的地位。“媒介事件”可以看作是構建“媒介中心化幻象”的一種傳播形式。

3.“媒介儀式”與“儀式傳播”

美國傳播學者羅森布爾(Rothenbuhler)《儀式傳播》一書,對傳播和儀式進行了討論,主要論述了“作為傳播的儀式”和“作為儀式的傳播”,前者指正式的儀式和日常的生活禮儀,后者指儀式化的傳播,如媒介事件。此外,美國學者索芙特(Senft)和巴索(Basso)將“儀式傳播”定義為:“在以語言為核心的人類交往的地方,實踐活動范圍內的文化知識創(chuàng)造活動。”[4]他們對“儀式傳播”的研究集中在人類學領域,聚焦于不同社群的文化交往和儀式本身的運作范式。庫爾德里在詮釋“媒介儀式”時,對儀式的人類學概念提供了3種廣義上的解釋。并對后兩種解釋進行進一步的闡釋,即將媒介的影響寓于社會生活中來理解“媒介儀式”的理論。儀式來自于人類學的概念,“媒介儀式”理論自然與人類學息息相關。但不同的是人類學的儀式更關注人類文化的交流與運作,而在傳播學中,儀式視角關注的是媒介對社會的建構或媒介對符號權力和空間場域的控制。

四、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媒介儀式”理論的發(fā)展

《媒介儀式:一種批判的視角》成書于2003年,彼時還處于社交媒體興盛的前夜,電視媒介大行其道。而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深刻改變社會傳播結構的今天,學者們對“媒介儀式”理論的認識也在不斷更新和發(fā)展。很多研究表明,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媒介中心化的幻象”并沒有因電視衰弱社交媒體的興盛而展現(xiàn)出弱化的現(xiàn)象。反而媒介對符號資源的掌控力在不斷加強,媒介的儀式空間的邊界在不斷擴展,圍繞著關鍵的、與媒介相關的類別和邊界組織起來的行動在大量增加。

“媒介儀式”理論成書后,庫爾德里在2004年發(fā)表的論文《從電視到移動端:現(xiàn)場感,“真實”和傳遞的習慣》(Liveness, “Reality,” and the Mediated Habitus from Television to the Mobile Phone)討論了從電視到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媒介儀式”的概念。他認為,無論電視還是移動端都給予了人們“現(xiàn)場感(Liveness)”的體驗,使人們接觸到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一種“真實”。這種“真實”與“現(xiàn)場感”屬于重要的儀式范疇,是使得媒介權威變得自然化的形式和實踐。互聯(lián)網(wǎng)互動性的特點,代表著媒介的“真實”與“現(xiàn)場感”這些儀式范疇的新發(fā)展。而在未來,媒介的儀式空間會不斷的生成新的形式、范疇和邊界。媒介儀式化得作用就在于,使人們難以發(fā)現(xiàn)媒介權威與更廣泛的權力形式之間的關系。[5]2014年,史蒂芬森(Stephansen)和庫爾德里通過“小數(shù)據(jù)(small data)”的量化研究法,即關照個人數(shù)據(jù)搜集和分析進行行為判斷,來分析人們在Twitter社交媒體平臺上社區(qū)團體的建設和交互學習的效果。該研究從微觀領域探索社交媒體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他們認為,社交媒體正在重塑我們的社會關系。因此,人們開始圍繞社交媒體組織自我形象和行為,從而使得媒介中心化的地位越來越顯著。[6]美國學者博勒斯(Burroughs)在對Facebook和一款社交游戲FarmVille進行數(shù)字民族志的研究后,認為在網(wǎng)絡時代人們圍繞媒介進行形象管理、社會認同、價值獲得等,而人們每天登錄Facebook的行為宛如當代的慣常儀式。博勒斯更注重媒介儀式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強調媒介所建構得社會中心對人們生活的改變。同時,他還使用消費者儀式的四種形式,即交換儀式(exchange rituals)、占有儀式(possession rituals)、梳理儀式(grooming rituals)和投資儀式(divestment rituals)與“媒介儀式”對社交游戲FarmVille進行分析,指出人們通過這些“儀式化”行為更新社會紐帶,提升價值認同等。[7]

五、 既有儀式與受眾反饋:“媒介儀式”理論的爭議

庫爾德里的“媒介儀式”對當下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諸多媒介現(xiàn)象提供了更廣泛的視角,但同時,一些學者對庫爾德里的觀點提出了異議。筆者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總結后,發(fā)現(xiàn)目前學者對于“媒介儀式”理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兩方面:首先,庫爾德里將媒介呈現(xiàn)的既有儀式排除在“媒介儀式”之外,一些學者對此并不認同;其次,由于該理論提出于2003年,隨著媒介形態(tài)的快速革新,其觀點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庫爾德里過度關注符號資源的占有和媒介儀式對中心的構建,而受眾對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反饋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美國學者達勒姆(Durham)使用“媒介儀式”理論對美國電視媒體關于卡特琳娜颶風的報道做了分析,探究了媒體在災難事件中的運作過程。研究發(fā)現(xiàn),媒介報道重大事件是為了彰顯媒介背后強大的符號權力和中心地位,而非凝聚社會共識。在報道國家行為的事件過程中,媒介與媒介以外的權力糾纏,再現(xiàn)了這個世界的權威與社會控制策略。不同于庫爾德里的看法,達勒姆通過對災難事件報道的分析,認為媒介對于重大事件的呈現(xiàn)也應包括在媒介儀式的研究范圍之中。[8]達勒姆與卡普特(Carpenter)的另一篇論文以2012年韓籍菲律賓人李賈斯敏當選韓國議員的報道為研究對象,使用媒介儀式理論進行框架分析,指出媒介成功地設置了人們關注的議題。他們認為媒介作為符號資源的所有者,對構建社會中心的作用非常明顯。但不應忽視的是,儀式活動構建媒介中心作用的過程中,受眾的信息和態(tài)度的反饋。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對于媒介的依賴性增強,似乎有著媒介中心化加強的趨勢,而同樣在這個時代“去中心化”趨勢也值得探討。[9]荷蘭學者瑞金德斯(Reijnders)以媒介儀式和節(jié)日文化的研究角度,探討了荷蘭國家電視臺的娛樂節(jié)目。他分析稱,電視所呈現(xiàn)的娛樂節(jié)目和人們的收看行為組成了一場“媒介儀式”和“節(jié)日慶典”,但他也指出媒介儀式不應只考慮媒介本身也要分析媒介所呈現(xiàn)和制造的事件,這樣才能在更廣泛的場域下探討“媒介儀式”理論。[10]英國學者科特(Cottle)發(fā)表的論文《媒介儀式:超越制造的認同》(Mediatized Rituals: Beyond Manufacturing Consent)認為媒介儀式可以概念化為具有認同感的和多樣化的、能夠凝聚社會、釋放社會正面的道德觀念的媒體行動法則。在新媒體時代,他的觀點以一種媒介建構的視角重新考慮媒介儀式,認為媒介不僅有著凝聚社會的功能,也具有促使著這個時代“去中心化”的功能。[11]

六、 結語

“媒介儀式”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批判的視角,來審視媒介對于社會權力中心的建構作用。庫爾德里關于媒介對符號資源和空間場域控制的洞見,對當今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媒介研究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當代無處不在的媒介,不僅是人們了解外部世界的中介,也是人們與其他社會機構連接的重要渠道。通過對符號資源的占有和媒介空間場域的控制,媒介建構和強化著社會中心的形象,并伴隨著傳播技術的更新,不斷生成新的媒介儀式范疇和邊界。自詹姆斯·凱瑞以來,“儀式”視角下的傳播學理論不斷充實和擴展。庫爾德里突破了新涂爾干主義學者關于儀式增強認同、整合社會的作用的看法,挖掘了媒介儀式潛在的權力運作過程和儀式所承載的象征機制。他所提供的一種媒介研究的批判路徑,使得研究從媒介儀式的內容考察和功能的中立性描述,轉向到對媒介儀式形式的分析和具體運作機制的批判性審視。我們接受媒介作為社會中心的合理性,而媒介儀式正是這種合理性得以再生產的關鍵機制。

通過對庫爾德里“媒介儀式”理論和相關外文文獻的總結梳理。筆者認為,在各路媒體強勢占領我們生活空間的時代下,“媒介儀式”理論給予了媒介研究很大啟發(fā)。當人們每每拿起手機刷著朋友圈、微博,我們似乎正處于一個以媒介為中心的“幻象”之中,在媒介構建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中生存,也被媒介所塑造?!懊浇閮x式”理論雖有一定局限性和爭議,但是庫爾德里的研究路徑和方法,無論是對我們理解媒介,還是探究“儀式”視角下的傳播學理論,都能提供幫助和啟發(fā)。

猜你喜歡
庫爾德儀式媒介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儀式感重要嗎?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石油歸誰所有?庫爾德前途與俄土博弈
能源(2017年11期)2017-12-13 08:12:24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Talking strategies
反思媒介呈現(xiàn)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xiàn)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開營儀式
對聯(lián)(2011年16期)2011-09-18 02:26:12
五台县| 交城县| 黄大仙区| 永胜县| 北安市| 宜都市| 罗甸县| 漯河市| 屏东县| 岳池县| 余庆县| 兰西县| 株洲县| 正定县| 镇江市| 会同县| 墨玉县| 阿拉善右旗| 贵德县| 讷河市| 上高县| 阳春市| 于都县| 三门县| 呼和浩特市| 西平县| 肇州县| 辉南县| 新营市| 香格里拉县| 卓尼县| 邵阳县| 易门县| 云和县| 澄迈县| 阳曲县| 宜昌市| 南溪县| 海南省| 蒙自县| 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