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小說中,作家如上帝般無所不在、無所不知,他們用“全知視角”井井有條地組織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和相關生活片段。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現(xiàn)代派小說家之一,??思{在其著作《喧嘩與騷動》中采用多個人物視角,對核心故事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敘述。該小說分別從康普生三兄弟的主觀視角、迪爾西的客觀視角,外加附錄的概述,共同塑造了了凱蒂這一主要女性形象,講述了康普生家族的重要事件。小說在多角度、多層次的敘述中深化了??思{小說中營造的家族沒落的主題。本文通過對《喧嘩與騷動》中多角度敘事的分析,感受福克納穩(wěn)穩(wěn)凌駕于同時代作者之上的敘事技巧。
關鍵詞:福克納;《喧嘩與騷動》;多角度敘事
《喧嘩與騷動》是??思{最負盛名的著作之一,在談及《喧嘩與騷動》的創(chuàng)作時,??思{曾表示,最初他只是想寫一個爬在樹上,從窗戶外偷看她奶奶葬禮的小姑娘的故事。但隨著故事的展開,他不再滿足于“大約兩頁,一千字左右”的短篇故事,而想賦予它更多的內涵。于是,??思{選用典型的多角度敘事形式,從四個人物的視角,外加一個附錄,將康普生家族的人物和故事敘述了五遍,小說的內容得到極大的豐富,但敘述的核心依舊是爬在樹上的凱蒂。小說的第一、二、三章分別以凱蒂的三兄弟班吉、昆丁、杰生的視角講描述了他們心中的凱蒂的形象。凱蒂作為敘事的核心,卻沒有獨立的敘事章節(jié),福克納曾作解釋:“對我來說,凱蒂太美,太動人,故不能把她降格來講述那些正在發(fā)生的事情,而從別人的眼里來觀看她更激動人心?!雹俑?思{的解釋突出了她的審美意義,而她的缺席還具有更深刻的象征意義,她象征著康普生家族輝煌的過去,如今僅作為一個符號存留于家族成員的記憶中,所以“她的意義并不存在于她本身,而是存在于別人對她的理解,存在于她同別人的關系之中”。②凱蒂的符號性在前三章班吉、昆丁、杰生并列的敘事視角中得以逐一展現(xiàn)。 凱蒂的形象不是由自己連續(xù)的敘述語言和行動直接構成,而是在他人片斷的敘述中逐步形成,讀者只有在班吉、昆丁、杰生不同視角的閱讀中,將他們對凱蒂不同的情感和敘述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凱蒂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第一部分班吉的敘述中,我們看到最初的凱蒂形象——天真、善良、聰慧,凱蒂如母親一般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著心智有缺陷的弟弟,舉手投足之間都流露出對班吉的偏愛:嚴寒的天氣里,她不斷提醒班吉將手插在兜里,不然的話會凍僵;出門前跪在地上,用兩只胳膊摟住班吉,用她的臉頰給班吉取暖;她溫柔地告訴班吉他不是可憐的人,他還有凱蒂姐姐;她也最清楚班吉的喜好,班吉哭鬧時就會拿著他喜歡的墊子,即使母親反對,她還是偷偷舉著讓班吉看到;母親認為她老是抱著班吉影響脊椎,有損自家女子的優(yōu)雅的體態(tài),但凱蒂依然堅持抱著班吉,因為她喜歡照顧他。一次,杰生鉸壞了班吉所有的紙娃娃,凱蒂為此與杰生大打出手,放言要“鉸破他的肚子”,父親將她舉起來時,她還在亂打……凱蒂對自己弱小、可憐的弟弟的寵愛可見一斑。班吉對凱蒂的墮落只有模糊的印象,在他哭鬧聲中隱約涉及到凱蒂擦香水、與查理約會、結婚、離開家等事件,班吉部分主要還是塑造了富有同情心的凱蒂的正面形象。隨后展現(xiàn)的是昆丁和杰生視角下的凱蒂,凱蒂的形象在他們的敘事中逐漸復雜化。一方面,凱蒂依舊代表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在離開家之前,她懇求昆丁一定要替她照顧好父親和班吉;平日里不斷給女兒寄錢,不斷向杰生打探女兒的生活;父親祭日時偷偷回來上墳,不惜一切代價想要看一眼自己的女兒……可以看出,凱蒂在本質上依舊是善良的。另一方面,昆丁和杰生的視角又強調了凱蒂沉淪,以及她的墮落給自身帶來的影響。因為凱蒂的婚姻,昆丁陷于無盡的痛苦之中,在勸說無效后,昆丁走向了死亡。杰生則因此丟失了唾手可得的銀行職位,為此怨恨凱蒂一生。在昆丁和杰生的補充中,凱蒂的人物形象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她更像是一個普通的現(xiàn)代女性,有美好的品質,也有或多或少的缺點。
前三個敘述視角不僅完成了對凱蒂這一核心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時也從不同側面刻畫出了迪爾西、康普生太太等主要人物的性格與形象。相比于具有矛盾性的“圓形人物”凱蒂,迪爾西和康普生太太的形象相對“扁平”。迪爾西是??思{筆下正義的化身,為康普生一家無私地奉獻。班吉哭鬧時,她訓斥小孫子勒斯特沒有照顧好他。班吉生日時,她自己掏腰包為班吉買蛋糕。在杰生的敘述中,她竭力保護小昆丁不受杰生的辱罵和鞭打,也極力照顧好失去凱蒂關愛的班吉??灯丈珓t是沉溺于自己南方大家閨秀身份中不能自拔,卻沒有給兒女帶來家庭溫暖的母親形象。把迪爾西給班吉買的蛋糕稱為“蹩腳的貨”,將班吉視為上天對她的折磨。像這樣的形象還有康普生先生、小昆丁、黑人小廝等等。 此外,康普生三兄弟的敘事視角從正面完成了自我形象的塑造,也從側面對他人進行塑造,而自我形象又在其他視角的敘述中得到豐富。班吉部分以喧嘩開始,以騷動結束,呈現(xiàn)的是一個心智不全的白癡的形象,除了直接展現(xiàn)自己的形象和與自己關系最密切的姐姐凱蒂的形象外,他也或多或少提及昆丁、杰生,昆丁的保守、杰生的自私,都在第一章中初次展現(xiàn),為之后自己部分的著重敘事做好了鋪墊。水邊嬉戲時,昆丁因為凱蒂脫衣而給了她一記耳光,杰生不守信用告發(fā)玩水的同伴。同樣,班吉的癡呆也在后幾部分得到了再次強調。每個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在不同的敘事中得到豐富和發(fā)展的,因不同敘事視角而產生不一樣的性格特征,多角度敘事可謂極大地豐富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的多樣性。
前三部分以康普生兄弟的主觀視角,從不同側面展現(xiàn)了康普生家族的核心人物和主要事件,但意識的流涌展現(xiàn)的是人物的主觀感受,而缺少了客觀現(xiàn)實本身。因此??思{“又引進了另一個敘述者,即我本人”,③以康普生家的黑人女傭迪爾西的敘述,采用全知視角,補充前三部分未提及的事件。這一天小昆丁卷走了杰生的錢財,其中有一部分是本屬于她的,杰生驅車追回,卻一無所獲;迪爾西帶著班吉上教堂參加宗教活動,接受洗禮和凈化。同時也從正面展現(xiàn)了福克納心中完美的人物形象——具有忍耐、憐憫美好品質的迪爾西。最后的附錄部分以概述的方式揭示小說主要人物最終的命運:昆丁沉迷并最后走向死亡,凱蒂成為納粹將軍的情婦,杰生失去了積攢多年的錢財,康普生太太去世后,班吉被杰生送到精神病院,小昆丁卷走杰生的錢財逃離……在康普生三兄弟的主觀視角、迪爾西的客觀視角和最后的概述中,小說完成了對不在場的人物凱蒂的塑造,康普生家的故事也在簡潔的概述中趨于完整。
??思{將自己“家鄉(xiāng)的那塊郵票般大小的地方”虛構為位于美國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約克納帕塔法縣,他的十五部長篇和幾十部短篇小說都以此為背景。這套“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主線是若干個家族的興衰榮辱史,有康普生莊園主世家,有薩德本這樣的暴發(fā)戶,也有本德侖窮白人農戶?!缎鷩W與騷動》的主題便是康普生家族的沒落,但是“對主題的強化是通過敘事手法的革新來表現(xiàn)的”,④多角度敘事從不同角度強化了家族沒落這個主題。福克納選用失落的天真——凱蒂,現(xiàn)代迷途者——昆丁,利己主義者——杰生,偉大的白癡——班吉四個部分,書寫了家庭溫暖的消逝,自尊和體諒蕩然無存的康普生家。據(jù)記載,康普生家族祖上出過州長、將軍,家里廣有田地,黑奴成群,曾經可謂烜赫一時,而如今卻只剩下一棟破舊的房屋,奴隸也只剩下迪爾西和孫子勒斯特。除了表面榮華的消逝,家族的衰敗還體現(xiàn)在康普生家無奈、癡呆、脆弱、自私的后一代身上。凱蒂曾是天真、可愛、富有同情心的少女,代表著福克納心中的南方淑女,但她經不起誘惑,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墮落,最后淪為納粹的情婦。她的墮落引發(fā)了家族成員一系列的悲慘命運:班吉失去了唯一愛護他的姐姐,哥哥昆丁走入死亡,弟弟杰生一生活在怨恨之中,女兒一生下來就沒有母愛。從高貴的南方淑女最后淪落為不可為外人道的納粹情婦,預示著康普生家從輝煌的過去到破敗的現(xiàn)在的結局。班吉是個智力低下的白癡,33歲了卻只有3歲的智商,不會思考,只會哭嚎。腦子里充斥的只有過去零星、破碎的片斷,對未來沒有任何感知。母親去世后,他被送進了精神病醫(yī)院。班吉癡人說夢的一生,代表了康普生家無論擁有再輝煌的曾經,都在頃刻間灰飛煙滅,只剩下沒有任何意義的一灘廢墟。奧康納稱昆丁為完全“按傳統(tǒng)精神行事”,“代表了沙多里斯傳統(tǒng)所留下的全部品質”,⑤這個“簪纓之家”的孑遺在精神和肉體上都極其敏感、孱弱,昆丁既不愿拋棄以往舊南方的價值觀,也適應不了新的價值體系,將妹妹凱蒂的貞潔視為家族榮譽最后的稻草,當其不復存在時,他便幻想著與她一起步入死亡的深淵。他最終走向死亡的結局,也象征著康普生家族不可避免的敗落的的命運。福克納稱杰生“是我塑造的最丑惡的人物”,⑥他敘事的部分展現(xiàn)了他當家時的情景,也即康普生家族沒落前夕的圖景:親人之間的沒有一絲溫存,只有嫌棄和仇恨。杰生不斷虐待小昆丁,無恥地私吞凱蒂寄給女兒的撫養(yǎng)費,因為這筆錢象征著他丟失的那份差事。最能體現(xiàn)杰生自私、冷酷的是他答應安排凱蒂與女兒見面,榨取凱蒂的金錢。他刻薄譏諷自己的母親,每當康普生太太說過不了多久她就不在人世了,杰生便諷刺她:“您這話也不知說了有多少年了,連我都不免有點相信了?!备挥谜f家里的黑人小廝,他寧可燒毀馬戲團的門票,也不愿將門票白白贈送給勒斯特。他唯一關心的只有自己的錢財和在鎮(zhèn)上的地位。正如迪爾西說的:“杰生,如果你總算是個人,那么你也是個冷酷的人?!?/p>
參考文獻:
[1] 威廉·福克納.喧嘩與騷動[M].李文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2] 李文俊.福克納評論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3] 肖明翰.《威廉·??思{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4] 埃默里·埃利奧特.《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M].朱伯通譯.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
[5] 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M].University in Virginia Press,1995
[6] James B. Meriwether, Michael Millgate.Lion in the Garde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0.
注解:
① 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M].University in Virginia Press,1995.1.
② 肖明翰.《威廉·??思{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238.
③ 李文俊.??思{評論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40.
④ 埃默里·埃利奧特.《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M].朱伯通譯.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748.
⑤ 李文俊.??思{評論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8.
⑥ James B. Meriwether, Michael Millgate.Lion in the Garde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0.149.
作者簡介:樓煦昂(1993-),女,漢族,浙江浦江縣人,研究生,文學碩士,浙江工商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外國作家作品研究。
(浙江工商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18)