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記·五帝本紀》充分體現(xiàn)了司馬遷的主旨隱喻觀?!段宓郾炯o》的主旨隱喻主要表現(xiàn)為“德”和“禮”兩個方面。為達此目的,司馬遷專門采取了敘述和描寫的方式,而非歷史學著作常用的記事方式,這可以說是司馬遷的一大發(fā)明。對五帝的描述,司馬遷突出了其“德”與“禮”兩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五帝立天下的隱喻。
關鍵詞:司馬遷;《五帝本紀》;德;禮
中圖分類號:K20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7)12-0114-05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音樂隱喻史研究”(2015J025);2016年度渭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類重點科學研究項目“《史記》隱喻藝術思維研究”(16SKZD01)。
作者簡介:王炳社(1960-),男,陜西大荔人,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渭華學者,渭南師范學院中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院副院長,全國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得者,研究方向:藝術隱喻。史圣司馬遷的《史記》,共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六十九《列傳》、一《自序》,從其結構規(guī)模不難看出,以《本紀》《列傳》居多,這說明《史記》是一部以敘事為主的著作,而非以記事為主的著作,其文學色彩更為濃郁。《史記》既為“記”,但卻以“敘”為主,這其中當然有隱情,它反映了司馬遷的政治傾向性和偏重歷史評價的史學觀。從思維方式來看,司馬遷采用的是隱喻式思維。大的且不說,本文單就《史記·五帝本紀》之主旨隱喻做一初步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
和其他科學一樣,歷史學概念的形成“在本質上是隱喻的”。[1]123“賦予過去以意義”,[1]123這是歷史學家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司馬遷在撰寫《史記》的時候,給我們設立了一個個特殊的“語義場”,從而形成了其內在嚴密的秩序,而構成這個嚴密秩序的根本就在于司馬遷對《史記》的“隱喻性構造”。[2]24這一種構造,往往就是對先前或已有秩序的“破壞”。正是這樣一種“破壞”,實現(xiàn)了對歷史的重新描述,而這重新描述就具有了啟發(fā)人思想的功能。其實,重構就是“偏離”,而對已有或固有事件的隱喻式描述,實際上就是某種“偏離”,或者說是新的秩序的建立。因為描述本身已經滲進了描述者的某種“意向”,所以讓人們感受到了歷史的“新穎”,而在這“新穎”之下人們不得不思考問題的“本質”所在,而這問題的“本質”正是描述者想要達到的目的,這目的正是文本的主旨所在,就《史記·五帝本紀》而言,那就是“德”和“禮”。“德”和“禮”是人的內在靈魂與外在行為的一體兩面?!暗隆奔吹赖?,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guī)范,其內涵很豐富,包括了人所有優(yōu)秀或正面的東西。按照孟子的說法,人的道德觀念包括仁、義、禮、智“四端”或“四性”,即人的四種情感,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它們是人的內在本性。[3]67“禮”即禮節(jié)和儀式,是人們社交和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是人最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抖Y記》云:“禮必本于天,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盵4]289也就是說,禮一定要根據(jù)天,效法地,與鬼神并列。禮在人事上也叫做義,具體表現(xiàn)為財貨、精力、辭讓、飲食、冠婚、喪祭、射鄉(xiāng)、朝聘等項禮儀。所以《禮記》認為,禮儀是做人的頭等大事?!肮识Y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yǎng)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盵4]304禮義做的好,就會社會和諧、國泰民安。
《五帝本紀》多為傳說或寓言故事,歷史上并無多少記載,但在司馬遷筆下,五帝卻被描述得活靈活現(xiàn),真實可信。而對五帝的描述,司馬遷突出了其“德”與“禮”兩個方面,形成了五帝立天下的隱喻?!妒酚洝酚涊d:“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5]3這里,司馬遷明確點出炎帝統(tǒng)治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其后代子孫道德衰薄。司馬遷的意思是說,作為君王,要想贏得天下,就必須具備崇高的道德,否則就會天下大亂,百姓遭殃,并以此暗示當朝皇上并告誡后世君王,要想贏得或取得天下,就首先要修德,要懲惡揚善、弘揚正氣,才能使天下信服,此即德服天下。
另外,黃帝治天下很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禮治天下?!叭f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盵5]6黃帝做事的原則應該是:上要順乎天意,下要順乎民意,行為要尊重自然,可謂是以德服天下、以禮治天下,天下信服。對黃帝的文治武功,司馬遷采取的是盡可能避免生硬的記事方式,而是以簡潔的敘事的方式描寫黃帝的歷史功績,從而實現(xiàn)了隱喻之目的。黃帝的故事的最大特點是自然、生動、親切,因此也就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耐讀性,讓人在歷史的徜徉中感受到文學的魅力。因此,就歷史而言,“歷史學家的任務,……是形成某種可以用來理解過去的或多或少自主的手段?!盵1]79-80不管采取何種手段,歷史學家總是要在記載或敘述過程中隱含其“意向”,盡管其當然地尊重歷史,然而其隱喻意圖已經滲入其中。因而,利科認為,“歷史敘述本質上是隱喻的”。[1]82司馬遷在撰寫《史記》的時候,便更多選擇的是敘述的方式,而非記事的方式,《史記》之“記”只不過是司馬遷為了表明或者強調自己“實事求是”的一面,是做給皇帝大臣們看的,也是為了避免引起麻煩或誤會而采取的策略,從而為《史記》主旨隱喻的實現(xiàn)奠定了基礎。
(二)
黃帝之后,顓頊繼位。顓頊德高望重、禮數(shù)盡悉,天下信服。“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yǎng)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盵5]11-12顓頊繼承了黃帝崇德尚禮的傳統(tǒng),在治理天下過程中,突出“德”和“禮”,因而才出現(xiàn)了天下“莫不砥屬”的局面,國泰民安,這當然是可喜的,也是黃帝所希望的。當然我們可以想象,顓頊在位,應該做了很多事,但司馬遷對其記載卻主要突出“德”和“禮”,而其他的基本上沒有什么記述,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隱喻。這也說明,司馬遷并不是在簡單地記述歷史,而是在建構歷史,是從本質上、從民族傳統(tǒng)上、從民族特性上“還原”歷史。他的這種特有的隱喻式的撰史方式,不僅實現(xiàn)了“既創(chuàng)造也探究過去”,[1]122而且實現(xiàn)了一種“標準的建議”,[1]88因此后人才稱其為“史圣”。這種崇德尚禮的傳統(tǒng)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幾千年,而且至今仍然是我們治國立身的根本,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靈魂。endprint
帝顓頊去世后,高辛繼位,是為帝嚳。對于帝嚳的評價,《史記》中是這樣寫的: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jié)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zhí)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5]13-14
從這一段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主要突出帝嚳的崇德尚禮之治。首先說帝嚳“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德高而天下信;其次是“取地之財而節(jié)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明禮而天下服。應該說,帝嚳少時就輔佐顓頊,至三十而登位,可見其深得顓頊帝賞識,期間應該也會發(fā)生不少的故事,但司馬遷對帝嚳的記載也就二百余字。記述簡潔凝練,隱喻主旨突出,令人信服?!皻v史過程中隱藏著意義”,[1]123司馬遷以如此方式撰寫歷史,是要人們明白,只有具備帝王所應該具備的“德”與“禮”,他才可以治天下。這正如蒙茨所言:“對于問題的真相是這樣的,在每個講故事者的各種面具背后沒有可查明的面孔,他是歷史學家、詩人、小說家或神話制造者,這是創(chuàng)造?!盵1]123因此,可以說,“過去沒有面孔,我們擁有的全部都是歷史學家制造的面孔”。[1]123當然,這種以突出主旨的“制造”,要客觀、辯證,要符合歷史邏輯,要使人心服口服。在一種隱喻思維之下,司馬遷的記載甚至描述,不僅讓人信服,而且被后人奉為經典,這就是司馬遷的智慧。他在一種虛實結合中,讓人感受到“前無古人”歷史的魅力。
(三)
至于德禮不濟的帝摯,司馬遷則僅用十余字一筆帶過。其實帝摯在位也有九年之長,這樣所謂《五帝本紀》其實應為六帝。帝摯自知其德、禮不及,于是禪位與異母弟放勛。放勛即是帝堯。關于帝堯的仁德儀禮,司馬遷是這樣描述的: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訓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5]15
我們把這一段文字翻譯一下,就會很明白司馬遷強調的是什么:帝堯,就是放勛。他的仁德如天廣闊,他的智慧如神微妙。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讓人溫暖;仰望他,就像云彩一樣絢麗。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惰慢。他戴的是黃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士服,乘紅色車子,駕白色馬。他能弘揚順從的美德,使同族九代相親相愛。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明確劃分百官的職責。于是百官政績卓著,因此也親和團結了天下諸侯。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司馬遷對堯帝的描述主要也是突出其仁德和儀禮。從中國古代哲學思維上來說,“無論道教還是佛教,都把重心放在實踐或修行上”。[3]8所以中國古代衡量人的最主要的標準就是“德”和“禮”,這是極高的標準,即要求人最終要達到圣人、賢人、神人、至人、真人、仙人乃至成佛。[3]8司馬遷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在《五帝本紀》中重點強調五帝之仁德儀禮,其隱喻所指或是對秦漢以來歷代帝王功過是非的一個評判標準,或是對秦漢以來帝王乃至臣子為政過失的一種批判,或是對后世的某種提醒與勸誡,等等。所以我們之所以說司馬遷這種強調是一種隱喻,就是因為他“重新描述”了歷史。這不僅需要勇氣和膽量,更需要智慧和技巧。所以在新的語義場下,司馬遷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隱喻性構造”[2]24的歷史,從而使我們在了解歷史的同時,感受到了其更深層面的東西。
在后面的敘述中,司馬遷也是著力抓住堯帝“德”與“禮”兩個方面來敘述的。堯帝對上敬天,對下愛民,遵守四時,天時雨順,臣民安居,萬物茁壯,事業(yè)興旺。他選擇治理國事臣子的標準也是按照“德”和“禮”的要求來衡量的。他要求四方諸侯推薦賢人幫助自己治理政事,放齊推薦丹朱(堯的兒子),他認為丹朱“頑兇”(頑好訟),也就是人品德行有問題。關于“頑兇”的解釋,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曰:“《左傳》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盵5]20兜推薦共工,他認為“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3]20在堯帝看來,共工巧言善辯,用心邪僻,欺上瞞下,其德不正,不可用。后來堯帝體衰年邁,他希望四方諸侯為他推薦一個幫助理政的人,大家一致推薦虞舜,并得到他的認可,原因是:“盲者子。父頑,母,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5]21說明虞舜能以德服人,以禮和人,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對此,堯并不放心,于是又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許配給虞舜,以考查其德行及治理能力。結果娥皇、女英皆能守婦人之道;而后又使虞舜宣倫理、接待賓客、入山林川澤,虞舜皆能以德服人,以禮和人,內心堅定。這些看似故事性的敘述,卻顯示出司馬遷明確的主旨意識,在一種隱喻形象化的敘述下凝練主旨,以此將觀念乃至心靈深處的東西化為某種意象,從而形成了歷史的隱喻。所以,司馬遷的《史記》給接受者的感覺是:沒有說教,也沒有死板教條的東西,更沒有流水記錄的無聊?!妒酚洝分械囊磺卸际切路f的,都是有趣的,都是緊緊圍繞核心觀念的,這也是幾千年來《史記》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司馬遷也感覺到很無奈,他要把自己內心的批判和希望用《史記》傾訴出來,但卻不能直言,只能以隱喻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因為他清楚,“隱喻能使他們避免直接提及而傷及臉面”。[6]99
(四)
舜德可鑒,并以德、禮治天下。對此,司馬遷是大書而特書的,他對虞舜的描寫也最多、最全面。舜的優(yōu)點很多,但司馬遷還是主要突出其仁德與儀禮兩個方面來重點描寫,其意向性很明確。舜攝行朝政之后,首先給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垂、益、彭祖等二十二人分工,要求他們盡心盡德、按禮合規(guī)地去工作;其次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踐行各種儀禮。他祭祀昊天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名山大川,祭祀天下所有神靈;整飭吉、兇、賓、軍、嘉五種禮儀。天下空前和睦,從而贏得臣民愛戴。也就是說,作為統(tǒng)治者,要想統(tǒng)治好天下,不僅要道德高尚、處事有方,更要踐行和修正各種禮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一統(tǒng)天下。司馬遷以五帝之禮,暗示自秦漢(尤其是魏晉時期)以來禮制方面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發(fā)人深省。所以此處對舜帝行禮、修禮事跡的詳細記述,實際上是一種隱喻,是一種借此言彼的曲折方式,從而達到了感染人、說服人的目的。不僅如此,司馬遷還有意將虞舜和丹朱做了比較:堯帝去世后,守孝三年滿,“舜讓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盵5]30這樣的比較,也主要是從人的仁德和儀禮兩個方面來比較的,充分說明了虞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說是無可比擬的。在此情況下,虞舜順利登位。由此看來,司馬遷并不完全贊同世襲帝位的做法,而是主張將德高望重、禮仁賢達之人推上帝位。為此,他還專門補充了一段敘述:endprint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5]31
從這一段敘述來看,虞舜及其祖輩起碼六代都是平民百姓。到了虞舜,能夠登上帝位,全靠個人長期的品行儀禮修煉。讓有德知禮之人統(tǒng)領天下,這也是司馬遷傳統(tǒng)思想和平民思想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其理想境界的一種體現(xiàn)。在司馬遷看來,有德知禮之人,大多也是有才之人,如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無不如此,這種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之后,對于帝舜的描述,司馬遷也主要是突出其“德”與“禮”兩個方面。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5]32
舜在受到歧視、自身性命難保的情況下,仍然以順從的態(tài)度對待父親、繼母和同父異母的弟弟,而且越來越誠摯,從未表現(xiàn)出懈怠和不滿,這可謂是以德報怨,以德感人,德行天下。
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5]32
在父親刁頑、母親奸詐、弟弟狂傲無禮且都時刻想殺他的危險環(huán)境下,虞舜仍然能夠堅守父子之道,恭敬殷勤地孝順父母,平和友善地對待弟弟,使他們沒有理由下手。就舜而言,他并不想別的,只想經常伺候在父母身旁,以盡孝道。這可以說是以禮感人,以孝化人,儀禮贏人。
正因為虞舜有高尚的道德,懂得為人之禮節(jié),所以后來才被堯帝以“孝”為由,即所謂“舜年二十以孝聞”,[5]33定為自己的接班人。不僅如此,虞舜登上帝位以后,仍然能做到不計前嫌,恭恭敬敬地去拜見自己的父親,而且還封弟弟為諸侯:“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盵5]44這里司馬遷的敘述仍然主要隱喻兩點:一是拜見父親,可謂是行“父子之禮”;二是封弟弟為諸侯,可謂是道德高尚。因此才有“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5]43、“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5]43之高度評價。為何司馬遷對帝舜要如此高度評價呢?其原因:一是虞舜經歷坎坷,任勞任怨。在家中時刻有被父親、繼母、同父異母的弟弟殺害的危險,仍能忍讓孝敬父母,善待兄弟。二是能明辨是非,立場堅定?!八慈胗诖舐?,烈風雷雨不迷?!盵5]38三是知人善用,用人得當。如對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垂、益、彭祖等二十二人的任用,無一失誤。四是道德高尚,以德服人。面對刁頑的父親、奸詐的繼母、狂傲無禮的弟弟,他能做到“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5]32五是虞舜儀禮崇高,修養(yǎng)過人。他在攝政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行君王大禮:祭祀天地、祭祀四時、祭祀山川、祭祀各路神仙;同時,“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5]35 也就是說,舜舉用了八元的后代,讓他們向四方傳布五種倫理(人與人的關系、夫妻關系、父子關系、兄弟關系、朋友關系),使得做父親的有道義,做母親的慈愛,做兄長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謹,做兒子的孝順,家庭和睦,鄰里真誠??梢哉f是用“禮”和“德”來管理天下的典范。六是虞舜善于管理,天下咸服。帝堯為了觀察虞舜的德行,便將女兒娥皇、女英配與虞舜,經過虞舜調教,并讓九個兒子和他共處來觀察他在外的為人,結果是“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5]33對其他百官的任用更是游刃有余。七是虞舜閱歷廣泛,百業(yè)咸通?!八锤麣v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盵5]32也就是說,虞舜種過田,捕過魚,做過陶器,做過多種手工藝品,還做過小生意。按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他當過農民、當過漁民、當過工人、做過小手工業(yè)者、做過商人,這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的行業(yè),可謂是一個全才。難怪帝堯看中了他。而這諸多方面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司馬遷突出的仍然是強調仁德和儀禮兩個方面。
而舜、禹登帝位前的一再推讓,也隱喻地說明舜、禹的道德高尚;眾臣的堅持則說明五帝時期我國的道德體系和儀禮體系建設已經相當完善。這是對中華“禮”“德”文化的高度贊賞和充分肯定,也是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司馬遷的隱喻是明確的,也值得我們尊重和反思。盡管司馬遷說學者們都認為五帝的年代太久遠了,《尚書》也是零碎地記載了一些堯以來的事情,而民間傳說關于黃帝的故事,也是百花齊放,沒有人能說清楚的,面對這樣的情況,司馬遷仍然從黃帝記述起,這不僅體現(xiàn)出其膽識與魄力,而且更是一種“禮”“德”隱喻的需要,對此,我們不僅應當學習,而且應當將其發(fā)揚光大。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繼承和發(fā)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我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xiàn)實需要。
參考文獻:
[1][荷]F.R.安克施密特.歷史與轉義:隱喻的興衰[M].韓震,譯.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文津出版社,2005.
[2][法]保羅·利科.活的隱喻[M].汪堂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禮記禮運第九[M]//王文錦.禮記譯解(上).北京:中華書局,2001.
[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6]林寶珠.隱喻的意識形態(tài)力[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宇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