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璐
倫敦的八月,夏季接近尾聲。維多利亞正拿刷子、海綿清潔著自己的“家”——一艘普通的綠色平底船。四年半前,她以15000英鎊的價格買下這艘船,正式開始了水上船屋的生活。
在倫敦,有不少和維多利亞一樣名副其實的“倫漂”。近年來,倫敦的租房成本不斷上升,到今年7月,月均價為1271英鎊(約合人民幣11000元)——這還只能租到一個不大的房間。這樣的情況迫使“倫漂”們不得不另辟蹊徑,尋求另外的居住空間。
一些年輕人選擇“逃”到水上,買下或租下一艘船,成為“船屋客”。倫敦運河管理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2至2017年五年間,倫敦水域登記在冊的船只數(shù)量就增長了60%,其中三分之一變身船屋集中在倫敦及其附近的運河網(wǎng)絡(luò)中。
30歲的維多利亞是一名自由攝影師,四年前從巴塞羅那搬到倫敦。來倫敦后她發(fā)現(xiàn),之前可以在巴塞羅那租一整套公寓的錢,在這里只能租到一個房間。為了省錢,她選擇買下一艘小船,生活在其中。
很快她發(fā)現(xiàn),船上的生活不像她所設(shè)想的那樣簡單輕松——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源問題。離開了陸地完善的水電氣基礎(chǔ)設(shè)施,船屋客需要自己制作發(fā)電設(shè)備,通過汽油發(fā)動機給電池蓄電來滿足船上的日常生活用電。但可提供的電量很有限,無法支撐起冰箱等大功率設(shè)備的同時運轉(zhuǎn)。
用水是船屋客需要面臨的另一大問題,日常隨處可使用的自來水,到船上便成了稀缺資源。洗澡的水量開始以瓦罐來計算,并且需要隨時留心剩余水量。用水的不便利,迫使一些船屋客開始琢磨如何就近凈化運河水。
解決了基本的資源問題,船上的生活才剛剛開始。船屋室內(nèi)空間通常較狹長窄小,為了節(jié)省空間,船屋客一般在船內(nèi)安裝折疊床,入睡前才放下使用。洗手間和浴室之間勉強留出可供人通過的空間,維多利亞行走其間,時不時需要扭動身子,側(cè)身才能通過。
住在船上這種“另辟蹊徑”的生活方式,成本也并不如想象中那樣低。
一方面,停泊費是不斷累計的一項開銷大頭。英國的停泊費分為住宅式和非住宅式,前者每年需要交納高昂的停泊費和市政稅,獲得停泊證和永久泊位;后者則需要兩周改變一次停泊地點,在水上不停地漂泊和遷徙,否則將面臨倫敦運河管理局開出的巨額罰款。
此外,還要計算船屋維修成本,船頂漏水、船漆脫落、抽水泵失靈等都是船上再正常不過的問題,自己動手,或是請人維修,都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32歲的哈根是居住在倫敦的南非人,七年前購置了一條長約11米的窄船。他每年維修維護船體的花銷在1000英鎊左右?!安煌5赜袞|西壞掉,把錢無止境地投資在船上是件很恐怖的事。”
更重要的是,隨著需求增多,船價、永久泊位也和房價一樣開始水漲船高。維多利亞擁有的那艘船,價格在四年間翻了一番。
盡管船屋生活弊端諸多,但成為一名船屋客對年輕人仍具誘惑,吸引他們的是一種社區(qū)感。哈根認(rèn)為,“你可以向你身邊的任何人尋求幫助,他們都會非常樂意幫助你”。親自動手打造船屋也使得船屋客頗有成就感。在社交網(wǎng)站臉書的船屋客小組里,成員們會經(jīng)常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生活設(shè)備如何維修,工具互借,最近的水站位置等信息都會在群組里即時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