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蘆茵
一幅白紙,幾只狼毫,長短粗細,兼而有之。取其中最大一支,飽蘸清水,輕點硯臺,淡淡的墨香于空氣中渲染,提筆,落筆,轉折頓挫,焦?jié)鉁\淡,勾勒出心中的中國。
夜晚,獨自站在書桌前。老式的臺燈無精打采地亮著發(fā)出枯黃色的光,灑落一地的陰影。跟隨老師學習國畫已有三年卻一直未得其精髓,看著周圍同學一個個漸入佳境,心中煩悶得很。隨手抓起一支毛筆,狠狠地在清水中攪動,殘留的墨汁在水中逸散,打著旋兒,泛著沫兒,亦如我不平的心緒。白日里老師的嘆息又浮現(xiàn)耳邊:“孩子,你的畫里沒有中國的味道”。中國的味道?伸手抽出一張廢品,上面的荷呆滯而沒有靈氣——我主攻畫荷,發(fā)憤似的涂抹上幾個大字:中國,中國!面對著這龍飛鳳舞的筆墨,我陷入了沉思……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教科書上呆板的教條劃過腦海,剎那間,靈感如同破冰后河水里的氣泡,源源不斷的涌上心頭,筆尖像長了翅膀,赭紅為底朱砂頂,焦脈淡葉淺浮萍,思緒流轉間幾幅姿態(tài)各異的荷花圖便新鮮出爐。有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質樸,似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明媚燦爛,更添幾絲周敦頤的君子之風,各具情態(tài),各顯風騷,一陣涼風吹來,紙上的荷花開始了舞動,我急急跑去將窗子關閉,回來時發(fā)現(xiàn)了一幅荷花圖被吹到了書柜旁。打開柜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宗白華的《美學與意境》,也不是王伯敏的《中國繪畫通史》,而是聞一多的《楚辭校補》,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想,我找到了中國的味道,宣紙上中國的味道!
現(xiàn)在我已許久不再畫畫,但當我閑暇時,仍喜歡坐在搖椅上捧著一本詩詞鑒賞細細品讀,或翻看從前的作品,感受中華悠久的歷史沉淀與藝術的厚重。往往半睡半醒間,老師的話又涌上心頭:
中國畫在紙上,中國味在心中。
后記:
我畫的一幅荷花在比賽中獲了獎,評委給的評價是:既有荷的清白貞潔,又不失花的柔美嬌嫩,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緊密結合,讓藝術與文化水乳交融,既有傳承又有創(chuàng)新,別有一番風骨。我想,這大概是宣紙上中國味的最好概括了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