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柴窯的問題,也是陶瓷界老生常談的話題,本刊在2014年曾經做過《揭開柴窯神秘的面紗》系列報道,2017年本刊第五期的卷首語中再次刊發(fā)《柴窯愛你不容易》,備受陶瓷界和讀者的關注。柴窯因至今未見到考證的實物,未發(fā)現窯址,僅在《格古要論》《清秘藏》《五雜俎》等書中有所記載,因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如照目前多數陶瓷學者意見,基本上已經否定其存在,且以“鈞窯”取而代之,原五大名窯“柴、汝、官、哥、定”后來改為“汝、官、哥、定、鈞”。
至于所謂“雨過天晴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質是數百年后文人杜撰,源于傳說,毫無根據可言,對其解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近年來,國內國外各地關于柴窯的研究會眾多,特別是國內幾個北宋著名窯址所在地。為能證明柴窯就出自本地,不惜動用大量財力、人力為其造勢,擴大影響,展示相關疑似柴窯的器物或標本,出版一些柴窯書籍,印證相關論據、論證及疑似標本,部分柴窯書籍、研究成果論據充足、觀點明確、標本完美,讓考古界與收藏界無所適從,或興奮之至。各研究會之間應該擯棄地域偏見,加強聯(lián)系,相互溝通信息為柴窯的研究與發(fā)展獻計獻策。至于廣大陶瓷愛好者把柴窯作為一項課題來研究,并非壞事,作為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應該給予支持和鼓勵!應廣大柴窯愛好者與讀者強烈要求,本期將用大量篇幅刊登部分學者對柴窯的研究文章,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